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公眾號點擊藍色」紫雲黃氏宗親網」
查對家族碑文對接
祠堂、家廟、楹聯、老輩墳頭的文物碑記,是尋根的一個重要歷史依據。特別是無家譜可查的家庭、家族,依據碑記尋根是一個重要的路徑。據多數宗親尋根的經驗,發現遷出族人的一代祖或二、三代祖的墳頭一般都刻有碑記,記錄自己遷自哪裡,以供後代尋親之用。我們可以通過近年來閩臺兩地的典型故事了解碑文對接:
例一:通過臺灣空中大學教授蔡相輝先生的尋根自述來了解碑文的重要性。
我們在臺灣的蔡姓家族對祖先有很強的認同感。我們奉祀的共同祖先是蔡襄(諡號忠惠公,北宋仁宗朝端明殿大學士,歷任泉州、杭州、開封知府)與蔡道憲(諡號忠烈公,福建晉江人,明崇禎朝長沙推官,張獻忠攻長沙不屈被殺),在臺灣以晉江祖居地「峰山」為堂號,未以「濟陽」為總堂號。
在臺灣,我們各家正廳出入大門口有嵌字對聯,上聯首字為「峰」字,下聯首字為「山」字,橫批寫「峰山衍派」四個大字。每逢家中有婚事必迎請忠惠、忠烈二公神像鑑盟,喜慶及清明祭祖必掛燈籠,上書「峰山」二字。因此,「峰山」二字是我們家族的燈號,而族譜記載,我們祖先的根源叫洋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南門外。
臺灣北港蔡姓宗親人數眾多,最盛時期人口有近萬人,兩岸宗親互有往來,至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被迫將臺灣割讓日本,此後兩岸蔡姓族人開始疏遠。次年,日本派兵來臺接收,峰山族人蔡慶元(然明),字鏡秋,為臺南府學生員,光緒十九年(1893)任北港街揚清局長,己未年割臺期間,任地方團練慶字營統領,日軍入臺後,他不願做亡國奴,率族人抵抗,由於寡不敵眾,在日軍現代裝備壓制下兵敗,搭船回泉州居安海街石獅巷,光緒二十五年(1899)卒。蔡慶元居石獅時曾整理出自峰山開基祖日燁公至其輩分族譜流傳下來。日治時期,蔡姓族人仍掌北港商業牛耳,大正年間,由於西勢街建宗廟團結族人的構想,地點雖已選定,但礙於懼怕日人憶起蔡姓族人曾有抗日活動加以挑剔而未進行。
1945年臺灣光復,1992年成立雲林縣北港柯蔡宗親會,同時開始規劃建立宗親會館,2011年10月29日新建宗親會會館落成,始有一正式館場供奉蔡氏先祖並為與世界各國宗親交流的平臺。1980年代中後期兩岸關係開始緩和,臺灣也開放人民至大陸進行探親、宗教、文化交流,北港蔡姓宗親前監察委員蔡素女與蔡林海等人回到大陸,往石獅尋根,雖無具體收穫,卻在數月後接到容卿蔡氏族人來函,謂古「洋坑」已改名「容卿」,歡迎族親前往探訪,這是筆者首次知道「洋坑」改名的訊息。臺灣空中大學教授蔡相輝先生多次回閩尋根,查詢閩臺族譜書籍,僅看到有容卿蔡姓移居臺北小洋坑的記載,但是,全無蔡姓移居北港之事。
當時福建省姓氏源流硏究會柯蔡委員會會長兼任福建蔡襄硏究會秘書長的蔡幹豪先生,聯繫石獅蔡姓族人後,驅車陪我往石獅容卿參訪,並確認容卿是笨港蔡姓的祖居地「洋坑」。
在考察石獅容卿蔡氏家廟時,筆者在家廟的明堂右側看到一方道光二十一年(1841)石碑碑,碑文云: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廟之傾頹,孫子其忍乎,然有不忍之心者,必有不忍之事,我族慶宗少生峰山,長住臺笨,胸懷浩大,氣品非常,凡諸義舉,靡所不為,而一性仁孝誠敬之心,則本諸夙昔而見於祖廟之傾者也。夫人煙輻輳,戶口殷繁,非無饒裕之家,誰念棟折而重新?亦有素封之子,孰憫榬崩而再造?惟其一人聞先靈不奠,如置身於荊棘,盡孝敬之精誠,備千百之財貨,馳書擇吉,乙亥爰興土木之工,用人董事,庚子立見廟宇之竣,猗與休哉!竭誠致敬,承擔獨出於一人,費用、費財,營建無需於旁貸,大義能建,黃白不惜,宜乎上邀穹蒼之眷,下達百神之應,屬在族人無以為意,爰立一碑以志其事,務使功名藏於祖廟,德行彰於後世。
「十六世孫本烈撰董事迪口迪口迪口汝錦汝池本烈「時道光二十ー年歲次辛丑瓜月中澣族人謹勒泉郡西口口刻」
蔡氏家廟門口兩側,又有民國十一年(1922)蔡培東題詞石碑數方,石碑落款題「臺北蔡培東」,「臺北」字就誤成為引導福建宗親到臺北收族認親無果,而福建學者撰述閩臺族譜時,將容卿移民臺灣往臺北縣市方向指引的重要原因。
「笨港」是臺灣原住民土語,荷蘭殖民者佔據時已見記載。康熙年間設臺灣府,當時即有「笨港街」,歸臺灣府諸羅縣管轄。乾隆四年(1739),因街肆龐大分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蔡姓都居北街。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抗清事件後,諸羅縣改名嘉義縣,笨港街仍沿舊稱。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分嘉義縣北與彰化縣南新設雲林縣,笨港街被劃入雲林縣,並改稱北港街,所以在臺灣的洋坑族人(臺灣的容卿人)效仿「臺笨」舊例,用「臺北」來指臺灣的北港街。
因為兩岸的隔絕,洋坑鄉人(石獅容卿)不知臺灣歷史的轉變,福建出版的有關閩臺族譜都認為臺北有個小洋坑,但卻找不到小洋坑在哪裡。再加上洋坑蔡姓移居北港,是多次性移居,且乾隆五十二年(1787)林爽文事件時,笨港被攻破,街肆被夷為平地,早期移民家族史料蕩然無存,僅祖宗牌位可供比對,以致多年來在臺灣的洋坑族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裡在石獅。祠堂碑文的記載雖然把「臺」灣「北」港,寫成「臺北」,但是記載的歷史事件為我們尋根提供了依據。
至三房下三落祠堂參觀,因西勢裡前清舊地名牛灶內,聽家中長輩提及蔡姓祖先以販牛、屠牛為業,直至1970年代北港仍有牛墟、牛灶,北港蔡姓牛販仍為臺北三重地區牛肉供應的主要來源。下三落祠堂內奉祀蔡襄、蔡道憲神像。在靈獅村路上看到了七王爺館,規模甚小,七王爺為北港峰山蔡姓專有祀神,日治時期留下史料謂廟內奉祀從事復明運動的隆武帝與鄭成功家族,蔡相輝年輕時曾走遍全臺各地主要王爺廟,北港之外尚未見過以七王爺館命名者,容卿亦有此廟,印證兩地血緣相接,文化相承,難怪容卿族人謂臺灣有小洋坑。
例二:同胞謝長廷過去雖然知道自己原籍福建省閩南地區,但不知道是哪一個縣。20世紀90年代,時任「立委」的謝長廷曾經幾次訪問中國大陸,到過廈門、北京等地,沒有到過東山。他曾託人到閩南「尋根」,但沒有著落,故一直都有「尋根」之思。2000年7月他在高雄市長任上當選民進黨主席,準備應廈門市長朱亞衍邀請訪問鷺島時,就有請求大陸有關方面幫助他「尋根」的打算。但因受到黨內基本教義派及臺灣行政當局的阻撓,這一願望未能實現。然而,他要「尋根」的想法一直沒有泯滅,曾對臺灣地區的謝氏宗親團體有所表露。
2008年6月之後,當謝長廷在民進黨初選中勝出後,臺灣謝氏源流委員會致函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謝氏委員會,要求協助查找謝長廷祖籍,但由於只是表示謝長廷祖籍可能在閩南,並無詳細資料,故謝氏委員會無法給予協助。9月中旬,臺灣謝氏源流委員會再次傳真致函福建省姓氏研究會謝氏源流委員會,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謝長廷族系情況和具體線索。函中說,「臺灣民進黨謝長廷的祖籍地有說在漳浦,有說在南靖,更有說在同安,莫衷一是。
現據可靠消息是在詔安二十六都(郡)。然而,詔安只有一都至五都,沒有二十六都,所以,確切的祖籍地尚需查覓。謝長廷的先祖(遷臺祖)名叫謝光玉,謝光玉的兒子謝建雍(小名「虎魚」),清代在臺灣澎湖任協臺,謝建雍兒子謝升源為滬尾(今臺灣淡水市)守備(五品官),謝升源子謝慶瑞。謝慶瑞有三子,季子叫謝五珠。謝五珠有三子,長子叫謝泮水。謝泮水有二子,長子叫謝仁壽,謝長廷是次子。」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謝氏委員會副會長、謝氏委員會漳州分會會長謝國城專程趕到東山島康美鎮銅(金本)村,對謝長廷先祖兩座墳墓進行現場核查,確認兩座墳墓的墓主姓名及立碑石子孫姓名等記載與臺灣謝氏源流委員會來函提供的族系情況相符;2007年10月10日下年,有關文史專家及謝氏宗親又在東山縣銅陵鎮頂街發現謝長廷先祖故居及神主牌,這兩次發現證實:謝長廷祖籍地在福建東山無疑。
泉州紫雲黃氏(五安)總譜編委會
雄勇/搜集整理 編輯/佳炎
長按二維碼關注紫雲黃氏宗親網公眾號
紫雲黃氏(五安)總譜編委會尋根尋親平臺
投稿郵箱:331510587@qq.com
聯繫電話:13505097782 13850795231
(投稿請註明姓名、地址、電話及其他聲明)
長按或掃一掃二維碼聯繫總譜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