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各種學術也廣泛興起,更突出的是孕育出江西派地理宗師楊筠松,他創立的江西「形勢宗」地理文化,促進和發展了古代「堪輿」理論體系。楊筠松(救貧)撰寫和存留下來的《撼龍經》《疑龍經》等著作,體現了「形法」(贛派)的優點,形放楊筠松地理文化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其核心精髓是:「地理五訣」。
所謂「地理五訣」是指「龍、穴、砂、水、向」,實質上是把自然環境要素歸納五個方面,楊筠松根據這五個方面本身的條件及其相互關係來決定人居的選址、規劃、設計和布局,其主要步驟就是:「尋龍」「察砂」「觀水」「點穴」「定向」。
【尋龍】所謂「龍」,也就是大氣脈。「龍脈」是指山脈的主脈和支脈。從地質學角度講,若干相鄰山嶺沿一定方向有規律分布,稱為山脈,脈是指山脈分布具有脈狀。其中構成山脈主體的山嶺為主脈,從山脈延伸出去的為支脈,多條山脈匯集的中心,稱為山結。「楊公地理」中所謂「祖山」是指群山的起源之處,相當於山結或主脈。由於崑崙山是一個山結,故「楊公地理」中的許多「龍脈」便以此為「祖山」。因而,唐僖宗在長安失陷前夕,降旨楊筠松「斷髮入崑崙山步龍」,就是去「祖山」尋找「龍脈」。
楊筠松(救貧)在他的著作《撼龍經》中闡述:
「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東為四派。西北崆峒數萬程,東入三幃為杳冥。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枝劈脈縱橫去,氣血鉤連逢水住。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地。」
這是《撼龍經》的開頭一段,概括性地介紹整個中國的「龍」。也就是大氣脈。他認為傳說中的須彌山是天地的骨幹,就像人的脊梁骨。再從這裡分出東西南北四大龍脈,就像人的四肢。其中的南龍到了中國,又形成自己的龍脈系統;九曲黃河是大腸。其餘的主要河流是膀胱,然後又分支分脈,氣脈止聚的地方,大點的成為都城,帝王統治,小些的成為郡縣,公侯管轄,再小的成為小市鎮,也有富貴人家居住。
楊筠松對山形的考察,在《撼龍經》中闡述:
「北辰一星中天尊,上相上將居四垣。天乙太乙明堂照,華蓋三臺相後先。此星萬裡不得一,此龍不許時人識。識得之時不用藏,留與皇朝鎮家園。請從垣外論九星,北半星宮系幾名。貪巨武星並輔弼,祿文廉破地中行。九星人言有三吉,三吉之餘有輔弼。不知星曜定錙銖,禍福之門教君識」。
這裡引出九星的概念。所謂九星,其實就是九種不同形狀的山,被取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它們有的主禍,有的主福,人們必須詳加識別。
何謂「察分合向背,分主客正從」。「楊公地理」把主幹龍前後左右的支龍稱為帳幕。無帳幕之主龍則孤單,而「後有託的有送的,旁有護的有纏的,託多護多纏多,龍神大貴。」這情景就好像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大轎迎送,鳴鑼開道,前呼後擁。
楊筠松以此理念為城鎮鄉村「尋龍、選址,規劃布局。
【察砂】「砂」是指主龍四周的小山。主龍山左右的山稱為護砂,即青龍白虎;位於主龍前方的小山丘,近者為案山,遠者為朝山。楊筠松(救貧)對理想「地理」模式強調閉合的地形,故護砂是否呈「環抱之勢」便成為判斷砂之貴賤的依據。左右護砂達到「上八字開」、「下八字合」方可聚財,為富砂貴砂,判為吉;反之,若是「八風吹穴」、「孤脈獨龍」則為貧砂、賤砂、反砂,判為兇。同時砂山的形體也是判斷吉兇的根據。氣吉」則「形必秀潤、特達、端莊」;「氣兇」則「形必粗頑、破碎」。朝山、案山的形狀要求似筆架、似豎旗、似獅像虎、似三臺、似玉圭、似橫琴等,而忌石頭裸露或形如停屍。
在所有環繞吉祥人居環境的「砂」中,最重要的當屬所謂「四神砂」,它們是位于吉祥地左右前後四個方向的小山,假借天上四方星宿的名字為它們命名:青龍(位于吉祥地之左)、白虎(位于吉祥地之右)、朱雀(位于吉祥地之前)、玄武(位于吉祥地之後)。而且指出,只有秀麗端莊的「砂才算是吉祥的。因而,具備了秀美的「四神砂」的地方,在各種尺度下都會是一個景色怡人的善居環境。
【觀水】「楊公地理」的觀水主要內容包括「水口」、「水城」和審水質及流動狀況。所謂「水口」是指水流入和流出之處,「水來之處謂之天門」,「水去之處謂之地戶」。因為水主財,因此「天門」要開,意指財源滾滾來;「地戶」要閉,意指財用不竭。因為有些小河往往發源於閉合地形周圍的山丘,無明顯的「天門」,故水口逐漸演化為專指「地戶」。「水城」指河道的彎曲形態。「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即村落房舍要定在水環抱的一邊,這是由於在彎彎曲曲的河流中,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流緩,使河水對河岸的衝刷狀況不同。審理水的具體形態,水要清潔透明,水流平緩則為吉,若水有「歪斜傾瀉之患」則為兇。水的流向以由西向東流為最妙,這主要是根據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特點推衍出來的。其中包括水的來源、走勢和質量三個方面的考察。吉祥地點的「水」應該與「龍」和「砂」一起,對該地點造成重疊、關欄、內斂向心的圍合態勢。楊筠松在《疑龍經》中闡述:
尋龍千裡遠迢迢,其次五百三百裡,先識輿圖觀水源,兩水夾來皆有氣。水源自是有長短,長作軍州短做縣。
曲巖有水抱龍頭,抱處好尋氣不散。到此先看水口山,水口交牙內局寬。便覺寬容平處覓,左右周圍無空閒。
楊筠松告訴人們,尋找主幹氣脈要看纏護之山脈和纏山之長。另外就要看水源,兩水夾護的地方有氣脈。水流曲折之處,關欄生氣,如果水口有山,肯定找得到真穴地(建築物的中心區)。周圍山水作歡迎朝拜的姿態,這種穴地準確無疑是好地。古人詩曰:「明師看水口,俗師滿山走」。水必須有分有合,才有地理,正是:
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高山既認星峰起,兩水矢處是真龍。
古人建鄉鎮建城市,按照楊松「地理文化」理念都先要觀水認出氣脈的頓伏情形才興工。
【點穴】「穴」的原始意義是洞穴。考古學者發現,人類的祖先學會在平地建房之前是住在天然洞穴或人工挖的洞穴中,以躲避寒風的襲擊或野獸的威脅。後來人類走出洞穴在平地建房,穴的含義也就逐漸演變為房屋住宅的基址。所謂點穴,就是確定屋基的範圍。
楊筠松把房屋住宅的「穴」位與人體內的穴位相比,認為房屋住宅的「穴」位是陰陽相配的部位,如果房屋住宅建在這裡,則可使住戶身體健康,子孫繁衍,財源廣大。這裡所謂陰陽相配,實際上是對地形超伏的描述,地面突出的部分屬陰,凹下的部分屬陽,穴位處於寬大的明堂上突起的小高地,這便是陽中之陰。楊救貧在《疑龍經》中表述:
「外縣京國多平洋,也有城邑在高崗。淮甸州縣在水尾,夔峽山嶺是城隍。隨他地勢看高下,不可執一拘攣也。千萬隨山尋穴形,此說定能分真假。冀州壺口落低下,蓋緣輔弼為垣馬。太原落處尖似槍,蓋緣廉破龍最長。建康落在坡平地,蓋緣輔弼星為體。大梁平坦古戰場,熊耳為龍星可詳。長安帝垣星外峙,巨武行龍生出勢。京師落在垣局中,狼星夾出巨門龍。太行走如河中府,入首連生六七存。入首雖然只是山,落處卻在迴環間。此與窩鉗無以異,只在大小識形難」。
楊筠松從小穴地址說到大地理,證明氣脈聚集有各種情況,不能太拘泥。比如很多城市建在平地,但也有的建在高崗。淮河畔的城在水之尾,三峽旁的城卻在山之巔。這都是隨著氣脈變化來的。冀州城、太原城、建康城、長安城,河中府等等,都因為各自氣脈山形不同,所以建城之地也各自有異。
明堂遠曲如繞繩,遠在穴前須內向。內向之水抱身橫,對面抱來弓帶象。上山下來下山上,中有吉穴隨形向。
古代地理師按照楊筠松地理文化的理念,「入山尋水口,登穴看明堂」。這裡認為明堂以層層交鎖的為最好,免得穴中生氣被風吹散。有的地理先生往往弄不清,甚至把橫山指作真地,根本不知那些山只是阻擋生氣洩露的,好的明堂朝向穴地,水流環抱象弓帶,這樣的穴地自然吉利。
「楊公地理」的「點穴」,是指在綜合考慮了山水狀況之後,準確地找到山環水抱的這塊區域中龍、砂、水種種景觀意象最完美的那個點。這個點將成為建築群落中核心建築的基址。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因地勢有起伏,改變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狀況,從而保證了屋基的地面乾燥和通風良好。如城鎮主街道的十字交叉處、都城的朝殿、州郡的公廳、宅舍的中堂等。
楊筠松用於「點穴」的工具是一根竹竿,同時作為丈量地形的尺度(魯班尺)。贛南客家人稱他為「竹杖芒鞋楊救貧」,是說他用竹子做的「手杖」,穿著用稻草編制的「草鞋,到處雲遊,「尋龍」「察砂」「觀水「點穴」。
【定向】定向是確定房屋朝向,其主要的測量工具是指南針(羅盤)。
楊筠松(救貧)「地理文化」的「定向」,是要求建築物的朝向多與自然因素有關,如採光、背風、排水等。但進入明清時期,用來觀測方位、定向基址的「羅盤」,「方家」(古代的風水師)出於職業活動的需要,在上面劃上八卦、天幹、地支、二十四山、二十四節氣、九星、穿山七十二、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宿等等,最簡單的「羅盤」至少有四、五圈注字,有的則多至四十幾圈,把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硬湊在一起,異化」並歪曲了楊筠松地理文化核心理念。
從表面上看,「地理五訣」是圍繞「龍」和「氣」展開敘述的,判斷是「真龍」還是「死龍」,有無「真氣」,以及是否能「聚氣」。「地理五訣」的許多內容是對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植被以及地理方位等的考察,具有一定科學內容。但這並不是說「地理五訣」就全部是科學。首先,「地理五訣」把山比作龍、虎、獅等,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變成了人與動物的關係,這一方面有利於使人們建立起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的思想,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卻阻止了人們進一步去探討自然現象的本質,故具有消極意義。其次後人為了符合「生龍」「死龍」「氣」的說法,對「地理五訣」添加了許多虛無的內容,使之染上濃濃的迷信色彩,這就要求對傳統文化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把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用來推動當前社會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