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裡的臺灣:上世紀六十年代普通臺灣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2021-01-09 文史控

圖文/普希金皇村

寶島臺灣是中國人魂縈夢牽的土地,就如一時分散的家人們渴望骨肉血親重聚,並且了解彼此走過的路,互相體貼,以擁抱共同的未來。儘管如此,有關老臺灣的老照片卻不多。三十歲出頭的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1960年來到臺灣,進行傳教工作,協助物資救濟,兩年間走遍臺灣貧困的山區、農村和海邊,他個人喜歡攝影,四處拍照。他拍的這一組圖片是關於母親的。

在子女眾多貧困年代,母親的雙肩上壓著不可承受之重。當薛培德牧師觀看臺灣的土地和人物時,臺灣母親的各種形象,背著孩子的、辛苦勞動的、沉默的、微笑的……,吸引著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獵影的對象。

或許薛牧師並沒有刻意以母親為主題,進行攝影創作,只是極其自然地在所有角落裡看見母親的含辛茹苦的身影,並不自主地按下快門。母性是人性至高的表現,是一切愛的原點,如同初春的陽光灑在冰雪上,帶來溫暖、生機,以及改變天地的力量。儘管薛牧師相機裡的母親形象有著人類共享的情感,然而對於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而言,母親的背後還代表了那個年代艱困持家的深刻記憶。

1、一名母親來自礦工家庭,用扁擔裝煤塊,背運到他處,年幼的女兒幫著媽媽鏟煤,童稚的臉龐沾上烏黑的煤渣。

2、幾名婦女在溪邊浣紗,傳統母親的角色除了養育子女外,也要肩負沉重的家務。母親堅實的背影,映著點點波光,令人動容。

3、縫紉廠的女性工人,為了補貼家用,許多婦女必須投入工作,即使產後不久,也要背著嬰兒回到工廠上班,沒有生育補貼,亦無育嬰假。母親不僅是慈愛的象徵,也是萬般辛苦的代名詞。

4、一名背著孫子的阿嬤。由於兒女眾多,有時從事勞動的母親必須將幼兒交給阿嬤照顧,許多孩子成長過程中,與阿嬤關係親密,阿嬤終身勞動,滿面風霜,既是母親,更是母親的母親。

5、一名以表演傳統歌仔戲為生的母親,在後臺帶著兩個孩子。歌仔戲班應各地廟會之邀,到處巡迴演出,母親只能帶著孩子四處奔波,稍為年長的孩子有時也會加入母親的工作,幫忙掙幾分錢。

6、一名母親與友人一邊交談一邊哺乳。公開哺乳輕鬆平常,社會習以為常。通常婦女與友人坐在街邊閒聊,嬰兒偶有哭鬧,即餵乳安之,母親角色即此,無人為怪。

7、一名母親工作之餘,用筷子餵食背在後頭的孩子,母親嘴角的一絲笑意中有著無限的憐惜。

8、一名年輕的母親用花布將孩子裹在背後,裝載了自己無限的愛意。母親樸實的身影,堅毅的臉龐以及充滿安全感的孩子,優美祥和的畫面,令人動容,猶如一闕永恆的生命樂章。

9、一名母親背著孩子在夜市賣鳳梨。工作中的母親,無論是在工廠上班,或在市場賣東西,都必須背著孩子從事勞動。

10、一名母親帶著一對子女,提著燈籠,搭三輪車參加元宵燈會。無論媽媽或孩子,皆盛裝打扮,顯示來自富裕家庭。這種高收入的家庭在當時臺灣社會極為少見,一般是地方富紳官宦之家。

相關焦點

  • 臺灣老照片吸引京城觀眾
    最近臺灣的一百多幅老照片擺進了北京的中國美術館,這些老照片是臺灣著名攝影藝術家謝震隆先生在六十年代初拍攝的。那麼,六十年代的臺灣鄉村有著怎樣的風情?與祖國大陸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老照片的作者,臺灣著名鄉土文化攝影藝術家謝震隆先生,歡迎您。這位嘉賓是來自新華社攝影部的副主任徐步先生,歡迎二位。
  • 90年代大學生真實生活老照片:當時的天之驕子,寢室生活是這樣
    20世紀90年代大學生真實生活與歷史老照片:這組老照片記錄了90年代大學生的青春,他們大多出生在70年代,那個時代的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那個時代的大學生走向社會後,有的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還有很多上市公司的CEO。圖為兩名男生拿著卡拉OK本和麥克風在宿舍唱歌。
  • 日本攝影師拍下80年代臺灣,這些老照片你從未見過
    若談及80、90年代的臺灣,或許許多人都對其一無所知。甚至記不清這個年代的臺灣,到底長什麼樣。有幸的是,有位日本攝影師 Doi Kuro,他在臉書分享一系列珍貴老照片。全部是他在1979年、1984年兩度來臺時留下的精彩瞬間,所遊覽的地方包括高雄、臺南、臺北等地。
  • 不堵車無霧霾,上世紀90年代的西安是什麼樣子?
    文章來源樂遊天下旅行君 ,作者我不是博客這是一組來自上世紀90年代西安的老照片,讓我們跟隨這些老照片,一起去看看還不是那麼久遠的西安的樣子。可以看到,那個時候西安街景還是比較古舊的,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街上騎著自行車的人們也非常多,看來,沒有地鐵的年代,大家出行方式主要還是靠性價比突出的自行車。
  • 1980年代的臺灣老照片:海峽對岸的人們的生活是這個樣子的
    1980年代車水馬龍的臺北市中心。交通井然有序,市容也非常乾淨。馬路上的車輛,尤其是計程車很多,相比較於同時代的大陸各大城市,還是很繁華的。1980年代臺灣市內居民區的小窄巷。可以看出當時普通臺灣人的居住條件。1980年代的臺灣火車站月臺。
  • 一組50年代、80年代中國臺灣老照片,展現當時的風土人情!
    1980年,臺灣街道上的停車場,在中國大陸80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臺灣已經普及了摩託車。1980年,臺灣街景一角,旁邊是臺北車站,馬路上轎車,公交車有秩序的行駛著。1980年,臺灣街景一角,路邊休息的人,對面應該是幾家賣小吃的路邊攤,吸引很多的客人。
  •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人去臺灣旅遊是一種什麼體驗
    對照記|兩岸三地文人關於臺灣的舊時回憶(一)馬家輝篇前言:拋出一個合適的話題,分別籍由生活在大陸,臺灣,香港文化人的筆桿子寫出,同一時代下,不同的視角,看似主觀的印象,在彼此的印證下,也有其客觀的一面呈現給讀者。
  • 老照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老照片,這一組照片記錄了當年北京人生活的狀況以及人們的娛樂活動,窮時很快樂,富裕煩惱多!如今北京的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好,但是你知道當年的北京是怎麼樣的呢?希望這一組老照片不僅能帶你看看過去的北京,更希望能通過這些照片能夠回憶起當年的美好生活。這一張照片我覺得很經典,一輛公交車和一輛前排有馬,驢以及一頭騾子的馬車同時走在馬路上,坐在公交車裡的人都在看著這輛馬車,似乎很感到好奇,如今隨著時代進步,城市發展,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馬車了,而當年的104北京公交車你是又否坐過呢?
  • 罕見老照片,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國民黨在臺灣舉行閱兵儀式
    圖為國民黨軍隊高舉孫中山先生的畫像,作為國民黨的創建者,孫中山在國民黨的地位無人撼動,雖然國民黨是孫中山建立,但是他的繼任者蔣介石因為在抗戰勝利後發動內戰,不得人心,後來跑到了臺灣。檢閱臺周圍坐滿了人,看起來還是非常熱鬧的。行走在大街上的國民黨軍隊,在向檢閱臺前進,道路兩旁還有不少圍觀的群眾。蔣介石在檢閱臺看到自己的國民黨軍隊,國民黨的戰備等,在檢閱臺前敬起了軍禮。
  • 70,80年代臺灣民眾的普通生活,圖4展現了清純之美,圖6讓人心酸
    臺灣電視節目錄製現場,70-80年代的臺灣依靠當時的國際形勢發展迅猛,對外交流也很頻繁。「老外」也是臺灣本土綜藝節目的常客。街頭賣藝的耍蛇人。78十年代的臺灣。遊走於街巷之間的雜耍藝人,也是那時臺灣城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但是請注意看他旁邊的瓶子,裡面裝的是他泡好的蛇酒。
  • 臺灣女生真實的性格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有機會你會追臺灣女生嗎?
    說起臺灣女生來,我們是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聽臺灣女生的歌,比如像SHE、梁靜茹啊等等;當然我們也看過很多臺灣女生拍的偶像劇,比如像大S、林志玲等等。很多人對臺灣女生的認知大多都是通過這些臺灣女明星,覺得臺灣的女生應該都像林志玲那樣,外表柔柔弱弱的,說話嬌聲嬌氣的,特別溫柔可人。然而,我們看到的畢竟是明星,我們在檯面上看到的明星,她們私底下並不一定是這個樣子的,當然也更不能代表普通臺灣女生的形象。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的身邊卻很難有臺灣的女生的存在。所以,我們聽聽在大家眼裡,臺灣的女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80年代老照片:圖1臺灣省省會臺北,圖3新疆首府烏魯木齊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組本組老照片拍攝於1980年的臺灣。圖為當年的臺灣街景。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主體民族為大和族。
  • 「老照片」130年前,臺灣原住民的老照片!原來和大陸差不多!
    歡迎來到【歷史8點半】的旗下欄目——【老照片】!歷史君要分享清末臺灣的一組舊照片,讓我們了解一下130年前的臺灣人物風貌。1894年,高雄,英國海關檢察官泰特和李素玲合影。在1860年代,英國駐臺灣領事館(位於臺南)。1861年7月,臺灣第一任英國副領事史文厚在臺南設立了第一家辦事處。 1864年11月,英國人將臺灣的副領事館遷至現在位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的打狗。
  • 黃金歲月的集體記憶:再現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和數字增值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博物館藏和本地知識的數位化。它還設立了一個公共許可機制,以加速公眾的文化輸入和輸出。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完整新聞稿可在以下網址查閱: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101005125/en/ 為響應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臺灣中央通訊社建立數字檔案館,介紹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的那一年)至1960年臺灣的那段歷史。
  • 老臺灣是什麼樣子?來臺北的大稻埕看看吧
    如果說,老臺灣是什麼樣子,那在臺北,就務必來大稻埕看看了。大稻埕,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藍田為了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建築,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鋪。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成為臺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 老照片:上世紀80年代的江蘇省常州市,你還能認識多少地方呢?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江蘇省常州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一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如今的常州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工作居住生活,但是對於過去的常州,您,還有印象嗎?
  • 臺灣人的信仰生活
    1950年代,我們曾將存在了半個世紀之久的教會學校一律停辦,或掃地出門,政府接管了全部教會學校,形成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當時的理由是說「教會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帝國主義代言人或奴才」。後來,這些教會學校通過各種方式在臺灣復校,或重建,或將精神、資金融入其他學校。這些學校已經成為臺灣教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中看不出哪些人是帝國主義代言人。
  • 上世紀80年代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一個媒體人到電商土豪的傳奇
    對於詹宏志來說,跨界的經歷可能並不是他最大的優勢,正如他自己所言,他趕上了一個網際網路浪潮,這波浪潮使得他有機會去體會一代人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有機會去挖掘其中的機會,這個浪潮也推向他不斷向前。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他經歷了臺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的創業故事堪稱傳奇。
  • 大陸遊客遊臺灣,心中很疑惑,原來真實的臺灣是這樣的
    ,中國的報導臺灣也很受中國遊客的歡迎,以前中國和臺灣是不相通的,所以人們都想知道這裡只能通過電視或媒體的報導來實現,現在兩岸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很多人都想親自體驗一下這裡到底是什麼樣子。中國遊客到臺灣旅遊心裡感到疑惑,原來臺灣就是這樣不同,那麼,實際在臺灣生活如何呢?去臺灣旅行的一位遊客這樣說,他認為臺灣的生活與內陸大不相同,臺灣的現代化發展比中國大陸早幾年,所以這裡現在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經濟、科技、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都是可能的,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在全世界被稱為亞洲的四小龍。
  • 海峽棋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的圍棋交流賽事記略
    到了1980年代末期,臺灣圍棋開始了與大陸棋界的交流。最初的形式頗為「新潮」——通過電話傳譜進行。1988年4月5日,在應昌期先生的促成下,借參加首屆富士通杯之機,大陸頂尖棋手馬曉春在東京的日本棋院,與遠在臺灣的當時寶島棋界最具實力的彭景華進行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對局。那時網絡尚未普及,兩人相隔萬裡,各自獨對棋枰,通過電傳進行快棋較量,結果是馬曉春讓先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