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要義從來都是自求多福的,正所謂自助者天助。世界的宗教或文化,都有趨吉避兇、求福求利的傾向,不管這種求是對世俗功利的求,還是對所謂來世幸福的求,總之都是希望得到一定利益的。如果誰說這種文化,或這種宗教是沒有利益的,那恐怕眾人都會避之唯恐不及。這種利益在很多宗教是追去來世的幸福,譬如西方宗教說信者死後去天堂,不信者則墮落,佛教也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說法,這些是求來世的利益,而且是所謂純樂無苦的大利益。另一種是求得現世的幸福安樂,譬如說念誦什麼經典,舉行某種儀式,遵守某些戒條會得到現世的利益。這是所有宗教的共性。但很多人似乎偏執於這些表面的說教了,依靠外力是否真的能得到利益,或者說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純粹的外力加持?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當然,對於純粹的宗教徒來說,他們是必然相信的,甚至是有所體驗的。
不過這些體驗是否是單純的外力作為呢?仍然是值得思考的。任何外力希望加諸人的身上必然是需要這個人來承當、來轉化的。如果沒有自我的改造和奮發有為的前期準備,是很難接受所謂外力的加持的。或者更加了義的說,他力本身就是自力,只是人們還在懷疑自身的無盡潛力時姑且告訴他這是外界某種神力賜予你的,因為人們不敢相信自身本有一種無窮的力量。這也是佛陀教法的本懷。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七夜,最後睹明星而悟道,感嘆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眾生本來就具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福德、無盡的手眼,只是迷失本來,妄求他力來幫助自己。殊不知救苦救難的聖賢就是自己。六祖慧能大師在明心見性之後,說偈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和佛悟道後所說的義理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承認眾生本具有超越我們想像的無盡德能。人類對圖騰的崇拜,對宗教的信仰的建立,對權威的服從,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因為局限性把自我矮化的如此渺小,然後尋求外在的助力,其實沒有外在與內在之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易經》乾卦的卦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是要自己站起來的,不斷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最終將自我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怎樣才能無所求呢?只要我們還是割裂的,便存在匱乏感,匱乏感是追求的根源。只有真正的天人合一,與一切融為一體才明白求的那個東西就在自己這裡,從未離開過我們。如《法華經》上所說的「貧者衣中珠」。
然而最難的是相信自己,真正的自信者是不會自卑的。傲慢者才是自卑者。一定要從自己這裡找答案,然後勇猛精進,不畏懼、不依賴,如此行於天地之間該是何等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