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是臘月,因而那些在這個月份裡醃製、風乾或燻幹的鴨肉、豬肉、魚肉統統叫作臘食。臘食曾是人心所向的「越冬菜」和「路菜」。
天麻麻亮,官秀娣老人便早早起床忙活了。進入臘月,白晝晴好,夜間霜降,晝夜溫差大、溼度小,是手工製作臘鴨的最佳時機。紅彤彤的太陽冒頭之前,她要抓緊整飭好一批昨日剛宰殺完的生鴨。四個月前,她從市場親自遴選鴨雛,自由放養,穀物飼喂。北朝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云:「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過此肉硬。」製作臘鴨的半番鴨,飼養周期不能低於120天。因為四個月大的生鴨,個體均衡,肉質不老不嫩,是做臘鴨最佳原料。臘鴨,沙縣人稱之為板鴨、統鴨、沙縣鴨巴。板鴨因形得名,沙縣臘鴨成品呈現板狀,是鮮鴨經過醃製、板曬定型等程序製作而成的幹鹹鴨的統稱。官秀娣至今依舊堅守著傳統製作板鴨的流程:先從用刀刃或利剪劃開鴨脖喉管放血。熱水燒燙整鴨,拔去粗毛,褪盡細毛。若不巧遭遇鴨子季節性「換毛」,「重毛」最多,須鑷子夾除,費時費力。官秀娣的經驗:宰殺前,鼓腮吹氣至鴨腿處,查看絨毛。若值「換毛」期,不急宰殺,繼續耐心飼養,捱過十天半月再動手,事半功倍。宰殺完畢,開膛衝水淘洗乾淨,切去鴨翅、鴨掌、下顎和鴨舌,缸中擱入食鹽、生薑、五香、八角、桂皮調味。生鴨入缸中醃漬,足足24小時後撈出,再輔以味精、辣椒、蒜頭等佐料。手掌撐開鴨肉,壓成板狀,鴨脖彎曲成優美的弧形。接著,短木桿(竹竿)依次橫穿弧形鴨脖,懸掛戶外,自然風乾……冬日暖陽下,那一桿杆通體光鮮綴滿蒜茸辣椒的鴨巴,汲滿天地之精華,漸漸風乾成油潤潤的醬紅色,令人垂涎欲滴。板鴨製作的關鍵是燻烤。下堂厝邊設地爐,爐中燒木炭,炭火炙熱,外罩特製收腰圓竹籠,厚麻袋覆蓋,木板壓實,磚頭鎮穩。先用中火脫水,再用小火烤乾;烘燻時最好選用懸式可旋轉鐵骨架(一般是固定鐵架,鐵架上平鋪鴨子),隨時翻動,使其受熱均勻,防止燻焦;燻烤36小時,直至外皮成金黃色。這時在風乾板鴨時表皮抹一層芝麻油,既可以增加香味,又防止蒼蠅下蛆;同時為提色增香,烘燻時精選當地茶麩餅(油茶籽粉碎榨油後殘留的油渣餅)或米糠作燃料,經三烤三曬後,板鴨肉便會薰染上油茶或米糠的天然清香。老房子、香板鴨、熱鬧年,這也許是大多數沙縣成年人最溫暖的童年記憶。板鴨是沙縣民間最普遍的傳統名菜,也是民間饋贈待客的佳品,更是品茗下酒的佳餚。質地優良的板鴨,肉質瓷實,肌理細膩,鹹香雋永。相對臘鴨而言,臘肉的時間跨度似乎略長些。官秀娣從屠宰戶手中接過油滋滋的五花肉,分割成每條五六斤重的樣子,抹上精鹽,碼進小缸,醃上三五天,待鹽鹹滲入肉裡,再懸掛於廚房灶膛上空,滴幹水分。灶是土灶,燃料是楓樹之類的薪柴(木柴)。數個月的灶火炙烤,已悄悄逼走了臘肉肥膩的油氣,封存了肉香;長時間的煙燻火燎,腊味滲透肌理,同時沾染上木柴的釅香。一塊好的臘肉往往色澤鮮明、肌肉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脂肪透明或乳白色,肉身乾爽、結實、且富有彈性。臘食,作為一種傳統手藝被傳承了下來,已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北朝《齊民要術》之「脯臘」有「五味脯法」和「五味臘法」的翔實文字記載。三明境內多有做臘鴨、臘肉的習俗,眾多巧手農婦早已熟練掌握臘脯良方。「永安羅坊臘鴨」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年獲得「三明市名特優商品交易會」金獎,被福建省消費者委員會評為2002-2003年度「綠色消費推薦產品」。
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說文解字》云:臘,冬天(多在臘月)醃製後風乾或燻幹的肉。從某種意義來說,腊味便是年味。進入臘月,過年的味道愈來愈濃。一進臘月,往日冷清的圩市人會突然多了起來,摩肩接踵、人頭攢動,到處鋪滿年畫、春聯、糖果、爆竹,一派喜慶祥和景象。剃頭匠夾著簡易工具包,行走鄉間小徑上,挨家挨戶理髮,讓每個人都清清爽爽。賣香燭紙品的師傅挑著擔子一路顛簸晃蕩,天然的檀香飄飄而至。豆腐店忙得不可開交,選豆、泡豆、磨豆、瀝豆汁、熬豆漿、做豆腐,熱氣騰騰,雲遮霧罩。村裡最有文化的「先生」亦不得閒,孩子們不斷送來紅紙,他寫了一對又一對春聯。新衣、新鞋,新帽,從頭到腳都要新。裁縫師傅無數次被請到家裡,給每個人做一身新衣裳。母親白天忙活,晚上納鞋底,每年過年,孩子和老人都得穿一雙她親手紉制的新鞋。奶奶不斷地醃魚、醃肉、醃香腸,她要在年節前備好足夠的貨品,統籌規劃一家人的年節飲食。爺爺天天出外,幾個老頭湊在一起,商量著請哪裡的戲班唱哪幾齣戲曲。放了假的孩子們,勁頭十足,哪裡熱鬧哪裡跑,嘴裡拼命快活地囔叫著:過年了,要過年了。過年的熱鬧是從農曆臘月廿三傍晚的那一掛鞭炮聲開啟的。那天俗稱「小年」或「祭灶節」。從農曆廿三開始,家家戶戶開始蒸年糕、炸豆腐、舂餈粿、殺雞宰鴨備年貨。正月初一開始,就要「走親戚」,先是晚輩去長輩家(如外孫給外婆)拜年,接著長輩和晚輩一道返程「回訪」,一來一往,桌子上必然要有腊味招待,臘鴨(板鴨)是首選,一隻板鴨只砍四塊,翅膀和肉腿各兩大塊,剩下的頭、脖子、腳、鴨屁股都算「粗什」,那是上不了桌面的。分鴨塊也有講究,最結實最有肉的「正腿」(鴨子行走的那隻腿)總是分給客人中最重要最德高望重輩分最高的人,其餘的人只能吃「背腿」(鴨翅膀下那塊)。正月初二,農家要打米粿祭祀土地公,祈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祀畢,吃米粿就臘鴨,天然絕配。至於冬筍炒臘肉,更是美味,冬筍鮮嫩,臘肉鹹香,葷素搭配,解膩又解饞。
「秋風起,食腊味。」腊味是南方人入冬後必備的傳統美食。製造腊味的初衷,是為了能在南方潮溼的熱天氣裡,更好地儲存那些容易變質的新鮮肉類。當初,客家先民有過幾次大遷徙。3000多年前,他們來到了人煙稀少、林峒邃密的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裡。這裡溪流如網、土地肥沃、廣袤千裡,特別適合闢土植谷、肇基立業、開創家園,然而南方氣候溫和,空氣溼潤,新鮮的肉類總不適宜長時間保存。再者,客家人為求生存發展,防止外族侵略,除了拓墾荒地生產糧食外,儲糧備荒也為生活所需。在漫長生活摸索中,客家先民發現經過燻臘後的食品具有久貯遠送的特點,長時間保存不腐不壞,且味道持續香濃。很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燻臘法走進了他們的視線,最後成了他們保存食物的首選,演繹出種類繁多的薰香美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年輪轉換。春、夏、秋三季,新鮮時蔬隨處可見。冬季寒冷,悽風蕭瑟,萬物肅殺,草木枯萎,此時,存儲果蔬必不可缺。老木屋嚴實的倉廩、後山坡密閉的土窯、護厝邊絕塵的地窖,都是極佳的倉儲之地。燻臘不需要如此繁複冗雜,一根軟繩(細鐵線)低垂、一孔灶膛開敞、一爐柴火燒紅,鮮肉上鉤,讓風與火,煙與熱,肉與鹽自由自在地醞釀交融,不消半個月,風奪走了油膩,火搶走了淺白,煙燻染了皮色,鹽改善了肌理……腊味,在時光反反覆覆重重疊疊中,應運而生。時間越長,腊味愈濃,腊味的發掘與誕生,使更多食物安全「越冬」成為可能。其實,客家先民入閩前,脯臘法早已技臻成熟,腊味在民間風靡早就不是什麼新奇之事。脯臘法在中國的歷史上已經流傳很久,其源頭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朝,早在周代就有將雞肉鴨肉臘制的做法。據說當初朝廷中曾設有「臘人」一職,掌管著加工幹肉的事務。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們遠行時會攜帶能長期保存的食物,它們被統稱為「路菜」,「路菜」多取用腊味食品。試想,在客家先民漫漫南遷跋涉中,他們攜帶的那些供路上充飢的「路菜」也一定少不了腊味。腊味來自他們遠離的故鄉,有故土的味道,有血肉關聯,有宗族延伸,是維繫鄉情鄉音的紐帶,更是他們聰明才智的化身。正因此,當初那些看似寂寞艱辛的旅途,因為腊味的介入,而顯得莊重穩健,又生趣盎然。如今,腊味依舊只是家常小菜。然而,那一抹臘香,不知不覺翻山越嶺,跋涉千山萬水、一頭扎在遊子的心尖上,錐進遠行者的靈魂裡,流淌在客家人的血液中。(羅榕華/文 吳光添/攝)
《三明新周報》386期電子版
●三明市發現1例境外輸入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雲裡仙山出好茶!「大田美人茶杯」全省攝影大賽揭曉
●美爆了!「神秘祖地·如畫寧化」全省攝影大賽揭曉!
●最新!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短視頻大賽揭曉!
¥46.80
2020年《三明新周報》
¥90
2020年《時代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