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民生事項逐件落實、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市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在高質量高標準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過程中,海口市以城市基層黨建為引領,讓黨旗在自貿港建設一線高高飄揚。
近年來,海南省海口市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基層黨建、基層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抓住黨建引領根本,著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切實把每個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的戰鬥堡壘,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突出核心
強化黨建引領「主心骨」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在今年美蘭區君堯社區舉行的「我們的節日·國慶中秋」主題活動現場,社區黨員群眾等300餘人用歌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以前,辦活動怕沒人參加,現在卻要做好超員的各種預案。」君堯社區書記吳青松自豪地說。
海口市高度重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在組織體系、工作機制、支撐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出臺《關於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城市基層黨建的二十條具體措施》等文件,對全面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進行系統安排。市委積極引導街道社區黨組織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探索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在21個街道設立黨建辦,配備黨建指導員;實行社區事務準入制,明確社區依法履職事項,為社區減負減壓;大力推動資源資金下沉,以社區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到位;實施「頭雁工程」,打造適應自貿港建設要求的高素質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從優秀社區「兩委」幹部中選聘32名事業編幹部、定向招錄11名公務員;大力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累計舉辦培訓班181期,培訓16092人次;通過《我是共產黨員》欄目宣傳25名社區工作者先進事跡,為社區工作者隊伍樹立標杆;將社區工作經費提高到30—40萬元/年,大幅提升社區幹部崗位補貼標準。
秀英區海榆東社區常住人口17831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社區黨組織變身「前線指揮部」,成立抗疫一線臨時黨支部,整合資源,組建黨員突擊隊、先鋒隊、志願隊三支隊伍,制定「1張卡、2張表、3句話、4件事」的「1234」疫情管控工作法,全力做好防疫宣傳、入戶排查、卡口值守、物資配送等工作。
黃柳媛是一名黨員網格員,她的網格有18座(個)樓棟、酒店、小區和商場,疫情防控任務重、壓力大。但她用「鐵腳板」挨家挨戶「爬格子」,實施「敲門行動」,進行核查登記監管,特別是對從湖北返家等重點人群及時開展精準摸排,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由於表現突出,黃柳媛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海口市著力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由社區黨組織牽頭,調動轄區機關、物業、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黨群同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戰鬥堡壘。
凝聚人心
畫好多元共治「同心圓」
黨群活動中心寬敞大氣、功能齊全,廣場整潔乾淨、人聲鼎沸……很難想像5年前的這裡是一個髒亂差的公廁。國貿大院過去是海口出名的「三無小區」。「路燈常年不亮,垃圾堆積如山,私搭亂建嚴重,路面坑窪不平。」老黨員王永柏回憶道。
改變是從黨群活動中心建立開始。為提高城市基層黨建的整體效應,2016年開始,海口市從活動陣地發力,投入5億多元,在社區、園區、商圈市場、商務樓宇建設黨群活動中心472個,全面解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無、危、小」問題,搭建起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的互聯互動紐帶。
「黨群活動中心一成立,大家積極行動,配合社區動員群眾安裝新電梯、改造舊水管、硬化路面,打造廣場……社區越來越漂亮,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強。」龍華南社區書記王康北介紹說,「國貿大院黨群活動中心奏響共建同心曲,吸引30多個轄區單位、企業黨組織主動與我們結對共建。」
屋外綠樹成蔭,孩子們樹下嬉戲;屋內書韻飄香,老人們桌旁閱讀……如今這樣的畫面已成為國貿大院的常景。國貿大院黨群活動中心建立以來,積極發揮陣地作用,常態化開展匯演義診、愛心服務、健康諮詢等惠民活動,多層次、多角度地滿足居民需求,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高揚旗幟聚人心。黨群活動中心既是黨組織聯繫服務群眾的陣地,也成了各領域黨組織有效連結和參與基層治理的樞紐。海口市樹立「全域黨建」理念,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以黨建聯席會議為載體,把城市基層黨建的各個要素聯結起來,打破體制、級別、隸屬壁壘,實現各領域黨建工作融合共進。
海口市瓊山區日月廣場是自貿港離島免稅購物所在地,是遊客必來的打卡地。在經濟細胞最活躍的地方,如何發揮黨建優勢?2019年,瓊山區以黨建引領、精心謀劃,在寸土寸金的商場內建成200多平方米黨群活動中心,探索「5G黨建」新模式,引入智慧機器人、VR虛擬實境技術等科技手段,融入紅色基因,吸引了大量年輕遊客駐足體驗。
今年10月,為進一步發揮黨建輻射帶動作用,黨支部升格為日月黨群中心黨委,並與中免集團海南公司等周邊21個黨組織建立議事協調機制,真正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有力推動黨建圈、經濟圈、服務圈「三圈合一」,實現黨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區域融合的提升。
貼近民心
提升基層治理「支撐力」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海口市不斷深化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創新舉措,推行「黨建+12345+網格化」「黨建+微實事」模式,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急難事。
「有事就打12345。」如今在海口市,市民遇到大小事,只要打電話,半小時內網格員就會上門解決問題。2017年,海口整合83條政府部門熱線,打造「12345政府服務熱線智慧聯動平臺」,實現訴求快速響應、矛盾一線化解。
小小改革帶來大大獲得感。海口市將城市社區劃分為2305個網格,優化組織設置,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小區裡,把黨小組建在樓棟中,形成區委—街道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長—小區黨員的六級組織體系,將組織鏈條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12345」是政府和市民間的「連心線」,網格員是基層治理的「觸角」。兩者結合,形成精細化基層治理新模式,讓社區服務更快捷有效。
2017年,龍華區創新「黨建+12345+網格化」,將430個綜合網格員力量下沉至社區,聯合市政等35個聯動部門1217名專業網格員,織就「一張網」,實現工作不留盲點、不留死角,切實提高發現問題能力和處置效率。2020年,龍華區12345辦件辦結率高達99.94%。
從細微處著手,精準把握居民需求,激活自治能力,增強基層黨建工作的精準度與時效性。美蘭區實施「微實事」項目,通過居民提議、民主協商、全民投票方式,實施一批百姓受益面廣、急需解決的公共服務項目,促進了政府公共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和平南街道社區居民蔣宇萍感慨地說:「我提議在報刊亭旁設置石凳子,方便居民群眾歇腳,沒想到項目被大家投票選中,政府真的出資建了石凳子,這真是大好事!」
「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快速落實,大家充分感受到黨委政府為百姓服務的誠意和努力。」海口市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說,「微實事」項目實現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目標,密切黨群關係,政府公信力在一個個「微實事」中不斷提升。
海口還以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和項目化管理的方式,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通過整合與集約配置社會資源,推進精細化、專業化服務,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近兩年來,共有24個公益社團組織提出的項目被居民投票選中,內容涉及禁毒服務、親子教育、校園防欺凌、關愛失獨老人等。
融入中心
築牢基層組織「橋頭堡」
黨建是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的,只有結合黨建和中心工作,發展才會事半功倍。在實踐中,海口市注重將黨建與中心工作有機結合,從「你是你、我是我」轉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把每個基層黨組織建成為推進中心工作的堅強堡壘。
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作表率,結合「我為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貢獻」活動,推動優化自貿港建設重點工作成效顯著。
美蘭機場二期建設,關係海南自貿港未來發展。項目徵地拆遷工作啟動後,能否快速及時地提供「淨地」,決定了項目推進速度。
美蘭區推行「群眾事項黨員代理」機制,黨員幫助拆遷戶聯繫周轉房源、協調安排孩子上學等問題,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針對個別拖鬧戶,項目指揮部臨時黨委黨員進村入戶,逐個研討對策,化解矛盾糾紛210餘件。
「黨和政府的徵拆工作我們全力支持。」在靈山鎮福玉村涉徵的最大村莊公廟現場,村民老黨員林芳吉的話贏得村民的認同,集體公廟順利拆除。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在項目徵收初期,村民多持觀望猶疑態度。為支持徵拆工作,林芳吉主動做鄉親的思想工作,並帶頭籤徵拆協議,讓村民吃下「定心丸」,徵地取得「開門紅」。徵收工作組臨時黨支部與福玉村黨支部共建黨員攻堅隊,紮根在項目一線,挨家挨戶做工作,久久為功,最終贏得村民支持。
「市紀委監委黨支部全體黨員前來報到,請書記安排任務。」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市紀委監委各個黨支部輪流到長濱社區,參與各項志願服務活動。
海口市將基層黨建與「雙創」工作緊密結合、共促共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3.6萬餘名在職黨員主動亮身份、到社區報到,組建2800多支志願服務隊,採取承諾踐諾、志願服務等方式開展政策宣傳、環境整治等各類活動4萬多次。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海口將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紮實做好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融合發展文章,讓城市基層「大黨建」工作格局在實踐中落實落地,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