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正是蛋雞生產的高峰季節。在河北邱縣南辛店鄉黃河套村昊陽青年雞業合作社的雞舍旁,該社社長鄭雲雷掰著手指算起了經濟帳。「2019年,合作社一共養了130萬隻青年蛋雞,全年純收益達到了300萬元,全體社員人均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其效益比普通種田增收好幾倍,僅此一項,就帶動了全村40多戶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
鄭雲雷感激地說:「華裕公司對我們養殖戶的帶動作用實在太大了,不僅提供雞苗、飼料,還進行全程技術指導,我們的社員們真是從心裡感激他們」。
鄭雲雷口中稱讚的華裕,全名為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誕生在河北邯鄲市的農業科技公司。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家200元起家的個體養殖戶發展成為一家資產總值達26億元,年銷售總額超過20億元,集蛋種雞繁育、飼料生產、蛋品深加工、有機肥生產、畜牧機械製造為一體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每年向社會提供商品蛋雞2億隻,其產下的雞蛋佔到了全國消費總量的20%。
華裕公司總部。
以搏求存
經過嚴格消毒,記者走進了位於邯鄲滏東農業園區佔地11000平方米的華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國際家禽孵化中心核心區,在潔淨如洗、纖塵不讓的參觀通道上一路走過, 18臺酒紅色的孵化箱體猶如兩排高大的貨櫃整體鑲嵌在參觀通道兩旁。該中心講解員告訴記者,這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蛋雞孵化設備,每臺體積達到65立方米,每臺能夠孵化種蛋168000枚,通過自動化控制,整個孵化箱中達到了全程恆溫標準,每18天即可完成一輪作業,全年能夠給社會提供6500萬隻商品蛋雞。這是全球迄今為止,所建成使用最大的單體蛋雞孵化中心,一年孵出的蛋雞能佔全國總量的6.5%左右。
在孵化中心的宣傳牆上,兩張老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張是散養在院落裡的雞苗,一張是低矮簡陋的雞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就是公司董事長王連增在三十多年前創業之初的全部「資產」。1982年春天,改革開放的大潮剛剛湧起,王連增這位從未走出過河北的農村青年心中萌動起了創業夢想。長期的農村貧困生活,使他對能讓更多的人吃上雞蛋具有強烈的嚮往。因為在他的心目中,雞蛋本是能夠滋養生命最廉價的蛋白質,無論是商賈巨富、還是普通百姓,雞蛋均是餐桌必備之物,搞蛋雞養殖一定會是前途無限。就憑這樣樸素的想法,王連增從兩間土房、200元資本,200隻雞開始起步,堅定地走上了養雞之路。
然而創業道路,永遠沒有一帆風順。就在創業的第三年,一場意想不到的瘟疫,使得他有著過萬隻蛋雞的雞場家底全失。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王連增不僅沒有氣餒,還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並根植了「要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養殖技術,引進先進品種,孵化出飼料轉化率高,產蛋早,產期長、抗病能力強的好品種,讓老百姓能從養殖蛋雞中得到不菲的收益,讓民眾在餐桌上永遠不缺雞蛋」的夢想。
找兄弟、親朋籌借,找當地銀行貸款……王連增終於在2002年註冊成立了一家集養殖、孵化、飼料、售後服務為一體的河北華裕家禽育種有限公司。就在公司成立的當年,王連增就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確定為企業的座右銘,用王連增自己的話來說:「辦企業,搞實體,困難和挫折隨時隨地都會出現,沒有激流勇進,自強不息的拼搏創新精神,一定會出現生存危機。沒有誠信、分享的商業道德,同樣會出現生存危機。於是,「以搏求存,以創求精、以誠求興」也就成了企業發展的靈魂路徑。
有了明確的精神指引,行動自然少了阻擾羈絆。就在此時,華裕發起了躋身全國蛋雞育種龍頭企業行列的衝擊。在採訪中,該公司副總裁王永安告訴記者:「這些年,不管市場如何變化,華裕都堅持了兩個不變:第一是發展主業不變,第二是發展方向不變。比如在這二十多年來,多少企業受眼前利益驅使,轉行發展其他產業,而華裕始終秉持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理念,專注、專心發展孵化養殖專業化生產,沒有花出一分額外資金髮展其它產業,而且還形成了越是行業低谷時期,越是逆勢而上,形成行業建設高峰期的思路。」
比如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降臨我國,讓各行各業均受到很大損失。尤其是被人們認為與疫情有關的養殖業,更是受到了首當其衝的打擊。然而就是面對這樣的困境,剛剛進入種雞行業的華裕不為行業低谷所左右,毅然傾其所有,投資億元,在邯鄲建設了總面積達3000平米的孵化基地,在永年區高嶽村建設了種雞養殖廠,在大北汪鎮建設了飼料廠,從美、德、英、法等國家引進優質對照品種,不僅填補了我國蛋雞優質品種的空白,也填補了由於「非典」衝擊帶來的養殖數量上的缺失。
2013至2015年,正是國內禽流感爆發期,全國禽蛋業市場低迷,許多企業都在疫情中倒下,堅持下來的企業也都紛紛縮小投資規模、維持現狀。而正在這時,華裕卻擴大投資規模,在江西、湖南等地建立大型養殖孵化基地。
對於這種逆勢而上的投資決策,當時公司管理層幾乎都在反對,但王連增董事長則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也是投資成本最低的時候,不僅工程建設能夠節省開支,而最關鍵是禽蛋產品是群眾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現在是產業低迷,下一步就是物資短缺,我們作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應該為國分憂,因此,無論於公於私我們都應該在此時搞建設。」
於是,投資項目不僅沒有停,反而出現了大幹快上的局面,不僅在短時間內建成了兩個基地,而且將分公司擴大到30個,使得蛋雞孵化達到8000萬隻,於2014年一舉上升為全國領先的龍頭企業,此後又一路高歌,還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
華裕公司高潔淨度的孵化車間。
以創求精
經濟學家認為,在因經濟全球化帶來殘酷競爭的今天,農業種養企業能夠保持存活已是不易,而能保持做大做強則更是難上加難,而這個難字的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在於創造和創新。
華裕掌舵人王連增告誡員工:「一個人如果長期與矬子為伍,他即使長的再高也會形成彎腰習慣;一個人如果敢於站在巨人肩上觀景,他即使長的不高也會眼界更加開闊。」
出於這樣的認識,華裕把自己的創新目標鎖定在與智者同行,與強者結盟兩個方面。所謂與智者同行,就是與國內外最權威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姻,共同進行創新,開拓更為有力的動力源泉。所謂與強者結盟,就是與世界一流的種雞生產企業結成戰略同盟,共享世界先進發展成果。
與王連增共同創業的妻子劉香愛對記者說:「連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意識好像從小長在骨子裡一樣執著。公司剛剛成立那會兒,只要有點空閒,他就往中國農大、河北農大、揚州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等科研單位跑。那會兒,能夠聯繫上這些大學的專家,一般都是國家和省裡的龍頭大公司,但連增拿出了農村人的淳樸和倔強,一次不行來兩次、三次,三次不行再來五次、八次。不僅虛心求教,而且還招收他們的畢業生做企業主管。」
2001年,王連增曾做出了一項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剛畢業兩年的學生做經理的決定,當時在企業多半有點發言權的老員工都反對。他們認為,就這麼一個剛出校門的小青年,即便知識再豐富,那也只能是紙上畫圈圈。可王連增則不為所動,堅決貫徹了唯才是用的原則。就在這名年輕大學生經理上任後的第三年,全國「非典」疫情爆發,各地養殖區都受到不同畜禽病害的衝擊而損失慘重,可華裕則由於這位大學生經理通過與母校牽線搭橋,提前做出了預防預案,而且做到精細管理,實現了災年效益大增。從此徹底扭轉了企業所有老員工的看法。
截至目前,在公司7名高層主管中,就有3名是中國農大的畢業生,在公司的千名在冊員工中,就有20多名博士生,60多名研究生,300多名本科生,佔企業員工總數的30%以上,高層次人才總數之多,這在國內農業種養企業中是創紀錄的。
就是有了這樣一種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理念,華裕很快贏得了國家頂級專家團隊的支持,不僅企業被不少大學確定為大學生學習實踐基地,而且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秀梵、吳常信、李德發、沈建忠4名院士的加盟下,成立了國家級院士工作站和國家級工程創新中心。
「企業能否實現後來居上,彎道超車,與企業起步高低有著很大關係,華裕這些年能實現產業騰飛,與公司能夠與國際一流公司結成戰略同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華裕技術總監曾丹給記者介紹說:目前,全球發展養殖業的頂級公司有不少,但單論蛋雞飼養這一項,沒有哪家能夠與美國海蘭公司相媲美。當初企業在討論能否與其結成戰略同盟時,不少人是缺乏信心的,但華裕的決策層認為,美國海蘭勝在品種優,我們的企業勝在有市場,而只有大市場與好產品相結合,才能讓科技創造產生無窮的價值。
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通過不懈努力,華裕與海蘭公司成了合作夥伴。從引進優質品種到開展技術交流,再到合股成立合資公司。在長期的接觸和交流之後,雙方決定在2017年3月共同投資21億元,在河北邯鄲現代化農業園區合作建設蛋雞產業綜合體項目,在國內建設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現代化孵化中心、國際蛋品加工中心和禽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截至目前,一期目標已經如期實現。華裕通過與美國海蘭的合作,共引進了海蘭褐、海蘭灰、海蘭白等在國際養殖業中得到高度認可的優質蛋雞品種,現在已經共同培育了三類祖代種雞12萬套,父母代種雞350萬套,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蛋種雞領軍企業。
通過與智者同行,與強者結盟,華裕的科研實力也跨上了新臺階。華裕長期與國家蛋雞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寧中華、李保明、王忠,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林海、海蘭公司營養專家Vitor教授團隊等中外專家合作,在專家的指導下改善了公司蛋雞養殖機械管理程序,使管理效益提高了10倍以上。通過中外頂級專家的攻關,使蛋雞飼料做到了營養把控和成本把控帶來的雙受益。曾丹告訴記者:「新的設備要求生產技術做全面調整,我們在多位專家的親自指導下,開展動物行為學研究,升級了孵化中心環境控制系統,採用先進通風設施,經過反覆試驗、調整,使空間溫度、溼度等指標實現最優化,現在蛋雞授精成功率已提高到97%以上,比以往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創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曾丹介紹:「隨著孵化設備和管理模式的提升,原來需要3、4個人管理1個雞舍,現在1個人就能管理3、4個雞舍。
同時,公司改變過去一種飼料配方用到底的做法,通過技術創新,按照蛋雞不同的生長階段,精研出15種分別對應配方,實現了按階段精準投喂。僅此措施,就使飼料成本降低了15%-20%,優品率也提升到100%。隨著各項先進飼養技術的集成應用,企業獲得了顯著的效益回報。每個批次蛋雞多產出19枚雞蛋,在一增一降之間,經濟效益得到了突出顯現,這無疑奠定了華裕在市場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華裕雛雞裝箱流水線。
以誠求興
2018年8月,華裕中國西南區蛋種雞產業基地精準扶貧項目在重慶市豐都縣籤約。該項目總投資約2億元,在豐都4個深度貧困鄉鎮,建設1個蛋種雞育雛場和3個蛋種雞成雞養殖場,當地貧困戶可利用扶貧信貸政策貸款進行入股,每個入股貧困戶每年可獲得分紅3000元,入股貧困村集體經濟每年可獲得分紅1.6萬元,同時,可帶動約6000戶農民從事上下遊產業,每年每戶平均增加收入1.1萬元。華裕董事長王連增在項目籤約儀式上表示,今後每年企業將在豐都投入教育、醫療基金80萬元,用於教育資助幫扶和重大疾病幫扶。
王連增滿懷信心地表示,華裕與豐都縣政府合作實施的蛋種雞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只是華裕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第一步,公司將以此為基礎,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逐步在雲、貴、川、渝、桂的貧困地區進行推廣,助力推動中國西南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華裕在豐都的這項工程已經於當年建成並投產,華裕完完全全兌現了當時的承諾。
「創業立足,德行第一。惟其誠,方能成其大;惟其專,方能促其精;惟其善,方能促其興。」王連增曾經多次在企業員工大會上重複強調這樣的理念。王連增對大家說:我出身農村,對農民的生活疾苦非常了解,對農民有著樸素的感情。而如今從事的禽蛋養殖事業又紮根在農村,所以我的心願就是儘量為農民多做一些事情,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幫民致富,回饋社會,同時也能得到更多農民的認可,提高企業市場佔有率,最終實現民企一體的雙贏。
就是出於這樣的認識,華裕依託邯鄲總部和外省市分公司,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蔬菜種植基地、蔬菜加工廠、蛋雞養殖基地、蛋品銷售、糧食種植基地、飼料加工、有機肥加工、有機肥銷售等環節與當地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下,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公司還為貧困農戶提供免費雞苗、免費菜種、免費農資和免費技術指導,全程幫扶直到見效益。
從河北農大畢業後到華裕擔任技術服務總監的楊富宏對記者說,為了堅決貫徹決策層憫農愛農,與農民結盟的思想,我們企業員工牢固樹立起了全心全意為農民群眾全方位服務的思想。不僅在企業成立了有著10餘名專家參與的百人技術服務團隊,而且在具體服務中堅持做到每月定期必訪,每個季節變化必訪,每個養殖大戶出現技術問題必訪,「三個必訪」同時還在全國各地定時定點召開技術交流大會,僅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企業就在全國召開技術交流會110場,參會人數11000人次。
楊富宏向記者介紹,企業的技術團隊對養殖戶的服務是不講任何條件的,除做到有了需求及時上門外,還隨時組織他們參與企業開展的國際技術交流活動,讓他們緊跟時代潮流。河南南陽方成縣的養殖客戶王雪松,2012年參加了華裕的國際技術大會,並參觀了華裕的養殖基地後,從此成了華裕的忠實客戶,此後每年一次不落地參加華裕總部開展的9次技術交流大會,他飼養華裕蛋雞的數量也從10萬隻增長到現在的200萬隻以上。
對大客戶的服務不遺餘力,對小客戶的服務同樣盡心盡力。河北農大畜牧獸醫系畢業的企業技術服務人員劉艮虎,正是40歲壯年時期,上有老,下有小,可他卻一門心思撲在整個山東地區的客戶服務工作上,在華裕工作10年中,每年出差270天以上。去年冬天,山東聊城茌平縣一位名叫張東保的農戶家養的雞出現了不明原因的產蛋率下降問題,他心急火燎地將電話打到華裕服務團隊,接到任務後,剛回老家休假的劉艮虎二話不說就趕到張東保的養殖廠,通過三天觀察,發現這是採購飼料不達標,同時雞舍通風不夠造成的,建議他立即更換飼料廠家,並幫助他解決通風問題後才放心離開。張東保感慨地表示:「有華裕這樣周到的技術服務,我們一家對小康充滿了信心。」
「黃金有價譽無價,買賣有信利無邊。」就憑這種讓利天下的誠信經營,華裕的信譽自然越來越高,買賣也是越做越大。在最近十年中,華裕一直保持了高速度增長,如果按每戶群眾飼養5000隻蛋雞的標準計算,華裕的產業化已經帶動了5萬個農戶實現增收。而隨著華裕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他們有信心在五年內讓產量及銷售收入翻一番,實現帶動全國10萬農民走上致富路。
華裕祖代雞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