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7月14日電 題:「中亞東幹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有生力量」
中新社記者 李德華 閆文陸 殷春永
「在古絲綢之路兩旁散居的15萬多東幹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有生力量。」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傑年屆七十,但一談到「東幹人」這一話題,精神抖擻。
東幹人的先輩是100多年前由中國陝西、甘肅等遷移至中亞的回族民眾,在蘇聯的民族普查中,他們被稱為「東幹族」。「東幹」是漢語「東岸子」的音譯,「東幹人」就是陝西方言「東邊的人」。
東幹人百餘年來與中國故土音訊隔絕,在漢字失傳的情況下,他們艱難地傳承著華夏文化,堅持使用陝西方言進行交流。在這裡,婚喪嫁娶、衣食住行、歲時節令等還保持著清代時陝西的習俗。
王國傑被稱為中國「東幹研究第一人」。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幾次到中亞實地考察,收穫頗豐。
中國新聞社「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裡行」採訪組日前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採訪時,偶遇參加第二屆東幹學研討會的王國傑。他評價稱,東幹人是一支有個性、貢獻突出、在中亞經濟地位較高的社會力量。
據王國傑介紹,中亞的回民居住呈現小聚居大分散的特點。「我知道的回民聚居點有28個,現在還有新增加的,估計有30多個點。古絲綢之路兩旁散居著15多萬東幹人,這非常有價值。」
「他們是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有生力量,很多東幹人可以直接當翻譯。」王國傑認為東幹話和普通話相近,雖然有差距,但交流起來比那些不懂漢語的人好多了。
東幹人還是聯繫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往來的橋梁。許多東幹人自己有企業,他們的其它民族的朋友也有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加入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
王國傑說:「東幹人現在西安、蘭州及北京學漢語的青年人非常多,此次來到吉爾吉斯,很多人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中國學中文」。
中國國務院僑辦兩年資助了160名學生到陝西師範大學學習。「這些孩子到中國學習,圓了東幹數代人回故鄉學習的夢,很多人知道了自已的家鄉在哪兒。」
他認為,在中亞,東幹人是與中國陝西、甘肅及新疆交流最活躍的群體。
「東幹人靠種植業和經商貿易這兩項立足中亞,一直都是中亞經濟活躍、文化獨特的民族。」王國傑說,中國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希望國內和中亞東幹人的聯繫、合作更上一層樓,也希望通過此次採訪讓更多的人了解中亞,了解中亞東幹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