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們人類可以成功地脫離地球的束縛以來,我們人類一直在探索更為廣闊的星空。在古代,太陽系內的行星大部分都有古書記載!
被古人稱為熒惑的火星,就被當時的人們視為不詳!但是時過境遷,人類的思維也在科學的理論下逐步的發生了轉變!由此讓人們更加認清這個神秘的星球!
人們對火星的探索最早始於上世紀60年代。1960年,蘇聯人發射了火星1 A號探測器。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經過很多次失敗的嘗試後。1965年,美國發射了一艘「水手四號」飛船,在離火星9850公裡處拍攝了21張火星照片。從那裡可以找到火星上的隕石坑。現在美國有五個火星探測器。
火星距離我們地球很精,最近的地方只有5400萬公裡。在太陽系中,他也是與地球表面最相似的行星。因為火星表面沒有水,所以火星表面的幾乎都是陸地。地球陸地的總面積與火星陸地相當,但幾乎與地球上的戈壁沙漠等地形相似,唯一的不同是沒有任何生命。但我們人類想要到達其他星球。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據美國火星探測器所拍的照片顯示,火星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沙石。找不到水源,更沒有河流湖泊。但這裡有數千個乾涸的河床。證明火星上,也曾有不少河流和湖泊。
最近,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導說,荷蘭科學家發現了一條,在火星上流了十幾萬年的河流的證據。一組由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科學家薩勒 (FrancescoSalese) 帶領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 NASA火星探測軌道探測器上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照相機提供的衛星數據。發現了火星海拉斯盆地西北部邊緣的一個高聳的巖石峭壁。
推論其形成原因是,一條古老河流的緩慢形成。巖石露出地面的部分,大約有200米高,有1.5公裡寬。石頭外有河流衝刷的痕跡。研究人員推測,想要形成這種大小的衝刷狀巖石地貌。至少需要一條河流,活躍了10萬年、還要持續不斷的衝刷。
薩勒教授解釋說: 想要形成200米厚的沉積,需要大量的液態水來發揮作用。這表明火星曾有過類似的由降水的水循環。據此推測,火星早期的表面環境,可能與我們地球相似。所以很可能早期的火星上也有生命存在。實際上,海拉斯盆地,本就本就被認為早期很可能是火星上的一個大湖。在火星的南半球,這裡有著三角洲地貌,還有縱橫交錯的河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於今年下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和「毅力」號探測器前往火星。其中一個任務是研究火星上的沉積巖地貌。像阿聯,俄羅斯和歐盟這樣的國家和航天機構。同時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行探測。而且我國將於今年下半年進行第一次火星探測,前不久國家航天局宣布,我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