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長安君(ID:changan-j):疫情期間,因為上網課寫作業,父親一怒之下失手重傷14歲的兒子;醫院病床上,兒子卻表示「不恨父親,希望與母親解除親子關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醫院報警:他把兒子打成重傷!
2020年3月下旬,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無錫市兒童醫院在接治未成年人小寧(化名)的過程中發現,小寧系被父親王軍(化名)打傷,根據強制報告制度,醫院報警。新吳區檢察院接公安、婦聯通報後,提前介入這起監護侵害案件。
「疫情期間學校讓孩子在家上網課,孩子功課有些鬆懈,迷戀上了手機遊戲。」王軍說,小寧上初中一年級,平時學習成績優異。那天晚上回家後他發現小寧正在玩手機,以為他沒有按時完成網課作業,父子之間發生激烈爭吵。
爭吵中見小寧出言不遜,為了教育孩子,王軍隨手拿起一個破舊的塑料凳向他扔了過去,小寧閃躲不及,額頭被砸傷,隨後被王軍送往醫院救治。拍完片子後醫生說小寧顱內出血,必須馬上動開顱手術,王軍當場就傻了眼。後來他在兒童醫院守了兒子一個多月,腸子都悔青了。
經過救治,小寧順利出院。但父親王軍的行為已經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機關遂將該案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他不怪爸爸,卻要和媽媽斷絕關係
小寧的傷勢經法醫鑑定為「顱腦損傷致硬膜血腫」,構成重傷二級,王軍涉嫌過失致人重傷,按法律應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在醫院的病房裡,當辦案人員向小寧了解情況時,他卻主動替父親求情,表示「不恨父親,並希望與母親張梅(化名)解除親子關係。」
檢察官了解到,原來平時都是王軍照顧小寧生活起居,承擔了主要的監護職責。此前他沒有過毆打、家暴情形,事發後也非常後悔。反而是小寧與母親張梅不睦,同時,王軍夫妻二人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不太一致,家庭關係緊張。
「一旦父親受刑事處罰,那麼監管職責會受限,更重要的是,父親若留下前科,會給孩子將來讀書、就業都造成負面影響。」
——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是保護未成年人的一貫原則,但本案區別於一般的侵害案件,在事發場合、事發原因、雙方身份關係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一訴了之能否解決問題?如何體現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
——怎樣化解親子矛盾,修復這個家庭的裂痕?
——能不能給這個後悔的父親再一次機會?
帶著這些思考,新吳區檢察院探索建立監護考察制度,對王軍設置三個月的監護考察期,籤訂監護考察協議、監護人保證書,督促他修正教育方式方法,根據考察期的表現再作出相應決定。
為了確保監護考察成效,檢察機關聯合婦聯、社會工作協會等部門,將小寧家庭納入「一路童行」兒童保護項目,組建由心理諮詢師、專業社工組成的團隊,對小寧開展心理疏導,對小寧的父母開展親職教育,由社工組織制定個性化幫教方案,對這個家庭開展系統幫教介入,重塑家庭關係,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接。
這個實施家暴的父親,該不該坐牢?
經過三個月的親職教育和監護考察,小寧原本激烈的家庭關係趨於緩和,家庭成員之間有越來越多的良性互動,家庭氛圍得到改善。檢察機關向小寧徵求意見時,小寧再三為父親求情,表示當時是誤傷,自己早已原諒,不希望父親坐牢。
為廣泛聽取各方意見,保障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10月27日,新吳區檢察院組織不公開聽證會,邀請人民監督員、區人大代表、區婦聯代表作為聽證員,社工組織幫教老師、公安機關偵查人員、小寧的父母等有關人員參加聽證。
在不公開聽證會上,聽證員就親子溝通、家庭問題的解決方式、考察幫教情況等問題向小寧父母、幫教老師等有關人員提問。經過評議,聽證員就案件發表意見,認為本案是父親管教子女方法失當導致,教子心切,主觀惡性相對較輕。而且父親一旦獲罪,監管職責會受限,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入學甚至就業也會造成負面影響,不利於家庭的穩定和諧,一致贊同檢察機關對該案擬不起訴的意見。
考慮到小寧八歲前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與父母共同居住時間不長,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良性溝通,為了孩子將來的成長,聽證員也對後續的教育方式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八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小寧對父母的情感是有缺失的,今後家長要多創造親子相處時光,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愛好,看到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少批評。」無錫市人民監督員徐露鶯老師表示。
「孩子如果出言不遜,可以及時提醒制止,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再與孩子冷靜溝通。」來自區婦聯的周燁提出建議。
檢察機關經審查,綜合各方意見,認為王軍的行為涉嫌過失致人重傷罪,但犯罪情節輕微,具有自首、刑事和解等情節,且認罪認罰,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本著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決定對其不起訴。
聽證會
為了能讓王軍對自己的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10月29日下午,新吳區院舉行不起訴宣告及訓誡儀式。除了《不起訴決定書》,王軍和張梅還收到一份沉甸甸的訓誡詞,承辦檢察官對他們提出了三點要求:
——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冷靜處理家庭問題,創造溫馨家庭氛圍;
——要關注子女的身心健康,積極修復家庭關係,促進家庭良性溝通;
——了解子女興趣愛好,積極建立情感聯繫,將愛宣之於口、付之於行。
宣告及訓誡儀式
「感謝檢察官多給我一次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對我們家庭的關心幫助,我一定接受這些建議,今後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方式方法,也在幫教老師的引導下改善家庭氛圍,真正地讓孩子原諒自己、依靠自己,成為他的避風港。」王軍感慨地說。
放了他,不等於就完事了
「不起訴決定做出了,幫教工作不能停。檢察機關將繼續聯合社會力量,對小寧家庭關注、監督,力爭通過這樣一個案件,修復一段親情,幫扶一個家庭。也提醒廣大父母,不能『以愛之名』傷害孩子,要共同攜手,保護『少年的你』。」新吳區檢察院負責人丁宏偉表示。
「這個家庭具有一定代表性,能給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帶來啟示。」陸甜甜說,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作風簡單粗暴,動輒打罵,家庭關係劍拔弩張,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回憶近半年來的幫教工作,承辦檢察官陸甜甜、幫教社工田文靜等人均感慨萬千。
清官難斷家務事,對小寧一家的幫教並不順遂,一路遭遇難題。兒子小寧和母親張梅一度對幫教工作充滿排斥,經過數次心理諮詢後,小寧敞開心扉,說小時候很喜歡父母,可長大後發現與父母溝通吃力。他們不聽解釋,母親是一家之主,連衣服都不給他自己挑選,什麼事情都要管,而且不允許他頂嘴。父親雖然親近,可常責備他,有時說話很傷人自尊。父母吵架從不避著他,幾乎都是為了他的學習爭吵,
小寧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為此很煩惱,也羨慕別人家其樂融融的樣子。
「這是一個指責型家庭,父母子女之間一味互相指責,看不到對方的優點,放大對方的缺點,都覺得自己委屈。」在幫教社工田文靜看來,小寧家是「虎媽貓爸」模式,媽媽很強勢,爸爸缺少一定擔當。
「儘管彼此是最親的人,但他們沒有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感情。」田文靜認為,即使是親子關係,指責型溝通也會讓人誤解、讓人想逃離,愛需要正向表達出來。希望通過這段經歷,讓這個家庭每位成員轉變態度,優化互動模式。
最新一次走訪中,檢察官發現隨著家庭氛圍改善,小寧變得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檢察官開展幫教工作
今年4月,江蘇省檢察院和省婦聯下發《關於聯合開展親職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對通過案件發現的失職父母們,要求接受國家強制力和社會力量合力推動的「回爐」再造,實現從不合格家長到合格家長的轉變。
「他們有可能會侵害孩子,同時可能因為管教不當,導致孩子在未成年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檢察官表示,一旦發現問題父母后,檢察機關將聯合婦聯等部門與一些專業社會組織,對其做強制的親職教育。結束後可以對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進行回訪,重點了解未成年人監護撫養狀況有無改善、親子關係是否得以修復等情況,以有效和長效保護未成年人權益。
在法治陽光的溫度裡,願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充滿信任、關愛和溫暖,每個父母都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原標題:《被父親打成重傷,他卻要和媽媽斷絕母子關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