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一大早,南京市民孫先生在送女兒上學,明顯感覺到拉薩路小學門口的那條路上比往常更擁擠了,送孩子的家長裡裡外外好幾圈,拎書包的、細心叮囑的,聽到最多的話便是:「加油!」「細心點啊,仔細讀題!」「記得好好複查」。
上周五和本周一、二是南京市很多小學的「期末考試日」。這幾天,家有考生的家長們集體患上了焦慮症,在無休止的複習,在不停歇的抱怨、抓狂、斥罵、加油、鼓勁中度過了一個戰鬥的周末。家長到底有多「拼」,一位寫作不錯的父親,竟一口氣給孩子出了20個作文題,並一一細細講解怎麼寫出高分作文。
二孩媽媽吳女士的大女兒正在讀五年級,進入期末考試複習階段以後,全家人作息時間也跟著孩子調整。「高年級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增加不少,以往輔導孩子功課一般到晚上9點多。但期末複習階段,語數外老師都布置了很多作業,紛紛進入刷題模式,幾乎每個晚上都要陪伴孩子做作業到11點,入睡時間遲了,孩子直喊累。」
雖然心疼孩子,但吳女士仍然不敢有絲毫放鬆——字寫得不認真擦了重寫,題算錯了再來一兩條,「一到考試前夕,我好像就變成後媽了!有時候孩子不專心,反覆和她講過的錯題,讓她再做一遍,結果又錯了。怒火瞬間被點燃。孩子有時還會頂上一兩句嘴,真的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周末兩天,供職於某媒體的趙曉偉給四年級的女兒一口氣出了20個作文題目,「寫人,寫景,寫事的都有,和每單元的作文習題相契合。」在趙曉偉的妻子看來,丈夫幹的是文字工作,自然擅長寫作。女兒平時作文寫得不好,失分太多,輔導作文的重任自然非他莫屬。「每一個可能考的作文題目,都要給娃細細分析,怎麼寫才能出彩,才能拿高分。」趙曉偉說。
從周六開始,焦慮的情緒在朋友圈中蔓延。「經過一個周末的複習,知識點我都掌握了,可是娃有沒有掌握我就不知道了……」「保佑娃娃考個好成績,熱熱鬧鬧過個年……」「本來只是想查漏補缺,但沒想變成了女媧補天……」 家長們明顯比考生們還緊張,發條朋友圈動態,算是宣洩焦慮,期盼孩子考好的好方法。也有人的做法更「絕」,跑到寺廟燒香,保佑孩子考好。
「這個周末公司開年會,身為公司副總的我卻毫不猶豫地『缺席』了,宅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複習備考。」星期一早上,三年級小學生多多的爸爸、42歲的鄭先生開車去上班,哈欠連連,顯然沒睡夠。「我們家孩子的功課,平時都是我夫人主抓,臨近考試,就得夫妻齊上陣了。」
周末兩天,鄭先生和妻子都沒出門,學文科的媽媽輔導英語和語文,理工男爸爸主攻數學。飯也沒做,叫的是外賣;頭也沒梳,因為不需出門。「『攻堅』了兩天,我最大的感受是抓狂,想起那張著名的照片,浙江的一位爸爸輔導女兒作業時,將自己反綁雙手,完全感同身受,太不容易了!」
1980年代一張拍攝於南京的著名照片,疲勞的母親輔導孩子做作業,30多年過去了,這焦慮依然還在
「期末必須考好,尤其是春節前的這次期末考試,不但關係到孩子在小學階段能不能拿到『全優』,而且也事關能否過個祥和年。」兒子上五年級的南京市民劉輝說,過年時家裡的親戚們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少不了要詢問各家娃兒期末考了多少分。「暗暗較勁,暗暗攀比」,考得好的家長臉上有光,考得差的家長面子沒地方擱,「這個年也不會過得開心」。
在全職媽媽林雪芳看來,女兒的期末考試也是她的「期末考試」。「我把所有時間和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的學習都是我在抓,她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她的失敗也是我的失敗。」平時周末四個半天,林雪芳開著車帶女兒滿南京地跑,要上六個培訓班。這個周末,培訓班都一一請假,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其他時間母女倆都坐在課桌旁反覆複習。
這一屆家長的壓力,大得讓人無法喘息;這一屆家長的心酸,是晚上11點孩子睡著後自己終於可以歇一會後的一聲長嘆。
在決定人生前途的戰爭中,一次期末考試只是算一場小小的戰鬥。但林雪芳認為,「小小的戰鬥」也不能輕視,「小學成績不好,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談何上什麼好的大學!」這麼一算,這位年輕媽媽的焦慮感更加重了。
一個即將進行期末考試的五年級孩子的桌板,「95後」是考分超過95分的意思
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期末考試一結束,家長們開始提心弔膽地的等待考試成績的出爐,教育焦慮已是許多家長的常態。
著名心理學者、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說,「大多數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在諸多比較環境中迷失教育方向,從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開始變得焦慮不安。焦慮的父母都伴隨著很強的控制欲,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沒法自己探索學習新技能,不能自主做選擇,很容易成為生活的低能兒。此外,焦慮使父母很少鼓勵孩子,容易使孩子陷入自卑情緒,難以融入集體。」
專家指出,家長通過言行將焦慮傳遞給孩子,這種焦慮可能內化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儘管孩子學習壓力大,但家長還是要學會減少焦慮,使焦慮的負能量不過多地影響孩子成長。
交匯點記者 於鋒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