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我們說要想真正去理解到一句詩它是什麼意思,就必須去具體地了解這首詩,以及它的作者、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推斷出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一般來說,一首曉暢的詩歌,人們往往只是對其中部分字眼不懂而已。懂了關鍵字眼,詩意不講自明。
因此,對詩意基本明了的情況下,發揮想像力,感悟詩歌的意境,想一想詩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學好一首詩的必不可少的步驟。
那麼,你知道這首詩作者是誰嗎?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意思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七律》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裡的霸王指的就是項羽,那麼為什麼作者說「不可沽名學霸王」?這裡就不得不提及一下「楚漢相爭」的歷史。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拉鋸性戰爭。戰爭雙方的主帥,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一位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楚漢相爭開始時是楚強漢弱,而最終的結局則是劉邦「得天統」。
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紀寫的是黃帝以來最高當權者的歷史。本紀第七和本紀第八分別寫項羽和劉邦。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劉邦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影響。
這一影響也進入了本詩作者的詩詞之中,其代表性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為求名聲,動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後來劉邦壯大,滅了項羽,奪了天下。
此詩是作者在1949年題於人民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之際,這裡使用典故,是想說:要拿出最後的勇氣和力量去追打落荒而逃的敵人,而不能像楚霸王項羽那樣為了一時的名利而放走敵人。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