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大三糖,今天要說的食物熱效應,是和我們日常熱量消耗息息相關的一個機體正常反應,都知道減肥就是把身體內的多餘熱量給消耗掉,以達到消耗大於攝入的作用。
如果我們的身體攝入過多的熱量時,這些熱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造成脂肪過多堆積,導致肥胖。為了讓身體以健康的方式繼續運行,我們就需要通過其他途徑去消耗過多的熱量。
人體的熱量來源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有了這幾種能量,才能維持我們的生命運動活動,而這些能量主要由食物中的產熱營養素來提供。
1、基礎代謝基:約佔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
2、身體活動(運動):約佔人體總熱量消耗的15%-30%;
3、食物的熱效應:人體總熱量消耗佔比最少,約為10%。
減肥的原理:攝入量<基礎代謝+食物熱效應+運動消耗
食物熱效應是指由於進食而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現象。營養學家把這種因為攝食而引起的熱能的額外消耗稱為食物熱效應,又叫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人體在攝食過程中,除了夾菜、咀嚼等動作消耗的熱量外,因為要對食物中的營養素進行消化吸收及代謝轉化,還需要額外消耗能量。
細心的人會發現,吃完飯後體溫會略有升高,這是食物熱效應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講,體溫的升高在進食後不久就會出現,這也是吃飯時和飯後會覺得熱的原因之一,在寒冷的冬天,這一點會更加明顯。實驗測定,在進餐後兩小時,體溫會達到頂點,2-3小時後恢復到正常狀態。
脂肪的食物熱效應約佔其熱能的4%-5%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約佔其熱能的5%-6%
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約佔其熱能的30%-40%
可以看出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最高,當我們攝取蛋白質時,就能消耗它三分之一的熱量。
很多人減肥飲食算熱量的時候,經常會把食物熱效應給漏掉,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減肥期間要注重飲食的搭配呢?
因為如果我們每一餐都能保證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都存在的話,按照三大營養素產熱比例來估算一下,你每天進食的食物,消耗的能量大概在基礎代謝的10%左右,或者全日能量消耗的6%左右,約為每日150大卡左右。
食物熱效應與進食量也有關,吃得越多,熱能的消耗就越多。吃得快比吃得慢者消耗的熱量高。吃得快時,中樞神經系統更加活躍,激素和酶的分泌速度快、量更多,吸收和貯存的速率更高,其能量消耗也相對較多。
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為人體提供能量,而食物蛋白質中的胺基酸的功能為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這一過程比脂肪、蛋白質單純轉化為熱量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時,高蛋白食物所產生的熱效應時間也更長,據測算,最長可達到12小時之久,這也是因為合成蛋白質的過程更為複雜。
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也應該挑選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比如瘦肉、海鮮、豆類或者豆製品、雞蛋、各種沒有精化處理過的粗糧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