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中,一直都有著這麼一個問題:「中國何時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眾所周知,中國的GDP總量在2010年的時候,就已經首次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短短3年之後,中國的GDP總量就達到了日本的兩倍。
2019年中,中國GDP總量為13.92萬億美元(折合為人民幣約99.1萬億),距離突破百萬億水平僅差一步之遙。而據世界經濟信息網的數據可知,日本在2019年中的GDP總量僅為5.21萬億美元,連中國GDP總量的一半都沒有。這時候,美國依舊是遙遙領先,以著突破21萬億美元的成績,排在了第一名。
雖說美國經濟發展的穩定,一直在被國際質疑,美元的地位也開始不如以前。但是,美國的GDP總量卻一直都是遙遙領先,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輕鬆超越。就算是發展快速的中國,其GDP總量和美國的數據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風聲一直很大,中國發展也越來越強勁的時候,有不少人在猜測:「中國何時才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是30年後?還是50年後呢?」。
2020年5月19日,世界銀行在其官網發布了一份《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的報告。據悉,這項「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活動」從2016年就開始籌備,至今今日才發布了最終的結果,歷時4年之久。
這次項目共有176個經濟體參與,由世界銀行統一組織實施。而對我國來說,這也是一項探索性的國際統計合作項目。
那麼,什麼叫「ICP」呢?這是「國際比較項目」的簡稱。開展國際經濟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把各國以著本幣表示的經濟活動總量,以著統一的貨幣來表示。
我們都知道,長時間以來,國際上主要的使用匯率法就是進行貨幣轉換,然後進行國際比較。這個方法直觀、易理解。但是,因為匯率反映的都是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和服務的貨幣比例關係。在沒有考慮到國家之間的價格水平差異時,非常容易受到國際貿易、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所以,在匯率發生較大變動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的比較結果也會受到影響。
不過,從這次的這份《報告》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令人疑惑的數據。
按照全球結果來看,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法(PPP——不同國家貨物和服務的綜合價格比率,能解決各經濟體之間的價格水平差異問題)來計算的話,在2017年的時候,全球GDP總量位居前10位的經濟體分別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英國、巴西、法國和印度尼西亞。
數據顯示,按照PPP法來計算的話,那麼我國在2017年的GDP總量為19.6萬億美元,這要比當年用匯率法算出來的數據高出了7.5萬億美元,甚至比美國還高了0.5%,位居176個經濟體的第一位,佔了世界經濟總量的16.4%。
也就是說,中國難道早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了嗎?
中國統計學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PPP並不能代替匯率,也不能用一國的PPP值來判斷該國匯率究竟是升值還是貶值。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表示:「PPP法計算的結果,還是高估了中國的經濟規模和人均經濟發展水平」。
而中國統計學會的專家也表示,中國依舊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且,從PPP法看,我國2017年的人均GDP只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85.3%,在世界排名第90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世界銀行強調,ICP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謹慎的使用結果。所以,別看這份《報告》顯示中國GDP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是,從世界各國政府公認的匯率法來看,2017年,我國依舊是「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