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最後,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這個神譜,並不與任何佛教、道教的體系兼容,而有非常強烈的民間特性。所以這個榜單,就為我們分析明代的民間信仰提供了非常有趣的資料。
清代木板套色年畫姜子牙
現在我們就試圖為「封神榜」裡的神仙分分類。分類的方法,是分析其背景、來歷以及功能,找出他們表現出的最明顯的特徵。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
宗教影響下的自然神
這一類有以聞太師為首的雷部諸神,以黃飛虎、炳靈公為首的五嶽正神,以羅宣為首的火部正神。
應該說,這三個部分,雖然在功能上分別是雷、火、山川等自然神,但在編制上已經非常道教化。而且承擔了許多自然本體之外的功能。
雷部成為諸神之首,是受了宋代以來雷法興盛的影響。而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也是道教雷法造出來的神。
五嶽之首東嶽泰山司鬼的傳統,更是秦漢之前就有的信仰,而被道教充分吸收。
清銅鎏金火神像
火神信仰源於上古,但宋代對火德真君的特加崇奉,使得火神被附加了很多政治意義,地位陡升,而超過了它的對立面水神。
2
佔卜擇吉術中的神煞
鬥部的「群星名諱」裡,列了很多「某某星」的名字,如青龍星鄧九公、玉堂星商容、博士星杜元銑,大耗星崇侯虎等。
這組星神約有一百多個,是勢力最大的一組,然而這一百多個星神,絕大多數和天文學沒有關係,和此前的五鬥星君也沒有什麼關係。也不一定應用於佛道二教,街頭的算命先生都隨口掛在嘴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神煞」,特點是高度概念化、術數化。
清代上海舊校場彩雲閣木板套色《封神榜》
神煞包括吉神和兇煞,是幹支、五行、方位的種種配合,每一種特殊的配合,就可以具象化為一個神煞。早在戰國秦漢時,方士就以陰陽五行配合歲月日時,造出許多吉神兇煞。到了明代,神煞多達數百個。它們絕大多數並不對應任何一顆真實的星,也沒有固定的形象,所謂的「神格」只是在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吉兇作用。
例如大耗星崇侯虎,小耗星殷破敗,與歲建對衝稱為大耗,大耗後一辰稱為小耗。碰上大耗、小耗,容易破財。
又如羊刃星趙升、四柱神煞裡就有羊刃。看羊刃的規則是:甲羊刃在卯,乙羊刃在寅,丙戊羊刃在午,丁己羊刃在巳,庚羊刃在酉,辛羊刃在申,壬羊刃在子,癸羊刃在亥。比如,八字裡只要有天幹「壬」和地支「子」,就叫犯羊刃。假如出生的這一天的天幹是「壬」,那麼看年、月、日、時裡有沒有「子」。
假如是此人是「甲子年乙丑月壬辰日丁丑時」生。從日幹「壬」出發找有沒有羊刃,發現年的地支是「子」,那麼就命帶羊刃(假如此人竟然生於壬子日,那更直接,叫「日坐羊刃」)。又如此人生於「乙酉年乙酉月庚寅日丙戌時」。日幹為「庚」,庚見酉為羊刃。而此人的年、月兩個地支都是「酉」,那麼此人命裡就帶兩個「羊刃」。
光緒三十四年廣告畫《姜子牙接令出徵》
其餘的神煞,都建立在這樣的規則上,滿足一種規則,就是一個神煞。姜子牙最後殺掉的飛廉、惡來,封為冰消瓦解之神,同樣是神煞。子上遇午日叫犯冰消,午上遇子日叫犯瓦解。只有這樣,兩人的神職才能對等。否則的話,若說飛廉實際上管的是河流水體的「冰消」,那麼惡來管的「瓦解」又是什麼活呢?
除了群星名諱的一百多個神煞外,還有一組是以太歲殷郊為首的太歲神系統。太歲概念,本是由木星(歲星)的運行產生,而虛擬了一個與木星反向運行的星體,叫「太歲」。後世將其神化,賦予了形象,就是殷郊。楊任是借用了殷郊的部分形象(眼生雙手),成為六十太歲之首(剩下59個來不及編了)。太歲雖然是從木星運行而來,但它在百姓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已經和天文學無關,而是成為擇吉、佔測的神煞。
以下三組既可歸入第一類,也可歸入第二類。
清刻本《二十八宿圖》
1、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可以歸入北鬥信仰。天罡地煞108星和北鬥信仰有關,用於齋醮中的驅魔,並沒有實際的星與之對應。另外,它們也用於星學佔卜,如明萬民英《星學大成》的記述。
2、二十八宿星神、九曜星官,雖然源於天文學的二十八宿和九曜曆法,但在民間卻被「禽星術」等佔卜術利用,早已成為概念化的星宿。既可以歸在道教神中,也可以歸入下面的神煞系統。
3、以魯雄為首的水部神也可以放在這一類,但是明顯水部神沒有火部神有名,所以部下都得從二十八宿裡配合水曜的星宿去借,這是作者沒有安排好的敗筆。
3
宗教護法神
清桃核雕四大天王像
這類神有兩組:佛教的四大天王和道教的靈霄殿四聖。他們純作為護法神的職能存在。
四大天王好理解。他們就是佛教的四天王天,之所以在封神榜裡出現,當然是佛教深入民間信仰的結果。四大天王本來充當佛教寺廟的護法,但是在明清時期,也開始在道教廟宇中出現。四天王的名字也有叫魔禮青、魔禮紅、魔禮福、魔禮壽的[1]。這正是佛教道教、文學、民間信仰結合的產物。
靈霄殿四聖王魔、楊森、高友乾、李興霸,無疑是照著道教的馬趙溫關四大護法元帥寫的。而這四大元帥正是經常被塑在玉皇殿的兩側。從書中的描繪就可以看出:王魔面如滿月,楊森面如鍋底,高友乾面如藍靛,李興霸面如重棗,正好符合馬趙溫關的臉色,連出場順序都一樣。
更有意思的是,這裡的「趙」其實就是趙公明,但財神勢力太大,只好單列一組,而他的形象轉移給楊森了。
4
民間俗神
清代木板套色年畫財神
這一類包括:以呂嶽為首的瘟神、以餘化龍為首的痘神、以趙公明為首的財神、還有生育神三霄娘娘。他們的特點是:功能性非常明確。無論被任何宗教吸納,他們的神格保持得非常穩定。很像一個體制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即使政權發生改變,他們的身份卻可以一直不變。
瘟神信仰從來存在於民間,有時候叫「五方瘟鬼」,有時候叫「六畜瘟神」,有時候叫「瘟祖」、「太歲靈君」等,痘神的情況也差不多。瘟痘二神是民間對廣泛傳播的瘟病、痘病的神格化,功能性非常強。雖然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但並不顯著。可以歸入民間俗神。
財神趙公明情況很複雜,他與姜子牙為宋異人壓星的「五鬼」有關,或者說原屬於五鬼之一。也和瘟神有關,屬於五瘟之一。還與鎮殿四元帥有關,在道教神系裡本來就是四元帥之一。但獨立出來成為財神,應該是他過於著名,明代商業社會發達之後,就把他請來做了保護神。正如關羽也成為財神一樣。
清繪本三霄娘娘送子圖
生育神三霄娘娘,原本是管廁所的紫姑神,也是民間俗神。因為馬桶又用於接生孩子,所以廁神又管了生育。所謂的「坑三姑娘」,是姑娘行三,不知何時訛傳為三位娘娘了。
另外,高明、高覺就是神荼鬱壘,是廣為人知的門神,但居然忘了封,大概是作者疏忽了。
唯一一個不易分類的是申公豹,塞了北海眼,封為「分水將軍」。任務是「執掌東海,朝觀日出,暮轉天河,夏散冬凝,周而復始」,說得很模糊,似乎是主管結冰的神。靈寶道法裡有一位「主水將軍」,不知和他的功能是否相仿。
《號令群神:李天飛「封神」筆記》,李天飛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然而《封神演義》風靡一時,無遠弗屆,清代貝加爾湖旁邊竟然立起了申公豹廟,成為主管「北海」的大神。客商冬天從冰面上經過貝加爾湖,必要拜求祈禱安全通過。大概這就是「分水將軍」的實際作用吧!
注釋:
[1] 例如佘彥焱、柳向春《重修四天王碑與封神演義》記錄了一通四天王碑,今立於陝西省綏德縣張家砭鄉合龍山真武祖師廟正殿前右側。清乾隆二年(1737)閏九月立冬後立石,諸生李金鐸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