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米手竿,釣點1米以上水深離岸2米多遠就可以,坡緩水淺的地方適當用長一些的竿子。主線0.8號—1.0號,子線0.4—0.6號,齊竿線。筆者用1號無倒刺金袖鉤。翹嘴鮊個體較大的應加大線號鉤號。宜選用短腳、短尾、短身、負載能力大的橄欖形小號浮標,翻身快、到位快、反應訊號靈敏。配製拉餌筆者不精通,不能妄稱哪樣好,我地釣友各有高招,配製的拉餌有紅、粉、黃、白色的各不相同。翹嘴鮊是雜食性魚類,葷素皆食。漁具店也有專釣翹嘴鮊的商品餌出售。不論腥香都有不錯的效果。
徐工薦方:金版瘋釣鯽2#30%+魁拔(大翹嘴)50%+尺上20%根據我地釣友的經驗和釣友扎堆聚集的情況看,有水草的地方出魚率高;有釣友專門追逐一片緩慢漂浮在水面上的腐敗雜草的邊緣或者縫隙中施釣。水面上浮萍草、水葫蘆或者其他漂浮物較多(但不密集)的地方較亮水區效果好,下風處比上風處要好。拋一石塊於水中,數分鐘後有浮魚到石塊落點處覓食頂浪打花,是釣獲豐收的好兆頭。有流水的地方選擇相對靜止的地方,否則溶散的誘餌會被水流衝走,起不到聚魚成窩的作用。浮釣忌較大的風浪,不僅影響拋鉤,風浪還會帶著釣組快速漂移而遠離窩點。
季節上,以春夏之交到中秋翹嘴鮊最為活躍,一天以早上和傍晚出魚率較高,尤其是下午4點鐘以後到晚上10點以前,使用照明燈或夜光標夜釣效果也挺好。本來就缺氧的水體會因陰雨天氣壓低更缺氧,不如晴天好。
釣組一般空鉤半水調4目,帶餌後釣2、3目。開始時先拉大餌打幾竿作為誘餌聚魚,翹嘴鮊和餐條屬中上層魚,布窩宜淺,標尾不碰鉛墜就行。魚多時很快就會有口,少時甚至可能要個把小時,直到釣點有較多的氣泡冒出,或者有較多的餐條在窩點附近項浪打花時再上移浮標進入實釣過程。翹嘴鮊多活動在水表面以下半米到一米的水層,大一點的可能還要靠下一點,餐條主要活動在水表面以下半米的表層。
總體上講,實釣時拉出的餌球不要太大,餌球既要有一定的附鉤性,還要有較好的溶散性,做到誘、釣二者兼顧。翹嘴鮊不怕拋鉤時鉛墜的擊水聲,有時動靜大些反而多招引魚。
翹嘴鮊嘴大口腔深,喜歡集群搶食,不像鯽魚吃鉤時那樣溫文爾雅,一般浮標有較明顯的下頓信號,多是1~3目。餐條則是瘋狂搶食,常常是浮標不翻身、翻身站不穩、連續抖動、迅速移標等都要迅速揚竿。有時浮標也有上頂(浮)現象,多數是上浮的小鯽魚,但也有翹嘴鮊、餐條,且多雙尾,不要錯過了揚竿的機會。飛餐、小麥穗等是搗亂鬼,它們口小吃不進鉤餌,常常使你真假難辨,空竿連連。
有時見窩點有氣泡不斷冒出,卻見不到吃口,往往是鉤餌不在魚吃食的層面上。翹嘴鮊的氣泡有黃豆大小,不像鯽魚氣泡那樣細密,常常是單個或者兩三個。這時就要上捋或者下移浮標探尋魚的分布層次。筆者常以10釐米為移標的一個梯段,上下移動幾次後一般就會有口。
所謂「陣發性」就是翹嘴鮊不像鯽魚吃鉤那樣穩定, 「陣發」時群魚搶食,連連「雙飛」,使你應接不暇,連點香菸都顧不上。「陣發」過後可能個把小時也見不到幾次吃口。這就要求釣者在「陣發」時抓緊時間,增加拋鉤的頻率多獲魚。間歇時可適當降低拋鉤頻率,但不能窩中無餌,一旦10來分鐘窩中無餌食補入,再想聚來魚就難了。
以上是筆者和本地一些釣友拉餌懸墜浮釣翹嘴鮊的一些膚淺體會,寫出來奉獻給那些具有相似水情魚情的釣友作參考。也許在你釣鯽頻頻失利撓頭皮的時候,換個思路利用懸墜拉餌浮釣術來和中上層的翹嘴鮊、大餐條嬉耍一番,說不定會讓你峰迴路轉,可以哼著曲兒踏上返家的路。
特別提醒翹嘴鮊、餐條不耐活,釣獲後及時放入細眼大口徑較長些的魚護中養護好,避免死亡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