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給大家介紹了說話緊張的兩個層次,那麼今天談談怎麼能夠控制緊張,保證自己講話順利進行呢?緊張的原因是什麼?首先。當我們想要在人多的時候說話或者正式的場合去演講時,就會覺得緊張。他為什麼緊張呢?你問那個要說話的人,他就會說我緊張是因為我看到人多就覺得很恐怖。我一上臺我就忘詞,結結巴巴的好尷尬,我上次就忘詞了,或者我天生害羞內向我不敢上臺,還有人說自己記憶力不好,記不住詞,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被人嘲笑等等各種原因,但你會發現這種原因基本上都是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我們恐懼的未知是不知道自己說完話之後別人會怎麼評價。會不會反駁?會不會否定我們?會不會對我們失望?這個是我們恐懼的東西,很多人小時候是勇敢的,在所謂的那個不知羞恥的階段,可能兩三歲,他會大聲說話,他一點都不羞於表現。因為那個時候他不知道別人的評價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長大之後反而害羞了。既然我們知道了自己恐懼的就是可能聽眾會給出差評,不喜歡我們等等,那麼我們就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個方面,就是確定自己能夠表現好。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即便自己表現得不好,那麼也對聽眾的評價脫敏。從這兩個方向努力就可以解決掉我們對於未知別人評價的這種恐懼。
首先,第一個方面去降低那個不確定性,我不是害怕自己表現失誤嘛,那麼就找出辦法來保證自己表現的穩定性。第一個辦法被我稱作是「教師實驗」,「教師實驗」的意思就是說通過大量的練習,以達到對某種緊張脫敏的目的確定自己的表現。大家都知道,當教師的人未必是那些擅長說話的人,就我的經驗來看,我周圍有很多內向的,可能是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同學。他們去讀了師範學校,因為師範學校的學費相對來講比較低,他們並不天生擅長說話,但是後來那麼多年裡他們會變成那種經驗很豐富的老師,沒有誰站在臺上說話會緊張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在每天做練習。這種練習讓他知道他在臺上的講話會有什麼效果,讓他早就對緊張,真是用脫敏了。但是,教師不是對所有的課堂都不緊張,比如有一天校長來聽課,教委來聽課,他會緊張的,或者他去參加什麼講課比賽。即便講的內容,他已經在自己的課堂上講了很多遍了,但他仍然會緊張。
所以教師實驗告訴我們說,如果你對一個場景講話反覆練習,你不會緊張的,哪怕你是一個再內向的人,在害羞的人,但是如果場景發生變化,你就可能會緊張。所以,如果你想在公司年會演講不緊張,或者小到一個同學聚會上說話不緊張的話,你就必須對於這個場景的說話反覆練習,找不到同樣的場景就找類似的場景。這樣練習之後才能夠對緊張脫敏。
那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說話緊張?為什麼人一多我說話就結巴?其實答案在自己手中,總是自詡是一個內向的人,總是自詡自己不擅長說話,所以對於公眾場合說話,人前說話根本就沒有練習過。
回首自己這一年,有幾次在人多的時候說過話還獲得好評,那根本就沒有這種經驗。憑什麼說話不緊張呢?就是你根本就沒有在公眾場合說話過。你上來說話不緊張怎麼可能呢?人家都已經聯繫那麼多次還緊張。所以答案真的在自己手中。我們一定要通過練習打破一個壞循環,什麼壞循環呢?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擅長說話,所以每次有機會的時候就拒絕避免這樣的場合不練習,然後有一次突然需要自己當眾說話,失敗了,所以就更害怕當眾說話了。然後反過來又認定自己真的是一個內向的人,真的不擅長說話。
所以認定自己內向之後又不練習,然後又失敗又害怕,然後反過來又一直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去,就永遠都沒有辦法開口在人前說話了。第二個讓自己不再害怕表現事物的辦法是為說話的內容做充分的準備,對接下來要說的話充滿信心。希望在同學聚會的時候講笑話大家都笑,而且你說的時候不緊張,那麼你一定要準備很好笑的笑話。你希望在演講的時候不緊張,那麼你演講的內容要是所有的同類演講當中最好的起碼要是非常好的。如果你的稿子很爛,那就增大了你失敗的概率,增大了你表現差的概率肯定會緊張的。我們準備內容的階段不是在臺上不是在人前,所以根本就不緊張,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對於演講如此對日常的聊天,說話場合,你不妨也準備一下。
有的時候你覺得人家在現場抖了一個機靈,怎麼那麼聰明,但其實人家準備了很久。內容準備好之後呢,你就通過彩排反覆練習,讓別人來聽,讓別人來看去,積累一些正面的評價,然後找出你說的話裡面邏輯斷層的地方,因為很多時候你的稿子,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通順。如果不通順的地方留在你的稿子當中的話,你在臺上稍微有點緊張,很有可能會發生忘詞的現象。所以為了讓往此種現象不發生,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稿子當中邏輯不通順的地方找到,然後把它通順一下。還要找出什麼呢?你講的時候,氣勢塌陷的地方,什麼叫氣勢塌陷?其實有些你準備說的那些話並不好,說出來效果其實一點都沒有氣勢,這種話你就要把它刪除掉,換成那種你更有信心的,說起來更有勁的,更有氣勢的話來替代。通過這種方法去打磨稿子的話,可以保證你在臺上不忘詞,也可以保證你在臺上你在人前說的每句話都是你認為特別好的,就沒有那種氣勢特別弱的地方,相對來講就會緊張概率降低。
那麼我們再說第三點,把你說話的內容做一個框架圖,這個框架就是你要說話的內容的骨骼。首先它的劑量比較低,其次,你在上臺之前一看到這個框架,你心裡就有譜,就沒有那麼緊張。必要的時候呢,可以用一些PPT,這種手段去練一些簡單的關鍵詞,提醒自己也可以幫助觀眾群梳理你說話的邏輯,畫出要說話的內容的框架圖,可以降低緊張。
第四點,不停止練習,一直到正式發言前的最後一分鐘。這個招主要用在正式發言的當天或者正式發言之前的幾個鐘頭,很多人都喜歡在這個時候啊,試圖轉移注意力,比如說喝個咖啡或者跟別人來談話釋放自己的緊張。這些方法沒有用我都試過,什麼深呼吸法真的沒有用的,你就是會緊張,尤其是在開始之前的最後幾個鐘頭。那應該怎麼辦呢?一遍一遍地重複自己去說話的那些內容,如果你要轉移注意力,你跟別人交談,其實你會非常焦慮的這些行為只會增加你的不確定性,只會讓你不確定自己接下來到底行還是不行更緊張。那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時間全部的都專注在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一遍一遍地重複,大聲的重複就會充分地釋放自己的緊張,而且讓自己確定接下來的表現是沒有問題的。這是去除緊張的最佳辦法。
第五點,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呢,使用背景音樂給你的發言做一個適合的背景音樂。那個背景音樂的情緒應該跟你發言的情緒是一致的。這個方法為什麼有效呢?你知道很多經驗豐富的當眾說話的那些人,他們其實也會緊張,但是他們緊張主要是在開始之前和開始後的五分鐘。當他們認真地投入到自己說話的內容的時候是不會緊張了。那對於我們這些生手呢?我們應該使用背景音樂,可以幫助自己迅速地進入到那個情緒當中,這樣的話,緊張度就會降低。
那麼以上這五招主要是在自己的表現的環節去解決。這個恐懼的確定讓自己表現好,當你的表現穩定,那麼自然就可以降低對於這種不確定性的恐懼。
聽眾給差評,這是一種危險,所以我們會對這種危險恐懼,我不確定聽眾會不會給差評?那麼在下面這幾招呢,是另外一個套路,我們不是恐懼獲得差評嗎?那麼我們就想出辦法來降低自己對於差評的敏感性。對於別人目光的敏感性,這樣也會降低我們對於這種未知的恐懼。這一套招數跟上面那一套招數是從兩個環節來解決問題的。我們恐懼別人給出差評,我們覺得觀眾是危險的,那麼我們首先可以保證自己的表現是穩定的,是確定的可以不緊張。
那另外一個就是我不再害怕你了。我不害怕你的評價了,我也可以不緊張。這套招數一就是去建立一個自尊自信的系統,這樣就可以對別人的評價脫敏。當你不再害怕別人的評價,不再懼怕別人的目光的時候,你的緊張度就會降低的。不得不說,認識自己建立一個完善的自尊自信系統,是一個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他不是一日之功。除此之外呢,我們還可以通過了解自己的聽眾信任自己的聽眾來降低自己在公眾場合說話之前的緊張程度。其實,大家想想看,為什麼在當眾講話的時候會緊張來著?因為害怕並害怕聽眾會給差評,害怕聽眾會攻擊自己。當你站在臺上站在人前要說話的時候,別人的眼睛都盯著你。
這種場景類似於那種動物世界裡面很多動物盯著一個動物,那個動物會覺得馬上要被攻擊了。他有威脅感,所以她會害怕恐懼。但其實你不要把自己的聽眾假設成動物世界裡面那些動物,聽眾不是你的敵人,他們不是你的對立面。可能由於之前被攻擊過,比如說在家庭生活當中,在童年的生活當中,或者在跟朋友的相處過程當中說了什麼話。有一直被否定跟反駁跟攻擊的經歷的話,心裏面會有這種陰影,就是不信任聽眾,不信任別人,會把別人當成是敵人,但這時候你上臺就會非常緊張了。解決辦法呢,就是在你的聽眾不確定是否接納你之前,你不妨先敞開心扉去接納自己的聽眾。不要害怕他們不要把他們當成敵人,把他們當成那種跟你一樣的正常的,善良的普通人。這樣你心裡就沒有那麼害怕他們了,你在講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緊張了。你覺得坐在臺下那些人跟你一樣,心裡並不一定排斥你。這時候呢,就等於降低了跟聽眾的對立感。對於他們的攻擊,你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第三點,降低本次當眾講話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特別害怕在人前說話,我們把人前說話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或者我們把當下的那次講話看得太重要了。但其實人呢,活著是活一條線,不是和一個點。如果按照線的這種概念去看自己的人生的話,其中的某一次演講,其中的某一次人前說話真的是很小很小的一個點的,你以後的人生當中還會遇到多次這樣的狀況,那次失誤是沒有什麼的。但是你在當下就覺得特別嚴重。當你覺得特別嚴重的時候,你必然會緊張。我們在這呢,可以去類仿那個教師實驗,怎麼把自己本次當眾講話的重要性降低了,告訴自己不只有這一次機會,你打遊戲有可能打不好,但你不緊張,因為你這一把輸了,馬上可以再來一把。
其實當眾說話也是這樣的,你這次沒有說好,你這次演講的時候忘詞了,你還有很多次機會的,所以沒有關係。這次講話沒有那麼重要,最好你可以把這次說話當成是一個試驗和彩排。你說我不是不擅長說話嗎?我不是內向嗎?我不是講話老忘詞嗎?好吧,這次都是實驗,這次不是正式的,反正我還有很多次機會,所以這次實驗我就盡我力量。把我要說的話說出來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非得表現好,那彩排不好的話,我就總結一下經驗,我下一次再重新來嘛,就屢戰屢敗,但是屢敗屢戰,有這種心態也不會那麼緊張。再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來講,我們在人前說一次話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你把它放到你全部的奮鬥生活當中,甚至放到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當中,連自己都微不足道。更何況,自己在某一次說的話呢?
總之,以上的各種辦法呢,就是幫助大家降低本次公眾講話的重要性。這次說話不重要了,聽眾的評價也就不重要了。聽眾評價不重要,我就不用那麼在乎,我就不用那麼緊張了。再往下的招數呢,是讓大家降低對於聽眾的期待。我們特別害怕聽眾給我們差評,我們特別害怕他們否定我們,那不如我們乾脆就直接降低期待好了,我們不期待得到聽眾的肯定。這個辦法我經常用,我每次在公眾說話之前,我都告訴我自己你不是最厲害的,你說的話也不一定全對,所以不可能得到每個人的肯定的,但是你要保證一點就是你說的話都是真的。這樣的話別人可能會批評你,但是沒有人可以不尊重你。基於自己現在的經驗,你基於自己的認知,講的這些話都是真的,我覺得保證這個心態就會放鬆很多。至於你們覺得我說得好或不好,對或不對,那是另外一回事。
下面講「放棄療法」這個主要是對付那些之前失敗過太多次的人。就對於人前說話,公眾演講已經有陰影的人,因為他積累了太多失敗經驗了,已經害怕得不行,你就乾脆放棄你自己。放棄療法的原理是這樣,我們降低的是對自己的期待,比如說我去公眾演講,但我對我自己的期待很低,我對我自己的期待就是我能夠站在那個臺上,把話說完就行,我根本就不希望得到觀眾的什麼好評。我也不覺得我自己能做到。其實如果你能夠降低對自己的期待的話,那本次人前說話,公眾講話的緊張度也會降低的。這跟上面的一個招數是兩個對立面,上面那個招數告訴大家去降低對聽眾的期待。這個招數告大家,降低對自己的期待。
最後一個招數叫「理性思考」,允許自己失敗跟失誤,允許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這幾個允許呢,是想告訴大家不要拿那種完美主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你在公眾場合說話一百次肯定有幾次是失敗的。就連希拉蕊也曾經忘詞過,那些已經經驗很豐富的政客,他們也不是每次演講都成功的。跟我們整個人生類似,我們在人生當中做的所有事情難道都是成功的嗎?肯定不是啊,其實大多時候都是失敗的,但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接受那個失敗呢?我為什麼就不能讓別人看到那個失敗,為什麼就不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呢?這是一個很不理性的事情。所以理性一點,我們進行演講要好在人前,說話也好,真的有一百次當中三十次可能都是不成功的。那麼我們得接受這個不成功,我們覺得每次都要成功的話,壓力會很大的就會緊張。
所以我每次在做事情之前或者是公眾場合說話發言。演講之前我都會告訴我自己說這次不一定會成功,有可能我這次講得很爛,因為一百次當中總有那麼幾次,甚至十幾次,幾十次講的是不好的,你怎麼可能每次都成功呢?允許自己失誤跟失敗,那個時候心裏面的壓力就沒有那麼大了。允許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為什麼呢?如果你是一個特別不希望別人看到你缺點的人,你總覺得在人前應該是完美的,那麼你必然就會做出一種選擇,就是你不希望自己在人前出現或者你在人前出現說話的時候很緊張,因為你太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了,但其實你藏起來別人難道就看不到你缺點了?身上有缺點不要害怕被別人看到,只要那個缺點無關人品,所以在人前說話,不妨大膽一點不妨大膽地把自己暴露給別人,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也沒有關係,這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有缺點,否則你真的只能天天藏起來。
最後一點的就是要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你知道我們特別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尤其是那些之前對自己有期待的人,但是別人對自己失望,這件事情是一定會發生了。沒有人做事情可以永遠讓別人滿意。沒有人說話永遠都中廳沒有人演講永遠都成功,所以你得接受別人的失望。別人失望之後,就在努力就好了。我能接受那些喜歡我的人不喜歡我,我也能接受那些對我期待很大的人失望,那這時候就沒有那麼緊張,沒那麼多壓力了。
以上就是最後一招,我認為很多緊張還是思維方式上的問題,有一些不理性的思考,會認為自己應該是永遠成功的,自己不能允許自己失敗,自己必須是完美的,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缺點,不允許別人對自己失望,那麼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很大,就會緊張,甚至不止在演講說話緊張,在整個人生當中都會很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