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潤,來源:劉潤 (ID: runliu-pub)
對未來趨勢的研判,我特別喜歡和投資人聊。
為什麼?
因為投資人會用真金白銀為自己的研判買單,看錯了,是要賠錢的。
2020年7月,我帶領「問道中國」的企業家組員們,參訪了天圖投資,當面向CEO馮衛東請教。
天圖投資,是一家專注於消費品領域的投資機構。
馮衛東,曾榮獲清科集團2019投資界TOP100投資人、福布斯2018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TOP100、2016年胡潤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TOP100等稱號,並連續多年被投中、36氪等榜單機構評為中國新消費領域10大投資人。
他們投資的企業,你一定聽過或者見過:
小紅書、周黑鴨、百果園、奈雪的茶、飛鶴、鍾薛高、鮑師傅糕點、瓜子二手車、江小白等等。
我們向馮衛東請教了什麼?
還能是什麼,一定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在投資人眼中,2020年之後,趨勢會是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馮衛東馮總,一個堅定的科學主義者,分享起來絕不藏著掖著,把他壓箱底的投資邏輯,以及趨勢判斷,創立品牌等方法論,都傾囊相授。
乾貨滿滿,絕不雞湯。
下面,我就把馮衛東分享的這些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分享給你。
1.新趨勢:用慢變量預測趨勢、布局未來。
經常會被問到,作為對未來、對趨勢要用真金白銀下注的投資人,我們是怎麼預測趨勢的?
短期的未來,我們是無法預測的。
但是,有些由慢變量決定的,長期、趨勢性的東西,因為變化很慢,方向是單向累計的,是人類社會認知累加的結果。
這些,還是可以預測的。
那麼,這些由慢變量決定的可預測的趨勢都有哪些?
我們先從需求端角度來說。
第一個由慢變量決定的趨勢就是:收入提升。
在和平年代,人均收入這個變量是單向累積的,會一直緩慢而持久地增長,這會給整個消費都帶來持續變化。
第二個是:教育提升。
現在的很多家長,其實是教育獲益的一群人,因為讀書,可以從小地方考到大城市。
所以,家長們就會非常有意願在已被驗證的成功路徑上,在下一代上投入更多。
第三個是:壽命提升。
這是個綜合的結果,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整個人類的人均壽命提升的非常快。
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有的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多歲。
第四個是:家庭變小。
這個趨勢是城市文明帶來的變化。
中國過去幾千年都把四世同堂作為家庭的理想。
但是現在,子女結婚後基本都會出去自己組建家庭,甚至現在單身的也越來越多。
以上這四個趨勢,收入提升、教育提升、壽命提升、家庭變小是在需求端,由慢變量決定的深刻變化。
下面,我們再從供給端,一起看看,未來會有哪些慢變量決定的趨勢。
第一個是:市場變遷。
就以渠道變遷為例,過去我們覺得網際網路是一個非主流的渠道,現在已經成了主流渠道。
以前央視是主流的媒介,現在湖南衛視的快速崛起,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網絡媒體也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二個是:技術賦能。
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給各行各業做技術賦能,這將變成每個行業都必須要做的事。
過去很多人說,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就是降維打擊,網際網路技術是殺手鐧。
但慢慢的,網際網路將變成基礎設施,每個行業自然生長在這個基礎設施之上。
第三個是:成本變化。
網際網路成為基礎設施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將建立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的覆蓋全民的安全網絡。
這勢必會給各行各業帶來成本變化。
第四個是:監管變化。
未來,政府對經濟各方各面的監管會越來越多。
以上,是我分別從需求端和供給端給你介紹的8個由慢變量決定的趨勢。
這些都是深刻的變化,如果我們做品牌,看不到這種變化,就會被時代所拋棄。
2.未來屬於新品類。
那,這些趨勢性力量,要怎麼落實到我們具體做企業上來呢?
我們認為這些趨勢性的力量會落實到一個叫品類分化的東西上。
什麼意思?
選品類是我們品牌投資的一個基礎。
那為什麼我會說,趨勢性力量,最終會落實到品類分化上?
一個品類消費者越來越多,一定會出現眾口難調的情況。
那這部分不能被有效滿足的群體,如果比較小,那就只能忍忍了。
但如果這部分群體比較大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企業,有品牌,有產品去滿足他們。
這些針對小眾需求而生產的差異化產品,差異化大到一定程度。一個新品類也就因此誕生了。
這就是品類分化。
就以鞋子為例。
以前,我們去買雙運動鞋,直接跟店員說買運動鞋就行。
現在不能這樣說了。
現在如果你說,買一雙運動鞋,店員會問你,什麼運動呢?
你說球鞋就行。
店員會問你,那是什麼球呢?足球、籃球、羽毛球?
這就是品類分化的力量。
未來屬於新品類。
屬於能理解這個趨勢,順勢而為的創業者。
3.新品牌:憑什麼是你,而不是在位巨頭。
這時,對很多創業者來說,可能會遇到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那就是,憑什麼是你創立新品類、新品牌呢?而不是在位巨頭?
關於這點,有很多理論研究,今天我來說說我認為的一條創業者有機率戰勝巨頭的路徑。
什麼路徑?
那就是做巨頭「看不上、看不懂、來不及」的事。
第一,我們先說:看不上。
哪些是巨頭看不上的事呢?
我列舉3點拋磚引玉。
那就是:小眾需求、非標準化、潛力隱秘。
巨頭體量大,所以一旦開動,它喜歡做的是前景清晰、標準化、大眾需求的事。
這時,那些巨頭看不上,小眾需求、非標準化、潛力隱秘的事,就是創業者創立新品牌的機會點。
第二,我們再說:看不懂。
我還是列舉3點供你思考。
那就是:新媒介、新渠道、亞文化。
什麼意思?
就是說,作為創業公司,你一開始不要進入傳統的媒介、渠道、價值網絡去和巨頭正面PK,要充分利用亞文化、新媒介、新渠道。
為什麼?
因為很多亞文化、新媒介、新渠道的做法,特別酷、新潮。
這些做法,大品牌不能放下架子、放下身段去做。
這也就給了創業者打造新品牌的機會。
第三,最後我們說:來不及。
什麼是來不及?
就是作為創業者,你做了一件巨頭看不上的事,比如,用巨頭看不懂的新媒介、新渠道、亞文化,打造一個新的品牌。
隨著時間的發展,亞文化就成了主流文化,新渠道、新媒介就成了主流媒介、主流渠道。
這時,巨頭再想做,已經來不及了。
這就是來不及。
你也可以說是你相對在位巨頭,擁有了先發優勢。
那這種先發優勢都有哪些呢?
從需求端來說,有3種先發優勢:品牌效應、網絡效應、遷移成本;
從供給端來說,也有3種先發優勢:規模經濟、學習曲線、要素壟斷。
除了這6種先發優勢,還有範圍經濟這個先發優勢,既屬於需求端,也屬於供給端。
我們一個個來說。
1、品牌效應。
當你是品類開創者的時候,最開始跟你競爭的品牌會非常少,一旦當你的品牌定義了一個品類的時候,後來者已經沒有再做的意義了。
就以江小白為例,江小白的走心文案火了之後。其他品牌再像江小白一樣做,還會有顧客主動拍照發朋友圈嗎?
很少會有了,因為大家已經審美疲勞,感覺不新鮮了。
這時,後來再想做到江小白的效果,要花可能不止10倍的錢。
這就是品牌效應先發優勢。
2、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的概念現在很多人都已經非常熟悉,使用的人越多,價值越大。
網際網路領域的公司很多都具備網絡效應,比如微信。
那在消費領域,有沒有網絡效應呢?
有的。
比如茅臺。
如果跟一個比較重要的人吃飯,你即使不了解對方是不是喜歡喝茅臺,但是你拿出來不會犯錯,對方也會感覺到你的尊重。
因為茅臺是一款好酒,已經在消費者中達成了共識。
但是,如果你拿出一個沒有達成共識的酒,你可能要花半小時去跟對方解釋,這個酒哪裡哪裡好,有什麼來歷。
否則,你擔心對方會誤會,你不尊重他。
這種共識,其實也是網絡效應,也是先發優勢。
3、遷移成本。
遷移成本,就是用戶在使用一款產品的時候,用戶自己也會投入一些資源在這個產品上,如果不用這個產品了,那麼他投入的資源也就清零了。
比如網盤。
幾年下來,你用百度網盤存了2個T的資料,這時候有一個新的網盤工具,比百度網盤可能還優惠。你會換嗎?
很可能不會。
為什麼?
便宜那些錢,相對於你把這2T的資料遷移到新網盤上,你一想,還是算了吧。用原來的吧。
這就是遷移成本先發優勢。
4、規模經濟。
所謂規模經濟,就是量越大成本越低。
作為創業者,你先做,如果你不犯錯的話,通常你的規模就是最大的,成本也就是最低的。
所以,在同樣的價格之下,因為你成本低,你還能掙錢,但是別人再加入已經不掙錢了。
這就是規模經濟先發優勢。
5、學習曲線。
什麼叫學習曲線?
就是,你剛開創做這事的時候,不複雜,消費者也能容忍你產品的不完美。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不斷的微創新,這時後來者的進入成本就非常高了。
因為他要推出的產品不是和你第一代產品比,而是和你現在推出的產品比。
但是你現在的產品已經迭代了很多版本,後來者短時間沒辦法做到這麼完善。
這就是學習曲線先發優勢。
6、要素壟斷。
什麼叫要素壟斷?
就是,你作為先發者,你有機會拿到一些稀缺要素,比如專利配方、比如牌照,甚至名字。
這些要素,你先佔有了,後來者就沒法做,或者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能做到和你一樣。
這就是要素壟斷先發優勢。
7、範圍經濟。
什麼叫範圍經濟?
就是,消費者一旦喜歡你的一款產品,有很大機率也會連帶著購買你的其他產品。
還以茅臺為例。
茅臺在生產、發酵過程中,沒辦法完全標準化,那就會讓酒的質量參差不齊。
但你不可能不分青紅皂白,把這些酒都製造茅臺啊。
那些質量低一些的就做成了茅臺酒的其他子品牌,把它賣出去。
這時,如果你不這樣做,都倒掉,其實也會增加茅臺酒的生產成本。
這就是範圍經濟的先發優勢。
— —
所以,作為創業者,在未來,憑什麼是你,而不是在位巨頭能打造出一個新品牌呢?
我給你建議的路徑是,做巨頭「看不上、看不懂、來不及」的事。
最後的話
怎麼樣?
你聽完這些什麼感受。
是不是,和我一樣,感覺受益匪淺、醍醐灌頂。
在和馮總交流的最後,我問馮總,投資人是什麼?
他說,投資人是穿越者。
是通過看清慢變量的方式,穿越到未來,看清未來的底牌,然後回到現在,用真金白銀,甚至全部身家下注。
祝福馮總穿越成功。
也祝福所有創業者,可以成功挑戰巨頭,打造出屬於你的新品牌。
祝福。
end
作者:劉潤,來源:劉潤 (ID: runliu-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