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20日)的女團決賽,女一團3:0戰勝女二團奪冠,為女乒比賽劃上圓滿句號。
由於雙方實力差距明顯,這本就是一種意料之中的結果~更多人關注的可能是:另一個「伊藤美誠」對孫穎莎的狙擊情況怎麼樣?
本次奧運模擬賽,與伊藤美誠打法類似的球員有三位:張瑞、何卓佳、孫銘陽~要看看這三位球員,誰模仿得更像?誰對孫穎莎製造的威脅更大?
其中,何卓佳在前面已經與孫穎莎交過手,效果一般,基本沒有多大威脅,而這次決賽,就要看孫銘陽了。
決賽的水平就是不一樣!
這次,孫銘陽確實給孫穎莎製造了不小的麻煩,讓這場單打比賽打得緊張激烈、充滿懸念:四局比賽,有三局都是兩分之差,雖然沒打到決勝局,但緊張程度已經夠可以了。
本場比賽,孫銘陽模仿伊藤美誠比較像的地方有三點(純屬個人觀點):
由於生膠與反膠摩擦程度的不同,伊藤美誠的反手進攻,與王曼昱、孫穎莎、陳幸同的反手進攻方式還是不一樣的:
1)伊藤美誠的反手進攻方式叫「彈射」,旋轉小、速度快,直接彈出去的。
2)而我們的反手進攻方式叫「擰拉」,利用反膠的摩擦力製造旋轉,帶著旋轉攻擊過去。
所以,兩種反手的威脅程度和應對方式是不一樣的。
昨天的比賽,孫銘陽充分發揮了自己「強硬的反手彈射」絕活,全場用反手壓制孫穎莎,並在相持過程中不斷加質量,確實讓孫穎莎感受到了壓力,失誤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又體會到了與伊藤美誠的交手感覺。
讓孫穎莎保持住這種「交手的感覺」很重要!
因為:受疫情影響,她已經好長時間沒能與伊藤美誠交過手了,但是,這種「伊藤美誠獨有的反手生膠的感覺」不能忘記,不然,對下次交手就很不利。
從這個方面來說,與孫銘陽的這次交手,已經起到了很好的鍛鍊效果。
伊藤美誠的主要打法特點是:運用反手技術,實行快速多變,主動變線吊你的左右兩個大角~這一招很厲害,不變不是伊藤美誠。
而孫銘陽也具備這種「主動變線」的能力,在與孫穎莎的相持過程中,經常進行反手主動變線,來左右調動孫穎莎,整體上效果還不錯,也通過變線打出了一些好球。
所以說:在「反手快變」這一點上,孫銘陽也是做得有模有樣,讓孫穎莎又體味到了那種「熟悉的感覺」。
伊藤美誠的另一個打法特點就是:死不退臺,站在近臺不動。
站在近臺打球有什麼好處呢?
1)首先,就是:擊球線路短、回球速度快,能打出速度來。
與正手能力強的球員交手時,這種近臺打法,能通過速度在前三板壓制住對方,不讓其騰出手來打正手,做到「以快制強」。
2)其次,就是:離臺越近,反手越能發上力。
反手能充分發上力,就能發揮出「反手生膠」的彈射威力,又快又沉,打出高質量的反手進攻來。
而中遠臺則是正手的天下,如果你一離臺,反手就發不上力了,那樣,對手就能騰出手來用正手對付你。
——所以說:伊藤美誠一向是死不退臺,能站多近就站多近,如果能直接站在桌子上打球,那對她來說就更妙了。
而孫銘陽的打法特點也是如此:就是站在近臺不動,與你拼反手~既然反手彈射是我的優勢,那我就站在近臺、盡情彈射,揚長避短與你較量,這樣更佔上風。
這樣,在昨天的比賽中,孫銘陽通過「反手彈射、主動變線、牢站近臺」三大方式,很好地模仿了伊藤美誠,與孫穎莎形成了對抗,打了一場高質量的對攻戰:除了第二局之外,其它三局都是非常激烈,勝負只在毫釐之間。
這種模擬賽,對孫穎莎、對雙方的鍛鍊價值都很大,也幫孫穎莎喚醒了與伊藤美誠交手時那種熟悉的感覺。
當然了,孫銘陽不是真正的伊藤美誠,伊藤美誠也不是真正的孫銘陽,關於二人各自的其它一些特點,也不是一場模擬賽就能體現出來的。
比如:
1)伊藤美誠的「臺內小球技術,詭異的發球,縱貫全場的大力搏殺……」等特點,孫銘陽就不具備。
2)而孫銘陽所具有的「良好的護臺能力,更強的反手相持能力,沉穩冷靜的心態……」等特點,也不是伊藤美誠所具備的。
所以說:只要基本的模擬效果能達到就可以了。
另外,通過本次奧運模擬賽,我們在驚嘆於孫穎莎的迅速崛起、快速成長、越來越具備強者氣質的同時,也不得不說:孫銘陽也確實進步了!
從她團體賽1:3負於劉煒珊、到3:2戰勝範思琦、再到昨天1:3抗衡孫穎莎、最終奪得銀牌,再算上混雙與林高遠搭檔戰勝陳夢和樊振東組合奪得銅牌……
以上這些,已經足以看出:她在一步一個腳印,逆勢成長、越打越好、越來越有進步,非常值得肯定!
國乒新生代在不斷崛起,萬紫千紅、百花競豔~這是一個好現象!
願中國桌球人才輩出、長盛不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