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
8名職業化工會工作者,1名社區工會專幹,一支2945人的工會積極分子隊伍,在51個工業園區成立了364個工會小組,發展會員7.25萬人,職工對工會的認知度提升了80%……這是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和平社區工會聯合會建立以來帶來的改變。在深圳市工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深圳市總工會組織中央、省、市媒體走進和平社區工聯會,了解工聯會預防化解勞動糾紛、探索基層工會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模式。
將一線職工「引進」工聯會
據和平社區工聯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主席,寶安區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石文博介紹,和平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工業型社區,轄區面積11.1平方公裡,目前有職工7.8萬人,企業635家。「社區世界500強企業多、小微企業多,勞動關係情況複雜,職工訴求多樣化。」石文博說。
2014年9月,作為省、市、區總的基層工會改革試驗區,和平社區工聯會開始建設。和平社區工聯會成立初期,石文博決心走出工聯會,主動走近職工,與他們交朋友,在職工中間培養一支積極分子隊伍。
工會積極分子在職工中廣泛「播種」,影響並帶動了更多職工參與工會建設。如今,和平社區工聯會有了一支2945人的工會積極分子隊伍,逐漸成立了由積極分子組織、職工參與的音樂社、書友社、瑜伽班等20多個協會,工會開始在職工當中真正紮下了根。
把「職工之家」建到職工的心裡
和平社區工聯會成立初期,工會組建工作並不容易。工聯會的做法是「分責任田」,每位工會工作者對接相應企業,用誠心和上級部門提供的資源打動這些企業的中高層管理;經常向企業工會主席請教工作問題,發揮他們的優勢特長,並解決他們的兼職苦惱。
穩定關係建立後,工聯會以參與3年一次的換屆工作為契機,逐步指導企業工會民主化、規範化建設,把工會積極分子培養成會員代表、委員甚至副主席。為了打牢群眾基礎,工聯會推動小微企業職工直接在工聯會入會,在中小微企業密集的工業園區,成立跨企業的工會小組,工會積極分子擔任小組長。職工由被動入會變成主動加入,零散的工人被凝聚起來了,不同規模的企業也逐漸組建起工會。
據統計,目前和平工聯會已在51個工業園區成立了364個工會小組。近五年來,累計組建企業工會243家,發展會員7.2萬人,培養工會積極分子2945人,來自421家企業。
讓勞動糾紛隱患在協商中化解
對於預防化解勞動糾紛,尤其是集體勞動糾紛,和平社區工聯會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堅持工會立場,堅持為工人說話的前提下,依靠工會組織網絡發現勞動糾紛隱患,發揮企業工會作用,在企業內部化解糾紛、隱患。同時要依靠工會積極分子取得工人的理解,傳播理性和規則;並依靠政府部門和上級工會的主導作用,與企業協商化解糾紛。
深晚記者了解到,工聯會通過密切的日常聯繫與指導,幫助轄區內企業工會成長,培養了一批有協商意識、談判能力的積極分子,從源頭提升勞動關係糾紛解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