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陽氣的重要性
在幾千年的中醫文化中,陰是指人的身體,陽是指人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陽氣衰減的過程。古人云: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成生機;人身立命就是一個火字,真氣命根也,火種也,人活一口氣,即此真氣也;陽氣半百而衰。
陽氣就是真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陽。《黃帝內經》中講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
古人把陽比作天空中的太陽,如果天空沒有陽光的照射和溫煦,那麼大地都是黑暗冰冷的,萬物都無法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的熱能推動激發。《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同理,人身的陽氣要衝和才能發揮它的功能,不然就會導致體虛病入。
人的一生可以簡單歸納為生、長、壯、老、已這幾個字,即生命皆因陽氣而存: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或者就是說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 人體出生到衰老的過程本質上就是陽氣由盛轉衰的自然過程。《內經·靈樞》上有記載: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當人體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當人體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所以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防禦能力下降,進而給外邪有可乘之機。
保陽氣,益陰精,這是中醫傳統養生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在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的中醫治未病項目中,扶陽對亞健康人群的預防與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損傷到我們寶貴的陽氣,陽氣不足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身體遠端、末端不能維持恆溫,常態下表現為基礎體溫下降,氣血運行速度變慢,機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下降,從而致使一些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結石等)及外來物質(如風、寒、溼氣等)不能及時排出而淤積在體內,最後進入惡性循環。
所以人體的陽氣需要我們自己用心去呵護,用心去守護,不要隨意揮霍和透支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