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夙興夜寐,浙江安吉餘村的一部變遷史,已成為浙江發展的註腳。
盛夏傍晚,踱步於餘村的文化禮堂外廣場上,空氣負氧離子探測器顯示,負氧離子4.8萬個。青山環繞,竹海綿延。這個浙北小村莊的綠色經濟發展密碼就蘊藏其中。
浙江安吉餘村全貌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供圖一組官方公布的數字簡單而直觀:2019年,餘村全村實現國民生產總值近2.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598元,村級持有集體資產2000餘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4521萬元。曾經的餘村也經歷了礦坑裸露,灰塵漫天的不堪。
改革開放初期,當地人炸山開礦,賣礦石、造水泥。粗放發展與環境汙染是孿生兄弟,村民的錢袋子是鼓起來了,從「貧困村」到年集體收入300多萬的「富裕村」。帳面是好看了,但漫天塵土增添了新煩惱。
粗放的經濟發展手段讓餘村一度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綠水青山,以環境為代價的致富路,到底能走多遠?
「忍痛割愛」之下,餘村在2002年開始逐步關停礦山,2004年底全面停工停產,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雙雙跌入谷底,大量村民失業賦閒。
彼時,餘村的發展亟待破題。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餘村考察,對村裡關停礦山、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給予高度肯定並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
餘村當地礦山關停修復前後對比圖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供圖9天後,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一文。文中說:「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兩山」理念的面世,開啟了餘村乃至浙江全省發展的新實踐。
十五年後,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主題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採訪活動再探餘村,深入了解當地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浙江經驗」。
「石頭」到「生態」,餘村應勢轉型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浙江的20個貧困縣名單中,安吉赫然在列。
囿於「七山一水兩分田」,安吉人憋著勁「摘帽」,走上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工業立縣之路。
經過長時間的開採,餘村礦山開採區面積達2.4萬平方米,大面積的巖石裸露在外,水土流失、景觀破壞嚴重,與周邊蒼翠的竹林形成強烈視覺反差。
由於過度開採,一到下雨天,原本清澈的餘村溪就變成了泥漿水。開採後留下的邊坡存在大量危石、浮石,安全隱患嚴重。更嚴重的是,在廠礦工作的不少村民落下了腰疼、塵肺病甚至傷殘。
現年67歲的村民阮德琴曾是當地水泥廠的工人,據她回憶:「以前曬個被子要拍2分鐘,才能撣掉灰塵」。
餘村1983年建造的水泥廠與生態修復後的對比圖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供圖「石頭經濟」給餘村留下的,是這樣一本歷史舊帳。痛定思痛,2007年起,由當時的安吉縣國土資源局牽頭,先後對停採廢棄的冷水洞、羅子塢、巍山等三個礦山進行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和土地復墾開發利用。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場生態修復活動一方面,對主要邊坡進行浮石清理,針對坡底、坡頂和平臺區域水土保持能力等情況因地綠化。
另一方面,對宕底、廢渣堆、加工場等區域,通過覆土、削高填低等方面進行土地平整復墾,並種上了景觀類植物。先後花費治理費用百餘萬元,整治後的礦山,整治出的66畝土地煥發了土地效益,石頭變成了景觀,荒山又長出了竹子。
初嘗到了走生態發展道路的甜頭,餘村抓緊時機更進一步。
2013年起,餘村對村莊內部進行生態修復,48家工業企業全部關停,實施汙水分流納管。2017年,安吉縣封存保留了冷水洞礦山遺址,並以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最大原則,建設了礦山遺址公園記錄歷史,警示後人。
山綠了,水清了,餘村的發展也逐漸步入正軌。
第一步穩固「底盤」,做好規劃統籌。餘村從土地空間、產業布局、交通路網、基礎設施等方面開展規劃,發展規劃涵蓋餘村旅遊集散中心、餘村大道工程等。第二步打響「品牌」。深化餘村發展內涵,發展鄉愁產業和品牌農業。「宜學宜居宜旅」的「兩山」生態遊大格局初見雛形。
到2019年底,餘村全村實現國民生產總值近2.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598元,村級持有集體資產2000餘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4521萬元。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餘村,肯定了當地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成績,鼓勵餘村人繼續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據《中國自然資源報》報導,2020年4月,《安吉縣「兩山銀行」試點實施方案》發布,提出將全面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以及農村宅基地、農房、古村、古鎮、老街等閒散資源「家底」,統一納入「兩山銀行」,選擇合適標的推向市場,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的高水平轉化。
從「石頭經濟」到「生態經濟」,餘村的經驗給浙江眾多生態「家底」豐厚的地區提供了一種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
西溪捕魚人:小時候的那片水又回來了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與西湖風景名勝區一道,並稱為杭州市的兩顆明珠。
西溪溼地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西湖久負盛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西溪溼地位於杭州市區西部,因其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清新大氣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重要生態功能,被稱為杭州之「腎」。在西溪捕魚人曹國華的記憶中,這裡是他「失而復得」之後,倍感珍惜的故土。
現年57歲的曹國華是蔣村鄉西溪村(現蔣村街道西溪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他生於西溪,長於西溪。14歲開始,曹國華就跟著父親一起在西溪捕魚,這片水域承載著他孩提時代的記憶:春天在竹林中挖筍、盛夏在水中遊泳、為補貼家用撒網捕魚……
上世紀90年代初,人口激增的西溪溼地因為過度發展漁業、農業等,加之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當地生態破壞嚴重,大片溼地水域被汙染。
「大家養豬的水直接排到溼地裡去了,水又黑又臭遊泳也不好遊了。」曹國華回憶道。
《杭州日報》的一篇報導記載,2002年,當時的蔣村鄉有415戶家庭從事著這個行當,生豬頭數超過了2.5萬。
2002年,一紙「生豬禁養令」,趕走了為蔣村鄉帶來近70%農業總產值的2.5萬頭豬。那一年起,西溪的空氣、溪水質量慢慢好轉。同時,杭州市、西湖區、蔣村鄉三級聯動實現整村搬遷,將4000多戶村民陸續遷出西溪溼地。
當時,和1.3萬多名蔣村鄉村民一樣,曹國華離開了這片祖輩世代生活的水域。
次年,「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這項工程採用溼地公園的模式,堅持保護第一、最小幹預,通過自然隔離,劃定溼地保護區作為動植物自由棲息和繁衍的區域,限制區域遊客只能乘船路過。
據《浙江日報》公開報導,整個西溪溼地保留和恢復作為次生溼地標誌的魚塘就多達383個,補種的蘆葦有250餘畝,2802棵柿子樹被一棵不少地保留下來。一系列舉措下,西溪溼地的水開始變得清澈。
2005年4月30日,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正式開園。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發來賀信:「杭州市要再接再厲,乘勢而上,進一步做好西溪溼地保護、管理、經營、研究工作,把西溪變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靚」。
曹國華在接受浙江省內媒體採訪時曾表示,2005年西溪溼地開園那天,他和家人早早地等在園區門口,既期待又緊張:「擔心認不出來了。」可當走進溼地,兒時的記憶如潮水般襲來。曹國華抱起孫女,興奮地介紹起來:「那是爺爺曾經捕魚的地方,旁邊的那片林子是竹林……」
2008年,曹國華辭掉了工人工作,應聘西溪溼地園區內的搖櫓工。他說,「小時候記憶中的西溪回來了,我回到船上才踏實。我們西溪人從小就在船上,以後還會在船上。」
自此以後,曹國華從事搖櫓船接待工作,每日主要負責「漁夫之旅」、「向晚遊」等特色旅遊項目。
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透露,通過多年來的清淤疏浚、截汙納管、科學配水、生物治理等方法,西溪溼地的水環境得到改善,溼地自然生態已經被系統修復。
目前,西溪溼地的水質總體可以保持在三類,核心區域可達到二類。通過長時序的科學修復和精心保護,生物多樣性也顯著增加,現有維管束植物696種,比2005年開園前增加了475種;昆蟲867種,增加了390種;鳥類181種,增加了112種。
此外,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方面還表示,西溪溼地已呈現出寧靜、和諧、美麗的環境資源優勢。
西溪溼地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圖西溪原住民被返聘後參與溼地經營中來,提升了生活品質;劃定免費開放區域、實行杭州IC卡免費入園等政策,打造「人民的大公園」,滿足杭州人民和中外遊客「對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促進了旅遊消費。西溪溼地管理部門在嚴格落實生態容量管控和嚴守生態紅線的基礎上,開發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生態體驗等旅遊產業和文創產業,打造花朝節、探梅節、龍舟節、火柿節、聽蘆節等節慶活動。
6月24日,首個杭州西湖日,「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管理」授牌儀式在西湖畔的湧金廣場舉行。儀式上,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揭牌,標誌著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管理正式拉開序幕。
紅色老區梁弄的生態蝶變
浙東紅色老區梁弄鎮,前不久因為生態修復成了典型。
2020年4月2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後的自然資源部公布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中,梁弄鎮以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實現了經濟的增量供給,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成功典範。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梁弄鎮位於浙江省東部四明山麓,曾是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被譽為「浙東延安」。
紅色老區發展,緣何打起生態牌?
「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為抓手,逐步構建起集中連片、產業融合、生態宜居、集約高效的國土空間新格局。」餘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讓梁弄蛻變了。
到21世紀初,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梁弄鎮仍然長期以來產業薄弱、發展落後。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這裡考察時提出,「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而梁弄四面環山,餘姚市水源地——四明湖居中。「抬頭已覺千山綠」是其特有標誌。長期以來,由於「遠在深山人未識」,一直沒有全面開發。
經過探索,梁弄選擇並堅守「紅色文化內涵、綠色生態產業、古色歷史風韻、金色鄉土風情、藍色智慧經濟」的定位,全力打造全省領先的生態保護示範區、綠色經濟先行區和老區小康樣板區。
為拉高標杆,梁弄大刀闊斧建設溼地公園,整治四明湖周邊環境,關停搬遷十幾家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斷然外遷燈具龍頭企業,當地在建設工業集聚區基礎上,全力打造「中國燈具之鄉」。
餘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梁弄全鎮加大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力度,著力提升國土空間生態效益。全鎮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8.38萬畝,佔全域面積的66.56%;為了保護生態核心四明山,梁弄搬遷工業企業20家;建成高標準農田1.1萬畝;整治畜禽養殖場所200餘家……
一切努力的背後,就是給梁弄鎮當地帶來四明山百裡風光帶、四明湖濱水生態溼地等區域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前,餘姚市梁弄鎮錢庫嶺存在重大的地質災害隱患,整治後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海。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供圖有了生態資源的保障,當地生態產品逐漸有了實現價值的渠道。梁弄當地依託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積極發展紅色教育培訓、生態旅遊、會展、民宿等「綠色+紅色」產業,吸引遊客「進入式消費」,充分顯化了「綠色」生態產品和「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
2019年,梁弄鎮接待的旅遊人數突破1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4億元;梁弄鎮積極發展礦泉水產業,吸引浙江百歲山食品飲料公司投資建設百歲山礦泉水項目,2019年實現了產值2.5億元,上繳稅收5600多萬元,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100餘個。
此外,梁弄鎮藉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成果發展現代農業,建成了40餘個水果採摘基地,總面積達到了3500畝,水果採摘季節的日均客流量達到了3000人次。2019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0.5億元,同比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8元,同比增長14.8%;村集體經濟增收2500多萬元。
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浙東老區梁弄鎮終於「蝶變」。
十五年夙興夜寐,勤勞的浙江人民在找尋綠水青山的過程中不斷開拓探索,找到了一條適合本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十五年上下求索,浙江證實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未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繼續創造出更多鮮活的樣本,凸顯生態文明帶來的溢出效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