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烏克蘭人夾在俄羅斯與奧匈帝國之間,所以對烏克蘭人的關注經常導致19世紀羅曼諾夫王朝與哈布斯堡兩大帝國之間的緊張狀態。俄羅斯宣稱擁有帝國之外所有斯拉夫人命運的特殊利益,對於加利西亞、布科維納和特蘭斯卡帕提亞的烏克蘭人,俄羅斯人無時無刻不想兼併這些「俄羅斯的」土地,並清除在他們看來是從境外蔓延進來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14年8月2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和法國,把這兩個國家,還包括後來的英國、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拖入到德俄衝突中,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這次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羅斯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的計劃破產。西線作戰的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年—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由於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決定性的一年,所以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的陸地上戰役,即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日德蘭海戰役後,英國仍然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爾軍港海軍艦隊水兵舉行起義,成立蘇維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德皇威廉二世於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戰爭結果:戰爭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儘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註:文章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點讚、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