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0後,大概是初二的時候開始接觸beyond也是第一次接觸到樂隊這種形式。當時聽到挺震撼的,沒想到音樂還有這樣的表現方式,後來漸漸地也就被歌詞的含義給打動。慢慢地自己也拿起了吉他,改變了我的人生。
在彈琴許多年後,自己慢慢也開始從事音樂行業的工作,只是沒有像以前一樣經常聽起beyond的歌,某一天下午當公交車上放起了《再見理想》……
為什麼要說beyond是神一樣的存在。首先,大多數人接觸到他們的音樂是從經典歌曲開始《真的愛你》、《光輝歲月》、《海闊天空》,我也不例外。當時聽到這種很有「真心」的歌曲就被吸引過去了。圈外人給beyond封神,又有所謂的「圈內人」說beyond是偽搖滾。我不禁思考到底beyond是怎樣的。beyond最早髮型的兩張專輯《再見理想》、《永遠等待》跟現在大家熟悉的這些歌曲是大不同的。當時的beyond聽起來有很濃的迷幻搖滾因素,聽的出來黃家駒很受Pink Floyd、David Bowie的影響。能很直接受到beyond的樂與怒。這張唱片也是beyond自費發行的,所以在能夠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元素。這時的beyond是藝術的,自由的。
推薦聽一聽《再見理想》中的《Dead Romance》分為兩部分,是寫給香港奇案雨夜屠夫。歌中的荒誕與悲涼仿佛再現了作案者當晚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黃家駒的痛苦。到後面的《永遠等待》、《亞拉伯跳舞女郎》,beyond一改《再見理想》中痛苦的一面。《亞拉伯跳舞女郎》這張專輯大量地使用弗裡吉亞音階,聽起來非常濃鬱的阿拉伯風味。
這張專輯也是beyond在想法上的一次嘗試、創新,可是觀眾不買帳。後面慢慢地開始籤下了經紀公司,在創作上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妥協,後面的歌曲就有了更加流行的感覺。此後的歌詞更加通俗易懂,關心世界,關心和平,彰顯大愛。《光輝歲月》、《Amani》、《真的愛你》等歌曲慢慢出現在大眾眼前,雖然風格不再特立獨行,但是歌曲真真切切地打動了樂迷的心。
哪麼beyond究竟好在哪裡?近幾年網絡上湧現了很多B鬥士。動不動就無腦吹捧,這不僅沒有起到正面影響,反而給beyond抹黑。抵制這種無腦行為,來理性地分析一下beyond到底神在哪裡。
首先,在上世紀80 90年代不論是臺灣還是香港以及大陸都很少有以樂隊的形式來做音樂,尤其是沒人在中國做搖滾樂。更多的是情歌泛濫,舞曲流行。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beyond的創作無疑是給了當時的音樂一針強心劑,像一根刺。很多人說,演奏技術不行跟大師比差遠了。我們要弄清楚beyond是音樂人、創作者,不是演奏家所以演奏技巧肯定不屬於頂級樂手範疇。但是黃家駒、黃貫中、黃家強、葉世榮的水平怎麼樣?一句話,能在音樂裡演奏最適合的就是最高境界。「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無數精彩的吉他solo、《冷雨夜》的貝斯solo這些都會傳世經典。毋庸置疑他們的演奏水平是頂尖的。
當年為什麼beyond要去日本發展呢?當時樂隊火起來以後不斷地演出通告、綜藝通告佔據了大多數時間。生活全部都是這些應酬,已與當時的音樂想法背道而馳。黃家駒曾說:「香港沒有樂壇。」「如果沒有音樂,我會死啊。」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兩句話,黃家駒是熱愛的音樂的,金錢名譽在他面前只不過是浮雲朝露。得到名利,捨棄名利。
再來說說歌曲本身的部分,相信聽過《長城》的樂迷都對前奏很有印象。那一段音樂是用合成器演奏的,音色、旋律的選擇讓這個前奏一出現就有了一種濃鬱的東方色彩。名副其實的長城。據有關數據統計,beyond歌詞裡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是「唏噓」。看得出,黃家駒是無奈的、痛心的、失落的。但是每每從他歌裡感受到的只有更加向上的力量,beyond這種將情感和音悅結合起來的能力也是鳳毛麟角的。
有領先於同時代的前衛視角,有自由藝術的想法,有大愛和抗爭並存的精神。每一個的特點都值得將他們視為一個時代的光輝印記。
「下面有請香港殿堂級樂隊,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