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田玉未必產自新疆和田地區
初學者往往有個慣性思維誤區,認為既然叫做和田玉,那麼就理所當然的產自新疆和田地區,但按照行業標準,只要成分主要由透閃石和陽起石構成的玉石就可以稱之為和田玉。
當然這個名字本身就不科學,因為依照國際慣例任何名稱中含有地名的寶玉石均視為人工合成範疇。和田玉的本名應為「軟玉」,直到前幾年,因為軟玉這個名詞大多數人聞所未聞,主管部門才被迫做出巨大讓步,啟用了「和田玉」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目前世界上產出能叫做「和田玉」的玉石礦區至少有120餘處,而國內就有二三十處之多,除較為著名的俄料、韓料、青海料以外,現在市場上較常見的還包括岫巖老玉、貴州羅甸玉、江蘇小梅嶺玉、加拿大碧玉、紐西蘭碧玉、杜拜玉等玉石。
即便是在新疆,當地產玉的地區西起瑪納斯喀什,再到和田于田,東至若羌庫爾勒,橫貫整個南疆上千公裡,和田玉也並非是和田一地的專利。只不過是在這一眾產區所產出的玉石當中,和田所產的軟玉質量普遍更高而已,當然這也並非絕對。
二、證書上標註的所謂「羊脂玉」毫無價值
越是不負責任的檢測單位越是願意在證書上標明「羊指玉」這三個字。幾乎是有一定白度的軟玉他們就吝惜這個名詞。當然還有不少磚家口中會滔滔不絕地蹦出「青羊脂」、「碧玉羊脂」甚至是「黑羊脂」這種名詞。
我得承認,每每聽到這類震耳聾發聵的名詞從大師們口中炸裂而出時,寶寶的內心深處是做嘔的,同時也為羊油鳴不平,人家從來都是冰清玉潔的,何時被玷汙成青色、綠色和黑色了?
真正的羊脂玉必然是白度、玉質、油脂感、結構、細膩度等,所有指標與綜合狀態都無限的接近於初凝羊油狀態的,而且在古籍中尚有幾處非常關鍵的決定性鑑定特徵。上述磚家與檢測單位均對此茫然無知,他們又有什麼資格對羊脂白玉指手劃腳呢?
三、有名家落款的作品未必真出自名家之手
這一問題存在多種可能性,其一是他人偽造落款。其二是工作室學徒落師傅款,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但相對規範的名家工作室會用不同的字印區分二者。第三種則比較隱蔽,但更需小心提防,參玉曾發現個別偽名家自己購入他人作品稍作修飾,再落好自家款識售賣,這就真的有點防不勝防了。
四、越接近新疆和田原產地,玉石的價格反而越貴
珠寶不同於其它商品,許多品種都有這種越接近產地價格越高的現象。例如翡翠,緬甸曼德勒市場上充斥的玉雕成品卻是千裡迢迢的從廣東加工好又返銷而來的,這就足可以想像此類商品哪裡便宜,哪裡貴了。與之相似的還有巴林雞血石,行家裡手都知道這東西赤峰比全國價格貴,巴林右旗賣的比赤峰還貴。
究其根源不過是由於價值密度高,運輸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珠寶玉器的原產地價格先天就不會像土特產那樣越接近田間地頭越便宜。其次還因為多數珠寶的漲價都是由上遊原材料價格抬升發起,而其價格傳導又有一定的滯後性,所以常出現麵粉已經五塊錢一斤了,可用等重麵粉蒸出的饅頭還賣三元錢的弔詭現象。
此外就是因為部分深入產地的愛好者篤信源頭商品真實可信,價格便宜,而自己又缺乏基本的市場經驗,以一種創入大觀園的遊客心態,變向的推高了新疆當地的玉價。這點親身到過南疆地區的從業者都知道,見到一身戶外生存品的驢友,那正常的生意就別談了,因為他們給出的價格,你拿到北京上海的古玩城裡也很難賣出。
五、在新疆買到俄料、韓料、青海料等其它產區廣義和田玉的概率遠遠高於買到當地所產玉石
就像上文言及的那樣,在巨大的礦區差價面前。區區一點運輸費用又何足道哉?不少愛好者懷著近乎朝聖的信念,遠赴和田,但最終買到手的,卻可能是其它產區的滯銷劣貨。例如參玉常見到新疆當地商家以95于田料之名兜售青海料、以米達料之名售賣羅甸玉、拿俄羅斯糖白玉當且末料賣、用染色唐河玉當作黃沁籽玉銷售、以岫巖黃白老玉混充若羌黃口牟利。更喪心病狂的,筆者甚至在和田的玉巴扎門口就看到有當地人用足以亂真的玻璃製品屠宰慕名而來的愛好者。
六、和田玉這個名字的歷史僅有百年左右
雖然和田玉本身伴隨人類近萬年之久,而華夏文明利用南疆當地所產玉石的歷史至少也有3000多年,但和田玉這個名字的出現卻很晚,因為在較長的時段裡,和田地區都歸屬于闐管轄,直至清末的1883年才置和闐直隸州。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的典籍裡,古人又是如何稱呼它的呢?答案簡單得可能讓你失望——「玉」,因為古人唯一認可的「玉」就是它。
如果強調其地位,有時也會稱之為「真玉」,而具體的面對不同的品相,則會依據它們的外部特徵稱之為「白玉」、「碧玉」、「青玉」或者「黃玉」等。但面對其它相似石種則會嚴肅地稱之為「砂子玉」。「醫烏閭玉」等略帶貶義的名詞加以區別。
以上是筆者總結的,初學者容易按照固有思維,想當然的一些和田玉知識誤區,誠然此間尚有不少錯漏之處,如果你也是個愛玉之人,希望能夠多多交流分享,參玉在這裡靜候與大家的切磋琢磨,因為只有這樣,咱們才可能與玉的靈魂本質更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