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怖電影愛好者的記憶中,總有一部分「陰影」來自於一個人。
史蒂芬·金。
這位恐怖小說大師,可以說早已經成為了恐怖的代名詞。
他的作品不斷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而且幾乎個個都是大IP。
《魔女嘉莉》、《閃靈》、《小丑回魂》……
但在這麼多作品當中,唯有一部令史蒂芬·金自己都心有餘悸。
——《寵物墳場》。
故事的主人公路易斯是一名醫生。
他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夫妻恩愛,兒女雙全。
還養了一隻可愛的寵物貓。
由於工作的關係,路易斯一家從城市遷居到了緬因州的鄉間小鎮。
這裡臨近森林,風景如畫,唯有家門前的公路令人不安。
因為經常有大型貨車疾馳而過,其中的安全隱患不言而喻。
某天,女兒艾莉在玩鞦韆時不慎翻了下來,嚇得夫妻倆趕緊跑去查看。
就在這時,沒人照看的小兒子蓋奇獨自走到了馬路上,險些被卡車撞到。
幸好鄰居老爺爺及時將其救起。
在交談過程中路易斯得知,自家的房子後面有一片墳場。
不是人的墳場,而是寵物的墳場,當地的孩子都會將死去的寵物埋葬在那裡。
第二天,一個車禍重傷的同學被送到了路易斯所在的醫院裡。
路易斯竭盡全力搶救,但同學還是離世了。
當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
夢中,同學帶他來到了寵物墳場,並指著遠處冒藍光的地方告誡他千萬不要去。
按照恐怖片的套路,託夢必有事發生。
這不,家人們剛去度假,女兒心愛的寵物貓就死了。
路易斯不知道應該怎樣向年幼的女兒解釋貓咪的死亡。
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鄰居老爺爺帶他去了寵物墳場,將貓咪葬在了那裡。
誰知第二天,貓咪竟死而復生,自己回來了。
只是原本溫順的它性情大變,屢次傷人。
不久後,悲劇再次發生,這一次死去的是小兒子蓋奇……
正如上文所說,小說《寵物公墓》就連史蒂芬·金自己都心有餘悸。
因為整個故事源自於他的親身經歷。
同樣的森林,同樣的街道,同樣的意外事件。
女兒的貓被貨車撞死,小兒子與疾馳的貨車擦身而過。
書稿曾一度被他鎖在抽屜裡,直到很長時間以後才被迫出版。
因此該小說也被認為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為恐怖的一部。
而這部上映於1989年的《寵物墳場》,當年由史蒂芬·金親自操刀擔任編劇。
不過儘管如此,口碑還是有些差強人意。
國內豆瓣7.1分,國外IMDb6.6分、爛番茄新鮮度50%。
眾所周知,史蒂芬·金的大量作品都以「毀滅」作為故事核心。
《魔女嘉莉》中,一個飽受欺凌的女孩擁有毀天滅地的能力,將舞會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殺場。
《閃靈》中,一個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家庭支柱,最終不堪重負、與惡魔同歸於盡。
本片也是如此。
一個痛失妻兒的男人利用超自然力量復活死去的家人,最終萬劫不復,這無疑是標準的恐怖片模式。
可本片真正呈現出來的,卻是一齣悲劇。
因為這個萬劫不復的男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以致於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恐懼,更多的是同情和自省。
這正是史蒂芬·金的高明之處。
所謂的恐怖和驚悚,只是表象而已。
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實際上是對於人性本質的關注與拷問,是對於美國社會中種種令人擔憂的現實狀況的反映與揭示。
換句話說,毀滅從來都不是目的,而是用來反襯對於人性之善的寄望的手段。
最重要的是,史蒂芬·金的作品從不依靠恐怖形象和一驚一乍的方式嚇唬人。
更多是在探討恐懼的本源。
恐懼的本源是什麼?是每個人的內心。
你看本片中的路易斯,他是丈夫,又是父親。
對於丈夫/父親來說,最為恐懼的是什麼?
是妻兒死於非命。
我們總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
可當你真正面對最重要的人的死亡之時,便再也無法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換個角度看,如果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一片能夠讓人起死回生的寵物墳場,你會選擇讓自己已逝的親人死而復生嗎?
我想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會。
正如片中的路易斯那樣,身為醫生的他,見證過太多死亡。
但他依然不知道如何向年幼的女兒解釋死亡,對於同學的離世也始終無法釋懷。
當妻兒死於非命時,他還是選擇將他們埋葬在具有起死回生功效的寵物墳場裡。
哪怕明明知道回來的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妻兒。
在通往寵物墳場的路上有一道高高的障礙,此前的先例也始終警示著世人。
然而情感總會打敗理性,佔據上風。
這不是一錯再錯,這是人之常情。
除此之外,本片的結局也非常值得玩味。
重生的小兒子蓋奇大開殺戒,咬死了母親瑞秋和鄰居老爺爺。
路易斯狠心將其殺死,又將妻子埋進寵物墳場。
瑞秋重生,兩人擁吻在一起,她卻偷偷舉起了尖刀......
這樣的開放式結局固然讓人背脊發涼,但相比之下原著小說的結局則更加後勁十足。
一隻冰冷的手落在路易斯的肩膀上。
瑞秋的聲音響了起來,聲音刺耳,充滿了泥土的氣息。
「親愛的。」這聲音說。
不管是哪一個結局,都暗示了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最後深陷萬劫不復的悲劇。
所以說,珍惜吧,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別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