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的靈魂,是人類生活的最佳伴侶,音樂能升華與淨化心靈,內心充滿音樂的人,生活會更加五彩斑斕。樸素的聲音裡,將我們帶入回憶的旋渦,卻又把我們推向喜悅的沙灘。音樂的力量,無窮無邊!
用琴聲訴說情懷,用執著堅守摯愛。本期,我們邀請到了中國愛樂樂團小提琴演奏家楊照慈老師,讓我們跟隨楊老師學藝的腳步,一同走進她一絲不苟、執著堅韌的音樂之路。
導師面對面
楊照慈
中國愛樂樂團小提琴演奏家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小提琴聲部導師
2001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師從李齊華教授以及烏克蘭外教葉甫根尼·別列普留奇克教授。2004年至2007年受學校委派在中央音樂學院代培,師從中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2012年以專業第一名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部,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陳允教授。
2007年至2009年與西安音樂學院東方民族交響樂團和西安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合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擔任小提琴獨奏,全國巡演共三十餘場。2007年5月隨東方民族交響樂團在新加坡演出《梁祝》,擔任小提琴獨奏並受到新加坡電視臺專訪。
2007年在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小提琴比賽中獲優秀獎。2008年獲得陝西省首屆器樂大賽小提琴專業組第一名。2008年考入亞洲青年交響樂團(Asian Youth Orchestra),並隨團在亞洲(日本、香港、臺灣及中國內地)巡迴演出。2008年在史丹福大學「奧運中國行」中國巡演中擔任小提琴獨奏。同年,演奏《那瓦拉》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專業組二等獎,陝西省一等獎。2009年第九屆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獲演奏獎。
▲ 林耀基老師(中間)與愛徒李傳韻(右)、楊照慈(左)
導師問答
小編:您與小提琴之間的緣分?
楊照慈老師:小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小提琴美妙並賦予歌唱性的聲音,就被這聲音深深地吸引了,隨後便央求父親讓我學習小提琴,父親答應讓我試一試。我的啟蒙老師韓冬梅老師在面試我之後,便在父親面前誇讚了我一番,說我對於節奏的感覺和音高的記憶都非常出色,父親便決心讓我正式踏上了這條極富挑戰性的學琴之路。
▲ 附中時期的楊照慈在林耀基老師的課堂瞬間
小編:學琴之路的恩師?
楊照慈老師:我非常幸運,在我學琴之路上的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都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和伯樂。在我的幾任老師中,有三位老師深受俄式學派的影響。我的第二任老師劉衍發先生(原河北交響樂團首席)的老師就是一位前蘇聯小提琴家。正是劉衍發老師帶領我走上了演奏藝術之路。在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我跟隨李齊華教授和烏克蘭小提琴家葉普根尼·別列普留奇克(尤·金)教授學習,李老師使我的演奏更加規範化,而尤·金老師則啟發了我對音樂更多的感悟,把我內心深處的音樂都激發了出來。
之後,我很幸運地被西安音樂學院附中選送到中央音樂學院代培,師從中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林耀基先生的老師是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揚格列維奇。在跟隨林先生學習的幾年中,我的演奏得到了洗禮和升華,他教我如何「從零開始,脫胎換骨」。同時,我也非常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陳允教授,陳老師不僅使我在室內樂以及樂隊演奏方面得到了極大提高,還使我更深一步理解了「林耀基教學法」的精髓。
另外,陳允導師還把我引薦給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張提教授。張提教授是伊薩伊(YSAYE)一脈相承的傳人(張提教授的老師金格爾曾是伊薩伊的得意門生),在張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在獨奏技巧以及舞臺經驗等方面又提高了很多,使我的演奏風格日臻成熟。
小編:在交響樂團中,第一提琴與第二提琴分別的作用是什麼?
楊照慈老師:小提琴是最具歌唱性的旋律性樂器,在交響樂團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在交響樂團中,小提琴分為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兩個聲部,兩個聲部在樂隊中分別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和作用。第一小提琴更多的是負責旋律部分,第二小提琴雖然也有旋律部分,但主要是節奏形式的伴奏部分。這兩個聲部在音區上也略有不同,就好比女高音和女中音的區別:一提略高,二提略低。對於擔任二提琴聲部的演奏者來說,要有很全面的音樂素養才能勝任,因為二提的演奏員們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既要配合一提琴聲部的音高,做到和聲上的準確和一致性,又要兼顧其它聲部,「承上啟下」。二提琴是連接一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聲部重要的橋梁。
小編:在您與愛樂青少交小團員的接觸中,您對二提聲部孩子們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議?
楊照慈老師:愛樂青少交的小團員非常優秀,都具有很高的音樂素養。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小團員們對音樂的熱愛以及他們對演奏的積極性。許多小團員平時都有在學習樂理以及視唱練耳這些輔助性的課程,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們不僅僅是按譜面的音符和節奏指示拉琴和演奏,我們還要追求更高層面的音樂內涵,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素養為基礎。比如我們在分析某一句樂曲的音樂走向問題時,如果能從和聲曲式的角度來分析,有些問題很容易迎刃而解;而如果不懂樂理、和聲,可能就很難理解這些層面上的東西。
其次,就是多聽多看。無論是唱片還是現場演出,都要多聽多看。現在在中國古典音樂市場這個大環境中,資源、條件要比以前好很多,在聽和看的過程中,我們會去了解或者查閱關於樂曲及作曲家背景的很多資料,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就會沉澱為豐富的知識財富。比如我們講《彼得與狼》這部作品的時候,因為有些小團員曾經參與過《彼得與狼》舞臺劇的演出,而有些小團員則看過《彼得與狼》音樂劇的現場演出,所以這些小團員們已經比較熟悉每一段在講述什麼樣的故事,因而非常有助於理解並很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小編:您怎麼看待青少年專業小提琴學習的發展與培養?
楊照慈老師:多年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專業小提琴學習的培養方面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人重視的是小提琴演奏技術的培養,而西方人則更重視演奏中音樂理解與表現力方面的培養。小提琴演奏的技術固然重要,它是一種必要的技能,也是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段,或者說是一種途徑,但是我們不能在探索小提琴演奏技術的同時,忘記了對音樂理解與表現力方面的培養。這與繪畫、雕塑等藝術一樣,既要有極高的專業技術作為基礎,同時又要有深刻的情感理解與表達。
其次,我認為在未來的中國青少年小提琴教育中,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教學生如何演奏好一首樂曲。我們青少年在專業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要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學習的是一種好的思維方式和一種捷徑的高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僅僅適用於小提琴學習中,也同樣適用於日常生活與文化學習中。我觀察到很多報考名牌大學的非專業的藝術特長生,他們不僅文化課表現非常出色,而且藝術特長方面也非常優秀,甚至並不遜色於一些專業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的演奏水平,究其根本,這便是好的思維方式和高效的學習方法的充分體現。
最後,對於中國青少年專業小提琴學習的發展,我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教育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演奏家和音樂人。作為我個人來說,希望能使林耀基先生的教學理念和林氏教學法得到更大的推廣,讓更多有志於小提琴演奏的學生所認知和受益,從而為中國小提琴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學生眼中的楊照慈老師
鄧樂陽
第一次分聲部上網課是錄播課,視頻中的楊老師說話聲音輕柔,語速偏慢,講解詳細到位,讓人感覺親切和藹。但是當她拿起琴做示範時,琴身發出的聲音卻讓我感覺「氣場兩米八」。講解的內容也是一絲不苟,每次講解的段落雖然不長,但其中所有的細節都詳細清晰,示範準確到位。包括曲目《彼得與狼》的情節都是繪聲繪色地娓娓道來。有新團員加入後更是不厭其煩、耐心地講解,認真的示範。
她的實力更是不容小覷,記得有一次為我們示範一段速度很快的困難片段時,把我和同學ssy的眼睛都「放大」了,不由豎起大拇指佩服的五體投地。我眼中的楊老師,是一位溫柔又不失嚴謹,敬業,對藝術有追求,對學生負責任的老師。
楊老師上課的特色,就是對症下藥。她給我們上課的時候,都會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個人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面對多數人共有的問題,她會總結歸納給出最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跟她學習,我們都進步很大。
我很喜歡楊老師,雖然在她面前無處藏拙,但我還是希望能跟她多學習多上課,更是希望有機會能跟她同臺演出。在她演奏小提琴時,能散發出無窮的魅力。楊照慈老師是一位用實力說話,拉的好又教的好的老師,能跟她上課學習是我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