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鐵山區
流金歲月再回首 風正揚帆又起航
2020年8月21日,黃石市建市70年。
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在地球億萬斯年的生命和長江的萬古奔騰中,更顯短暫。然而,回望城市發展進程,總有一些特殊節點值得紀念。
1992年,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黃石經濟開發區正式建立,2010年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湖北省第二家獲批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多年發展,開發區成功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國家太陽能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範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國家級創業中心等多塊金字招牌。
1979年鐵山區成立,鐵山因鐵而名,因礦設區,近代工業史上的企業明星「漢冶萍」從這裡發祥。到了轉型發展時期,以鐵為代表的礦冶文化,成為了鐵山的發展核心,以鐵為核發展全域旅遊,鐵山成為了世界鐵文化旅遊區。
2019年,開發區與鐵山區實施一體化發展改革。兩區一體化發展改革實現了行政區與功能區的融合發展,有利於搞活開發區運行體制,拓展鐵山區發展空間,突破城市發展空間制約的「黃石之痛」,重塑未來城市的「黃石之心」,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筆、大氣魄、大動作翻開了開發區·鐵山區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風雨兼程,初心不悔,開發區·鐵山區人以不凡的毅力和務實的精神,成就了夢想,鑄就了輝煌。如今的開發區·鐵山區已經成為黃石復興的新引擎,是推動產業轉型、動能轉型、功能轉型、生態轉型、空間轉型的主戰場。
奮勇爭先,克難攻堅,進入新時代,市委市政府賦予開發區·鐵山區新的定位和使命:建成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全域一體化的核心、改革創新的前沿。
「緊盯目標定位,自我加壓、自抬標杆。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讓藍圖成為現實,需要全區上下勇於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鐵山區委書記吳之凌說,開發區·鐵山區借一體化改革之機,以大手筆謀劃大發展,加快積蓄產業競爭力,推進新區建設上臺階,優化空間布局和發展環境,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以實際行動奮力實現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營商環境「三大新飛躍」。
舞活龍頭產業興
黃金山科技園
在這個戰疫戰洪戰貧疊加的特殊年份,開發區·鐵山區產業發展依然展現出蓬勃生機和活力。
鍍膜、裁剪、拋光……17日,在赫得納米科技(黃石)有限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一片片供應給手機廠商和5G設備供應商的玻璃,從這裡生產出來,走向海外。「訂單量還在增長,新的鍍膜液晶面板生產線正在緊急調試。」運營長楊春林說。
在5G加速發展及網際網路建設的拉動下,主要從事液晶面板、單雙面減薄和面板減薄後鍍膜的赫得納米,出口訂單出現跨越式增長。截至7月,企業出口額已達1.98億元。
同一時間,在天璣智谷廠區車間,一塊塊顯示屏從流水線上組裝、檢驗、包裝,銷往全球各地。「這條生產線生產的是專供海外一家廠商的產品。」天璣智谷企業財務總監袁小亮介紹說,為了滿足國內外不斷增加的訂單,企業復工後在4月底又新增了一條全自動生產線,5月20日投產。
因為疫情衍生出的居家辦公、遠程教育、視頻會議等無接觸式服務,顯示器市場需求大增,行業迎來巨大機遇。企業僅用時不到一年時間,出口產品從最初的4款增加到如今的14款,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已超過去年全年。今年1—6月,天璣智谷完成總產值1.43億元,同比增長266.61%。
危機中尋轉機,逆境中顯韌勁。赫得納米、天璣智谷逆勢增長是開發區·鐵山區堅持推進產業產業轉型升級的例證之一。近年來,開發區·鐵山區深刻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在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努力找準發展方向,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打開產業發展新版圖。
兩則故事,最能顯露開發區·鐵山區發展智慧——
電子信息「無中生有」。黃石原本沒有PCB產業,但是有PCB產業的重要原材料銅、銅箔等。2011年,通過產業鏈研判,招商引資精準承接產業轉移行業龍頭之一的臺資企業滬士電子率先落戶開發區·鐵山區。
定穎電子
從此,按下了PCB產業集聚開發區·鐵山區的快進鍵。定穎電子來了,欣興電子來了,臺灣PCB產業三巨頭都來了。星河電子、上達電子、宏廣電子、西普電子……5年多時間,10多家PCB企業相繼落戶該區。從硬板到軟板,從10層到60層。目前,開發區·鐵山區PCB產業產能總規模超過2200萬平方米/年,成為全國第三大PCB產業集聚區。
配套產業「不請自來」。PCB產業的扎推集聚讓上下遊企業「坐不住了」。2018年5月,覆銅板總產值排名全球第六的臺光電子投資10億元,在黃金山工業新區建設生產基地。起初,臺光並不看好開發區·鐵山區,但這幾年該區PCB產業的快速發展,讓他們摘下了「有色眼鏡」。臺光電子落戶的消息傳開,玻纖布供應商宏和電子負責人趕到開發區·鐵山區,表達投資意願。從開始洽談到18億元項目落地,僅用3個月時間,創下了又一項「開發區·鐵山區速度」。
以此為起點,光電子產品、電子基礎材料等配套項目紛紛上馬。開發區·鐵山區電子信息產業產品涵蓋了HDI高密度板、單軟硬結合板等上下遊整個領域,並積極搶抓5G新基建的發展機遇。短短五六年時間,開發區·鐵山區電子信息產業演繹了「教科書式」的集群發展路徑,成為拉動黃石經濟轉型升級、逆勢增長的強勁動力。
開發區·鐵山區電子信息產業「教科書式」的發展路徑,來源於該區幹部群眾全力支持PCB產業發展的決心,更揭示了一個道理,當產業鏈完善到一定程度,會產生「虹吸效應」,良好的產業生態自然生成。電子信息是這樣,智能製造、生物醫藥、高端工模具也是這樣。
如今的開發區·鐵山區智能製造產業聚集有三環鍛壓、東貝機電、三豐智能等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形成了數控工具機、製冷設備、智能物流輸送等產業體系;生物醫藥產業聚集有勁牌持正堂藥業、世星藥業、遠大醫藥等企業,形成了「化學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的完整產業鏈;高端工模具產業聚集有楠田工模具、晟起模具、宏佳模具、莊譜模具等一批產業競爭力強的高端工模具企業,正著力打造華中高端工模具產業集聚區。
開發區·鐵山區抓住創新、品質、開放等關鍵詞,制定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積極招商引資新興產業,一步一個腳印,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更符合發展實際的動能轉型、產業轉型、功能轉型、生態轉型、空間轉型的「產業轉型升級」模式。
市域一體兩相宜
東貝集團
幸福總在不經意間。19日一大早,黃金山工業新區,東貝公司員工金春花春風滿面地坐在園區微循環公交上。她說:「以前轉兩趟車到公司,現在一眨眼就到了。」
「生活環境好了,人的精神狀態也好多了。」同一時間,在鐵山街道全新改造的冶礦巷美食街,居民劉軍端著牛肉粉大快朵頤。
新區建設全面提速,老城改造全面提升,城鄉融合全面加快……城市變化的點點滴滴,透射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作為黃石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一直以工業為主導的開發區·鐵山區肩負我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工業園區的發展積聚了大量產業工人和企業管理者,接踵而至的問題是,服務業的相對滯後給生活在工業園區的人們造成不便。
在優勢處增發,將短板補齊。「突出新區引領,推進全域一體發展。」開發區·鐵山區始終把規劃引領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打造產業、商貿、居住、生態、公共配套比例結構合理、定位清晰的產城融合發展空間布局。
奧體中心
園博大道、奧體大道、聖明路南延、慶洪路南延等主幹道相繼建成;「三園三館三中心」(園博園、礦博園、奧林匹克體育公園,生態館、地質館、城市綜合館,市民中心、鄂東醫療中心、社會福利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園博園、礦博園、地質博物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奧林匹克公園、城市綜合館、市民之家等全面建成開放。鄂東醫療中心、社會福利中心等項目快速推進,恆大、保利、綠地、綠城等知名地產公司競相落戶。
這座往昔的「工業孤島」開啟了突圍之路:以大冶湖核心區為突破,堅持「四中心一客廳」定位不動搖,高質量規劃、高標準建設教育城、科技城、文體旅遊城、衛生健康城,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
開發區·鐵山區作為大冶湖生態新區建設的主力軍,拉開了後省運時代的建設步伐。他們謀劃大冶湖核心區「東擴西延」,將新區建設的東西向格局從核心區東區拓展至黃陽一級公路——大冶高鐵大道範圍內,新增區域面積25平方公裡。
百花街開街
同時,開發區·鐵山區出臺了促進服務業發展舉措,建設城市綜合體,布局新型服務業業態,努力構建與產業發展相匹配,與園區員工需求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8月18日,黃金山工業新區百花商業街開街,該街區總長約2公裡,建築面積約2.5萬方,共設有128間商鋪,包含美食、生活零售、社區鄰裡服務、行動網路服務、培訓體驗等經營業態,是一個商貿、居住、公共服務深度融合的精品商業綜合體。百花商業街的開放將為園區企業和職工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服務。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開發區·鐵山區搶抓園博會、礦博會、省運會等大型節會活動契機,強力推進「環境整治、平面修復、立面美化、園林綠化、路燈亮化」五大工程。如今的大冶湖核心區科教文體衛遊六大板塊一應俱全,正在向配套齊全、生活便利、文化豐富的「城市會客廳」加速轉變。
鐵山街景
發展成果,與民共享。19日,記者漫步鐵山街頭,城區不大,但乾淨整潔,尤其是中心城區「八街十六巷」,讓人驚豔。繼去年投入1800萬元,完成盛洪卿、曹家林、友愛街、礦山路、冶礦路等5個老舊社區72棟居民樓維修後,鐵山又開始改造另外104棟,還有298棟即將啟動。
去年來,鐵山街道緊緊圍繞「讓經濟發展更有質效、城市建設更美麗、民生保障更優質,確保人民群眾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三個更加一個確保」目標,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著手,加大投入力度,在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頻出實招,讓居民更有獲得感。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2.88億元,這是鐵山區域2018年財政投入。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變成5.3億元,猛增83.8%。今年,還將進一步增長。開發區·鐵山區一體化發展改革持續推進,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融合發展,有效促進民生改善、增進民生福祉。
市域一體,城鄉一體。在大冶湖南岸一線,大王鎮以大壢坪花卉苗木等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企業為龍頭,以種植、養殖示範基地等扶貧產業為抓手,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雛形。在太子鎮,德夫村裡千畝油茶基地勢頭正旺,「德夫」牌山茶油從田間地頭走上越來越多人的廚房餐桌,輔以300畝高效葡萄園,集種植、採摘、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農業體驗園區正加速成形。「兩鎮」正以「全域旅遊示範區」引領,突出精準扶貧產業帶、美麗鄉村示範帶、生態旅遊風景帶「三帶」建設,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打造成全市鄉村振興的實踐區和示範點。
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大冶湖核心區建設日新月異,高標準規劃的鐵山光谷東臨空產業園建設正酣,正在謀劃中的太子臨港產業園將推動園區產業集群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從環磁湖到環大冶湖,從臨港到臨空,開發區·鐵山區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改革潮頭踏浪行
春播種,夏長贏。在盛夏時節採訪,我們為開發區·鐵山區推動高質量發展凝聚起復甦的力量而欣喜——
2019年,開發區·鐵山區交出了籤約項目、新開工工業項目、新投產工業項目「三個翻番」的成績單。今年,該區提出瞄準招商籤約投資總額、投資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招工穩崗就業人數「四個全市領跑」工作目標,奮力奔跑。
領跑的底氣,來自兩區一體化發展改革帶來的新動能。2019年4月,兩區一體化發展改革啟動,組建開發區·鐵山區。在不改變行政區劃的情況下,通過人員整合、職能調整,實現「1+1﹥2」改革效果。
隨之而來的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兩區一體化改革活力不斷顯現。招商體制改革、擴權強區改革、投融資改革、科技創新改革、機構人事制度改革……踩著一體化發展改革的激越鼓點,開發區·鐵山區以「五大改革」為抓手,把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關鍵一招,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改革成績如何?再來看三則故事!
2019年12月19日,市國資基金管理公司負責人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湖北長江(黃石)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的營業執照。長江黃石基金成為湖北省第一支註冊成功的縣域產業基金。多年來,開發區·鐵山區圍繞主導產業,主攻重特大項目、行業龍頭項目、產業鏈增鏈補鏈項目,創新開展資本注入式招商,實施產業引導基金招商,通過國有公司平臺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與多個項目展開合作。長江基金在籌建階段就已成功為開發區·鐵山區引進廣合科技和華正新材兩個重點項目。
「知道速度很快,沒想到這麼快。」2020年1月6日,開發區·鐵山區政務服務中心啟用,可辦理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198項,涉及項目建設、水、電、氣、金融、網絡、人社等企業和群眾生產生活方方面面。上午8:37,湖北寶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道明拿到中心開出的第一張營業執照。開發區·鐵山區以「強區擴權」改革為抓手,整合政務資源、拓寬服務渠道、優化辦事流程,推出「一日辦結」制度,深化「先建後驗」改革,推動工業項目審批再提速。通過優化審批流程、創新服務方式等手段,打造「流程最簡、效率最高、服務最優、作風最硬」的「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企業開辦「一日辦結」、工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30個工作日內。
「沒有體制上的『破冰』,就沒有行動上的『突圍』。」從機關文員到項目秘書,29歲的開發區·鐵山區民企中心項目秘書張琳幹成了一件「從無至有」的難事。她跟蹤服務的祿億半導體項目,投資20多億元。2019年8月籤約,10月就開工建設,比企業計劃提前了半年。開發區·鐵山區通過建立靈活選人用人機制,推行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鐵工資」向「活薪酬」轉變,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制度創新為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搭建了平臺,激發了廣大幹部職工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幹事創業積極性。
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全面做好機構設置、班子配備、人員調配;成功組建5個駐外招商分局、1個產業研究中心,實行全員聘任制,幹部身份裝入檔案,採取市場化、有競爭力的薪酬標準;出臺了《推動創新創業促進經濟發展新十條政策》……從省級開發區到國家級開發區,從開發區、鐵山區到開發區·鐵山區,再到國家級產業轉型示範區,發展改革目標初步實現。
「改革在路上,改革無止境。用最大的『改革力度』,換來全體群眾的『幸福指數』和廣大企業的『發展指數』。」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鐵山區區長萬鼎表示,開發區·鐵山區始終在變革中尋求突破與發展,在新一輪改革浪潮中,開發區·鐵山區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時不我待的壓力、捨我其誰的擔當,蹄疾步穩,向著改革深水區劈波斬浪。
凝心聚力再出發
時代浪潮,風雲變幻。行者方致遠,奮鬥路正長。
7月27日,開發區·鐵山區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調度會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發揮「開發區+行政區」管理優勢,緊盯目標任務,紮實開展招商引資「百人招商」「百日總攻」雙百行動,打響項目建設「百日攻堅」戰,全力推動「四城」「四園」「四中心」建設,只爭朝夕,助推開發區·鐵山區「疫後重振、汛後重建」。
目標如何達成?唯有拼搏實幹!喊破嗓子,不如撲下身子、甩開膀子。
8月中旬開始,黃石高溫預警連發,在黃荊山南麓四連山一帶熱火朝天,山下的馬鞍山村、分水嶺村忙著拆遷倒房騰退,工程機械正在推土作業,在汪仁鎮鎮長助理王志剛的帶領下,拆遷還建辦全體工作人員已經在這裡沒日沒夜奮戰了半個多月。
「困難不小,要完成任務沒有拼勁是不行的,確保拆遷每天都在向前推進。」王志剛介紹,隨著開發區·鐵山區招商漸入佳境,此前四連山平臺一期工業用地3000多畝,已經全部用完。新項目要進來,必須要把此前規劃好的二期1800畝工業用地提前準備好。
服務發展,不遺餘力。開發區·鐵山區民企中心以「學政治理論、學業務知識、學先進典型,亮黨員身份、亮服務承諾、亮年度目標,比業務能力、比吃苦奉獻、比工作成績」為主要內容,開展「黨建引領·項目攻堅」活動,推動了省重點項目LVG晶圓再生項目樁基工程開工建設,省重點項目廣合科技項目約14萬㎡廠房已出正負零,正在抓緊進行廠房主體施工。截至目前,全區新開工工業項目20個,新投產工業項目17個,較好地完成了項目建設「雙過半」任務。
去年以來,開發區·鐵山區充分發揮幹部以上率下、推動落實的表率作用,牢固樹立幹事創業的鮮明導向,營造乾淨擔當的幹事創業環境。弘揚不甘人後、敢打善拼的拼搶精神;健全考評、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完善幹部考核評價辦法,實施幹部廉勤考評;落實幹部服務企業發展免責機制和廉政提醒機制。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用公務人員「辛苦指數」,換來廣大企業「發展指數」。
「有了政府部門保姆式的服務,我們有信心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實現當年投產當年創效。」今年5月8日,華新新材料與智能裝備製造科技園項目建成,其中年產10億隻熱封包裝袋一期、20萬噸防滲節能新材料和5萬噸建材複合改性材料等子項目正式竣工投產。目前,華新正奮力將科技園打造成花園式的樣板園區,並加大馬力衝刺「全年總產值9億元、稅收5000萬元的目標」。
老廠生產線不停、新廠搬遷調試,這個夏天,鐵流·三環離合器公司副總經理陳緒紅忙得聲音沙啞。搬到黃金山工業新區,在陳緒紅看來,是公司建成世界一流的汽車離合器生產企業的必然之舉。
「隨著城市的發展,老廠區成了居民區,噪音擾民投訴不斷。加之空間狹小、產能受限,在政府退城入園政策和開發區·鐵山區的傾力服務下,我們下決心搬遷。」陳緒紅介紹,新廠區佔地200畝,擴大商用車離合器生產,上馬新能源車減震器,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
服務企業、項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6月16日上午,開發區·鐵山區召開推進營商環境建設大會,宣布推行「四零」改革——開工建設「零審批」,中介服務「零收費」,監管服務「零縫隙」,竣工驗收「零跑腿」,通過進一步減流程、減事項、減收費、優服務,更大力度促進工業項目早落地、快驗收、速投產。
「營商環境是滋養企業發展、創新創業的肥沃土壤,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吳之凌說,開發區·鐵山區正圍繞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500億智能製造產業、200億生物醫藥產業、100億高端工模具產業的「1521」奮鬥目標,奮力打造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的營商環境。
改革開放春潮湧,揚帆搏浪再起航!今天的開發區·鐵山區改革創新的腳步不停,開放的初心未變,「時不我待抓發展」的氛圍空前濃厚,跨越發展的生動實踐不斷上演,幹事創業的活力動力持續迸發。
編輯丨胡 穎
來源 | 黃石日報()
審核丨徐道發
監製丨向天笑
出品丨黃石日報融媒體中心
原標題:《開發區·鐵山區:流金歲月再回首 風正揚帆又起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