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展,雖晚不遲
這是一場因疫情影響姍姍來遲的擇校展。
10月24、25日,在北京國際社區擁有極好口碑的2020菁北京國際學校博覽會(Jingkids International School Expo 2020, Beijing, 簡稱JISE)在富力萬麗酒店3層舉行。兩天逾2000人次到達現場,與70+北京知名國際、雙語學校、幼兒園及託育園進行面對面零距離的交流。
本屆JISE的主題為「從北京走向世界」。鑑於2020年疫情的特殊情況,目前絕大多數人仍無法隨心所欲地在世界「行走」,但是家長們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人才的初心沒有變,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的初衷沒有變。
作為北京最老牌的國際學校博覽會,今年已經是菁北京國際學校博覽會的第八個年頭。連續8年的辦展經驗,多年來與國際社區建立的深度聯繫,JISE深諳對國際化教育感興趣的中國家庭及在京居住的外籍家庭對子女擇校方面的需求,也更切身地感受到了家長們在特殊時期之下對國際教育乃至留學前景的擔憂。因此,家長們不但可以在JISE了解國際教育的第一手信息,更能夠通過與校方、教育專家的直接交流,更加明晰未來對孩子的擇校與留學規劃。
展會現場對參展機構進行了清晰的分區布置和直觀的標牌指示,家長們可以根據需求前往K-12學校、幼兒園及託育園等不同區域進行選擇,用最短的時間在最近的距離範圍內接觸到最多的意向機構,極高效地與校方展開面對面的諮詢和對話,快速了解意向學校,發掘新的寶藏學校。
為保證每一位與會人員的安全,入場的每位觀眾都佩戴口罩,並經過體溫檢測。同時展會各處都放置了免洗洗手液與消毒酒精。
2天7場專家論壇,滿滿乾貨解答家長心中疑惑
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廣大家長心中一定都有無數的問號。通過前期調研,菁北京搜集了家長們對現階段的種種疑問,邀請到了16位國際教育領域大咖在本屆JISE的現場帶來乾貨滿滿的7場論壇,家長們通過聆聽國際教育大咖分享最新趨勢,在思維的碰撞中為擇校理清思路,找到答案。
教育論壇話題預告發出僅一天,早鳥票迅速預約滿額。在展會現場,也吸引了大批到場家長們的極大興趣和積極參與。7場論壇幾乎場場爆滿,搖號、插班、網課、留學……國際教育專家們針對國際學校家長們所關心的熱點議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話題1:「搖號時代」,我們如何擇校、擇園?
嘉杉嘉華幼兒園創始人、園長彭爽對「搖號」政策以及「公民同招」的定義進行了深度解讀,幫助家長們知道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能夠做些什麼。做好該做的功課,確保不錯過「搖號「;更應把著眼點放在21世紀這些技能的培養上——解決複雜問題、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管理、與人合作、情商、判斷與解決、服務導向、談判、認知的靈活性。然後放下焦慮,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
話題2:國際學校插班生
無論是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還是因為疫情從國外回流到國內就讀,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實現不同學校、不同環境間的完美過渡,對此JISE邀請了三所知名國際化學校的校長為家長們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北京市朝陽區赫德雙語學校小學部校長常麗華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下,語文作為母語的學習必須是開放的,孩子們需經由母語的學習,擁有強大的讀寫能力,學習批判性思維,在學校裡以浸潤式的學習方式習得母語文化與思維。
在北京市朝陽區凱文學校執行校長徐濤看來,不管是疫情還是轉學,從國內到海外,還是從海外又回到國內,每一個重要的階段都需要適應力,適應力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應該被培養的、具備的面對充滿變化的未來的一個軟實力。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要關注學校的四個方面:語言環境、課程設置、社區文化和個性化支持。從細節上感受學校文化,才能選出更適合孩子的學校。
北京市房山區諾德安達學校中方校長鐵豔表示無論孩子處在哪個年齡段,家長在為孩子進行二次擇校的時候,都要關注接受教育的主體——孩子。在探校過程中從多個維度進行考察和深入交流,心裡有預期才能避免焦慮。
話題3:網課常態化,線上與線下如何結合?
網課時代的突然到來,對於學生、家長乃至學校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三所國際化學校的校長分享了他們應對挑戰的經驗。
BSB順義校區校長Richard Thornhill深切感受到了在48小時之內就如何開展各科網絡教學立即制定出實施計劃的難度。在網課開始實施之後,基於實際教學中收集來的反饋,改進也在不斷進行,加強家校溝通是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習和整體精神狀況的必要手段。有過這段家校密切溝通的經歷,校長很有信心未來將此作為整個社區常規活動的一部分。
北京哈羅英國學校副校長John Barker坦言他不喜歡網課常態化的說法,畢竟網絡教學相比常規模式仍存在很多問題。當不得不採用網課形式時,牢牢堅持學校的願景與價值觀成為了一切之本。在網絡教學期間,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疫情期間的整體狀態,如何在困境下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體驗,是校方要不斷去追求並完善的,而非內容本身。
回首網課教學的整個過程,北京市新英才學校劍橋國際中心校長張捷感慨良多,學校的教師們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豐富了網絡教學的經驗,掌握了更多網絡教學所需的技能。針對學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網絡教學的內容與方式需要有所區別。課程需要重新設計,比如小學階段除了課堂活動還要結合教學大綱的需求來設計內容,而高中階段則要花費更多時間在課程準備上。
話題4:創造學習之路的最佳開端——樂成幼兒學習體系圓桌座談
這是一場樂成幼兒園中方和外方校長圓桌座談——探討雙母語環境如何幫助語言習得?高度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如何實現?無邊界學習空間將如何促進發展?階段式混齡學習有哪些作用?
樂成幼兒園執行園長Mr David Shirley與樂成四合院幼兒園中方園長夏明珠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在他們彼此的探討和現場觀眾的互動中,明確了將學習「無邊界「與探索式」玩中學「的理念貫穿幼兒園教學始終的重要性,高度個性化的早期關注讓每個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得到滿足。
話題5:早期教育的輕重緩急:知識 vs.能力?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往往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還未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有很多新手家長出現在了這場論壇的現場,希望從早期教育專家那裡收穫自己想要的答案。
艾毅教育集團幼兒園業務高級執行總監 Ryan Cardwell來自加拿大,早在2006年就開啟了自己在早期教育領域的職業生涯,多年的教學經驗讓他堅信,早期教育的質量對年輕人的教育成果有著重大意義和長久的影響。他表示,傳統的教育理念更看重孩子在讀寫和數學方面的能力。然而,每個孩子在早期都展現出不同的特點。每個人都至少具備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
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積愛國際學院聯合創始人&總裁美淇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可以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作為一個教育者,她表示,世界迭代太快,我們無法預見2050-2100年的世界會是怎樣。積愛國際學院相信,跨學科教育可以讓學生掌握如何理解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併科學地處理信息,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超學科探究式教育以主動探究、超學科、超領域為內驅動力,讓孩子擁抱不斷改變的世界。
蒙特梭利教育專家Dr. Paul Epstein認為,蒙特梭利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陪伴兒童成長的生活方式。兒童通過不斷的運動來獲取知識並認識周圍的世界。在蒙特梭利課程的學校裡,孩子們置身於一個符合他們年齡和成長規律的「有準備的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會完成許多有順序的活動。
話題6:留美之路遇阻,還能有哪些選擇?
疫情之下的留學之路遇到了重重阻礙,家長在這時該如何幫助孩子排除萬難或是另闢蹊徑,如何贏得孩子夢校招生官的青睞,三位來自知名國際學校的升學指導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青苗升學指導宋李佳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觀察到了幾個留學趨勢:觀望美國,多國申請,亞洲與歐洲成為熱門,並分析了其背後的原因。她表示,雖然今年許多家長對美國持觀望態度,但美國優質的教育資源仍然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與此同時,她也建議家長們在多國申請時儘量選擇路徑比較一致的國家。
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升學指導中心主任楊那爽首先向家長介紹了A-level、AP、IB課程的特點及各自所對應的相對具有申請優勢的國家。他通過多年的經驗和觀察到的許多案例指出留學準備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英語、數學的能力,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校內成績和留學考試成績也非常重要,另外還可以培養一門特長。但他也提醒家長「愛好≠特長」,即便學生通過特長進入了心儀大學,仍需重視學術能力的發展。
加拿大國際學校大學升學指導吳西西分享了自己作為老牌加拿大留學生,升學指導職業身份和兩個孩子的媽媽的切身感觸:在選擇學校時家庭應提前做好規劃,她建議家長充分利用寒暑假的Open House親自走訪學校,與招生官聊一聊,會有不一樣的收穫。當現場有家長問道:「國際學校與公立學校國際部有什麼不同,該怎樣做選擇?」她表示「國際學校體系下走出的孩子,除了學術能力以外,更突出的是走出國門後,對海外文化的融入能力和社交能力,這是公立體系下很難做到的。」
話題7:從中國學校到美國藤校
北京市新府學外國語學校創始人盧振虎校長在現場分享了幾個學生的故事,更談到了廣大國際學校家長所關心的藤校選拔學生的標準。他透露標化成績(SAT、ACT)和高中成績(GPA)只是第一關,藤校更看重的還有:熱情、人品和文書。
現場家長說
疫情的特殊情況加上動蕩多變的國際環境,確實讓家長們在為孩子擇校時慎重許多,難免有些家長的內心會出現掙扎或是動搖,但參加JISE的經歷無疑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5歲男孩張泡泡的媽媽第一次來到JISE,孩子目前就讀於一所國際學校的K班,媽媽對於是否讓孩子繼續堅持走國際教育路線原本有些動搖,但這次在JISE的參展經歷和聆聽論壇幫助她重新明確了給孩子擇校的方向。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擇校展,真實感受就是選擇太多了!國際學校遍地開花可能會成為未來的趨勢。這次來JISE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讓我堅定了讓孩子繼續走國際學校路線的決心。我原本很猶豫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先去公立打基礎再轉到國際學校,但在現場見到的一位校長的話令我很有啟發,她說公立裡的孩子不是不優秀,還是相對思維僵化,解決問題能力一般。如果確定了以後讓孩子走國際路線,還是建議從小就開始適應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我已經約了兩所學校的探校,接下來會再帶著孩子一起多去校園的環境中真實體驗一下再做選擇。」
6歲的Shawn和爸爸媽媽一起前來,一家三口坐在觀眾席中一邊聽校長的宣講,一邊小聲討論,Shawn的爸爸表示:「擇校不單單是父母的選擇,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我們也想了解孩子對學校的看法後再做決定。」
一位獨自前來的媽媽Mary在現場收集了多個目標學校的宣傳冊,她說:「雖然我的孩子還小,但我想提前做做功課,做家長要學習的太多了,JISE真的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今天對這些學校有了大致的了解,回去之後我還會再仔細研究研究。」
每每看到家長們認真而誠懇的表情,菁kids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託付感,也更堅定了未來要繼續保持JISE高規格、高品質的決心,通過JISE帶給家長最新最權威的國際教育理念,以專業的辦展態度回饋真誠,助力家長們尋找到最合適孩子的學校。
本次展會的舉辦傳遞了家庭對國際化教育理念的深深守望,讓大家感受到了2020年深秋的微微暖意。作為國際教育行業的觀察者和引領者,菁kids將繼續為國際社區的學校、家長們服務,提供優質及時、帶有溫度和態度的國際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