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日報》在2個月時間內,多角度、多形式、多版面報導了伊利「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對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所提出的「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十六字方針給予了高度肯定。中國扶貧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鳳凰網、光明網、等媒體進行了多次轉載。同時,在《人民日報》「扶貧在線」推出的「決勝時刻」脫貧攻堅VR虛擬展中,伊利也展示了在扶貧方面的創新經驗和典型案例,獲得了廣泛關注。
主流媒體的認可,也側面突出了伊利在扶貧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多年來,伊利在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地陸續投建產業基地,並探索出了「產業基地精準扶貧」的新路子,圍繞潘剛董事長提出的「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十六字方針,帶動貧困群眾實現「伊」起小康。
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潘剛所提的扶貧「十六字方針」也將黨建引領放在首位。近年來,伊利集團以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結合貧困地區的產業特徵,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帶動貧困群眾提高收入;同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就業扶持等,助力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從2019年開始,伊利集團黨委組織10個黨支部與土默特左旗10個村黨支部籤署黨建共建協議,圍繞產業扶貧興農、技術扶貧興農、文化扶貧興農開展幫扶與共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0個基層結對子黨支部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產業興農氛圍,扶貧工作高效推進。2019年,土默特左旗全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從與乳業產業相關的工作崗位中獲得穩定收入,真正做到脫貧不返貧。2020年,伊利集團黨委的10個黨支部進一步與結對村構建「聯建共建體」,整合專業技術智力資源、鄉村土地資源、農民勞動力資源,定期組織專家教授為村民進行種養殖等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抓好黨建促扶貧,促使精準扶貧項目的效率和成果實現最大化。
潘剛還深知,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多年來,伊利深入「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注重在甘肅武威、寧夏吳忠、河北張北、黑龍江林甸等地的產業布局。通過投建產業基地,拉動當地種植業、養殖業、乳品加工等產業鏈上下遊輔助產業,改善就業狀況,幫助貧困人口拔掉「窮根」。2019年底,伊利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投資建設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項目,項目建成後將創造GDP超過1000億,累計財政收入900億,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50萬人。
憑藉「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伊利在前不久第3次入選了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企業扶貧優秀案例」。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表示,伊利將持續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帶領全行業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裡」。並以自身先進經驗,引領更多的企業學習並加入到脫貧攻堅的行列中來。
來源:中華發展報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