10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導火索是什麼?

2021-02-13 閱動人生

 

  因為烏克蘭人夾在俄羅斯與奧匈帝國之間,所以對烏克蘭人的關注經常導致19世紀羅曼諾夫王朝與哈布斯堡兩大帝國之間的緊張狀態。俄羅斯宣稱擁有帝國之外所有斯拉夫人命運的特殊利益,對於加利西亞、布科維納和特蘭斯卡帕提亞的烏克蘭人,俄羅斯人無時無刻不想兼併這些「俄羅斯的」土地,並清除在他們看來是從境外蔓延進來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戰爭結果:戰爭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儘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註:文章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點讚、點亮

相關焦點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中的導火索是什麼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導火索是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德大公被一個波士尼亞塞爾維亞人刺殺,但更深刻的原因在於歐洲不斷增長的民族主義與兩大對抗的軍事聯盟。俄羅斯和奧匈帝國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圍繞巴爾幹半島問題針鋒相對。到1914年9月,憑藉人數上的優勢,俄羅斯佔領了東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全境。
  •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索,就是費裡南德被刺殺。而最近伊朗核科學家被刺殺,就有引發局部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那麼為什麼會引發那麼大的震動效應呢?最主要現在的世界基本面,新冠肺炎肆虐,經濟動蕩。沒有足夠的需求。世界就像一堆乾柴烈火,遇到一點火星就會熊熊燃燒。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足夠的利益,是不足以支撐一場世界之戰的。而中東世界經過幾十年來石油經濟的繁榮。累積了,巨額的財富。
  • 塞拉耶佛暗殺事件為什麼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儘管第一次暗殺沒有成功,但是,第二次暗殺,也就是一個小青年卻突然出現在了斐迪南夫婦的車前,並用小手槍將他們二人給擊斃了。當然,這一暗殺對於塞爾維亞來說,也並不全是喜悅。而當消息傳開之後,塞爾維亞總理被驚嚇得是目瞪口呆。 之後,儘管塞爾維亞總理付出了巨大的和平努力,但是,一場大戰還是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落下了帷幕,戰敗的同盟國被迫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大家都知道在第一次世界爆發之前,歐洲已經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創造力在那個時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經濟也迅速的發展,取得的成果是比以前的總和還要多,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對應我國歷史時間就是民國三年,當時袁世凱是民國總統。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1月11日,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個日子會想到什麼?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購物狂歡日,可能是光棍節。但對於全世界而言,其實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日。百年前的今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令整個歐洲滿目瘡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索姆河戰役血肉屠場與止戰之殤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激進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這一導火索立即引燃了巴爾幹半島的「火藥桶」,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刺殺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世界大戰
  • 史海鉤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1914年,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刺殺,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德國籤署停戰協定承認戰敗。這當然是沒錯的,尤其雙十一這個日子現在很好記。而導火索也有個小花絮,據說那位王儲本來是要竭力避免戰爭的,在夫妻兩人遇刺垂死時,他掙扎著對妻子說:「蘇菲,不要死,不要死,為了我們的孩子活下去……」可惜他們還是都死了。戰爭一旦爆發,也不再受任何人的掌控,歐洲列強全都成了輸家:英法失去了一代精英,奧匈分崩離析,德皇退位逃亡,沙皇更是被滅了滿門。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哪一事件?
    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在這裡等待他的卻是一次暗殺,而這次暗殺居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1914年6月28日,裴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軍政要員的陪同下,驅車前往市政府參加歡迎典禮。然而就在去市政府的路上,斐迪南就遭到了塞爾維亞愛國青年的炸彈襲擊,炸彈就扔在了他乘坐的敞篷車裡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鎮靜,他一下子就把這個炸彈扔到馬路上了。斐迪南毫髮未損,但炸傷了幾個路上的老百姓。
  • 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
    核心提示:  新華網塞拉耶佛6月28日電 (記者韓建軍)波赫首都塞拉耶佛28日舉行一系列活動,紀念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   新華網塞拉耶佛6月28日電 (記者韓建軍)波赫首都塞拉耶佛28日舉行一系列活動,紀念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
  • 歷史:「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你了解多少?
    歷史:「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你了解多少?1914年6月28日,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新吞併的波士尼亞省首府塞拉耶佛遇刺。刺客是塞爾維亞學生加夫裡洛·普林西普,塞爾維亞秘密組織「不統一毋寧死」成員。7月23日,奧地利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25日塞爾維亞幾乎答應了全部條件,但拒絕奧地利在塞爾維亞境內調查該案。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無可避免的嗎?
    [德]弗爾克·貝克漢恩 著 華少庠 譯俾斯麥、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弗朗茨、德皇威廉二世(左起)「一戰」的深層次原因正如所有的歷史重大事件都是由綜合因素所導致的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絕非只歸咎於一個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第3次世界大戰真要爆發?歐洲情報指出:中美俄爭霸將成導火索
    圖為川普近些年來,隨著川普上臺,美國重回孤立主義,鼓吹大國競爭,鼓動部分區域內國家的對立,積極打壓潛在對手,這使得威脅世界和平的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加,今年年初美國爆發了反戰遊行,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網絡熱搜詞,難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真的要爆發?
  • 歷史上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105年前的今天,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 塞拉耶佛事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其現實教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由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新組建的南斯拉夫王國所取代。首都在貝爾格勒。歐洲列強的介入參戰,便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歐洲古老的政治版圖,並永遠改變了世界秩序的概念。它顛覆了數百年的君主制,同時在逝去的帝國廢墟之上建立了新的國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上)
    如果要在我們通常所說的近代和現代之間劃出一條時間標誌的話,理應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然現在的歷史學家更喜歡使用20世紀這樣的時間坐標。國外歷史學家也說,事實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20世紀的大門,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16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矛盾滾成大雪球」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麼,導致一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塞拉耶佛事件」無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背後卻有著更深的原因。其一、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後所帶來的經濟上的競爭。19世紀,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後,歐洲大多數強國都捲入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例如:義大利和法國之間、俄國和德國之間、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均爆發了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