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2020-12-16 青樓大茶壺

引言: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荒淫無度的明武宗朱厚照病死。這位孝宗獨子,沉溺於聲色犬馬的皇帝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皇位空懸,內閣首輔楊廷和與群臣商議,決議立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繼承大統,次年改元嘉靖,史稱世宗。

一、少年天子初顯威風

武宗突然駕崩,令所有人措手不及。皇位的一時空懸,又使得群臣束手無策。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首輔楊廷和的主議下,決議立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承大統。在迎立的鑾駕發出後,群臣早已不滿武宗的昏庸無道。武宗駕崩,他們便著手收拾朝堂。首輔楊廷和在這段空白時期充當了臨時決策者,他下令逮捕了太監江彬等人,並遣散了供武宗玩樂的"豹房",罷黜一批僧侶,樂仿,將金銀細軟收歸國庫。革除了一批武宗留下的弊病,朝政一時為之一新。群臣苦於武宗的昏庸已久,只是宦官擅權,敢怒不敢言。楊廷和的一番作為令群臣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他們希望未來的天子可以重振朝剛,成為明王朝的中興之主。群臣哪裡會知道他們的翹首以望,可能等不來他們所期望的那樣。

這位少年天子朱厚熜,作為大明王朝未來的掌舵人。別看他年僅十五歲,但因其父早逝,作為長子的他世襲其父的爵位己久。雖年紀輕輕卻十分的精幹。

在短暫的三十七天之後,迎立的鑾駕到達京城。禮部早以依禮法制定了相關流程。依周禮宗法制,興獻王是小宗,而以小宗入大宗則必須採取過繼的方式。於是禮部商議將朱厚熜過繼給孝宗,以保皇位繼承的一脈相承。群臣商議,讓朱厚熜以皇子的身份從旁門進入偏殿文華殿後再擇日登基。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流程,群臣卻疏忽了一件事,他們忽略了這位少年天子的看法。

在聽到這樣的安排之後,這位少年天子給予了嚴詞拒絕。朱厚熜認為他是來繼位的,而絕非是來當皇子的。若不能走正門,解決正統的問題,他便絕不進宮,這是朱厚熜與群臣的第一次對峙。以楊延和為首的群臣萬萬沒想到,這個年紀十五歲未來的大明天子尚未登基便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而朱厚熜之所以敢這樣做,因為他心裡十分明白,他的父王興獻王和孝宗是兄弟,而武宗又是孝宗的獨子。這樣算下來,無論是親疏還是血緣,群臣們都沒有別的選擇。而這也正是他可以利用的手裡最大的"王牌"。

國不可一日無君,皇位的問題一日不解決,朝堂便一日不寧。面對這樣一位天子,群臣縱有千般不滿也無可奈何,只好退步。於是,與群臣的第一回合,朱厚熜大獲全勝。

次日啟程,從正門大明門直入紫禁城,在拜祭過武宗靈位後,著奉天殿正式即位,次年改元嘉靖,大赦天下。大明王朝的這位新天子在於群臣的第一回合中便樹立了威信。

明憲宗世系

二、繼統不繼嗣,掀起大禮儀之爭

在於群臣的第一回合中,朱厚熜無疑取得了完美的勝利。這位少年天子怎會滿足於此呢。他要的是權力,至高無上的權力。實實在在絕對的皇權。於是朱厚熜便走出了他的第一步。召集群臣為生父母定尊號,並追封其父為帝。群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朱厚熜居然會這麼幹。這像一顆大石頭,徹徹底底的砸在了這平靜的朝堂上,激起了群臣的憤慨。明朝的言官自古是以不怕死而出名的,在這些飽讀儒家經典的大學士看來,朱厚熜的行為便是僭越。維護禮制是他們義不容辭與青史留名的機會,且自古有不殺言官之倒。於是乎,奏疏似雪花片似的陳了上來,朝堂上群臣更是義憤填膺,引經據典。朱厚熜縱是精幹,尚且剛剛繼位,羽翼未豐。面對這樣的局面,一時也顯得無措。

明世宗朱厚熜畫像

就在此時,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朱厚熜的劣勢。這位關鍵人物就是新科進士張璁。這位張璁無疑是個投機者,他嗅到了當今天子與群臣間的矛盾。而新科及第的他需要的正是一個這樣的機會嶄露頭角,進而攀上皇帝這棵大樹。於是,張璁向皇帝呈上了他準備已久的《大禮疏》的,上書皇帝為興獻王立廟,積極的迎合朱厚熜。張璁無疑給了朱厚熜極大的鼓動,朱厚熜立刻給他加官爵。朱厚熜需要這樣一個人作為朝堂上自己的勢力與群臣抗衡,而張璁則需要藉助皇帝往上爬。於是,大禮儀之爭進入了白熱化。

張璁畫像緊接著,朱厚熜的母親興獻王妃蔣氏在進京的途中聽聞群臣逼迫皇帝改孝宗為皇考,改興獻王與自已為伯父母。自古封建禮法長子不能過繼,一時間蔣氏難以接受憤恨之極。於是便在進京途中滯留通州,執意不肯往前。這麼前後一通也激惱了朱厚熜。朱厚熜便以寧"獻位奉母歸"為由逼迫群臣讓位,群臣無奈只好再次做出了讓步。

而事情則遠沒有結束,以楊廷和為首的群臣迅速展開反擊。利用職權將支持朱厚熜的大臣調往外地,以此削減朱厚熜的實力來壯大言官的實力。見朱熜死活不肯讓步,楊延和甚至以內閣首輔之位相要挾請辭,以逼迫朱厚熜讓步。楊廷和低估了朱厚熜的決心,當即批覆了他的請辭。楊廷和的致仕使得群臣一時群龍無首而處於劣勢。

隨著朱厚熜勢力的高漲,群臣決定發動"總攻",全體死諫。

據史料記載,嘉靖三年七月,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史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這支龐大的隊伍懷抱孝宗靈位跪於左順門外。一時哭喊聲震天,響徹宮內外。聽到動靜的朱厚熜令宦官進行驅趕。沒想到這又激怒了群臣,一時引發了混亂。群臣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朱厚熜,他毫不示弱,下令逮捕了一百三十四人,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杖責。受杖者達一百八十多人之眾,其中十七人更是被當場活活打死,這場死諫以皇帝朱厚熜的勝利而告終。

至此,大禮儀之爭基本落下帷幕。朱厚熜迎立其父靈位於京,正式下詔改稱孝宗皇帝和皇后為伯父母,生父母為皇考和聖母,並為其父上皇帝尊號。

楊廷和畫像這場聲勢浩大的大禮儀之爭曠世日久達二十餘年,朝綱鬆弛,朝紀混亂。朝堂之上為了一個尊號而掙得頭破血流,眾多官員自詡飽讀詩書都無人關心百姓生死,在爭鬥中間便愈發的民不聊生。而群臣的鬥爭也並未到此徹底結束,此後斷斷續續二十餘年間,仍在不停掙扎。直到嘉靖十七年才算徹底結束。

三、禮儀之爭落下帷幕,世宗得以獨攬大權

朱厚熜以血腥的方式結束了這場大禮儀之爭。從挑起禮儀之爭的那天起,朱厚熜便有著自己的"算盤"。因為,當皇帝這事是他萬萬所想不到的,朱厚熜深知自己的譜系不正,是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推他上位。這便不可避免皇權的旁落,內閣勢力帶領言官勢必會把握朝政。是那樣的話,他這個天子又有何威嚴呢?

繼統之初他便拒絕以皇子身份入偏殿。為的就是證明並告訴群臣:我是天子,你們都得聽我的。

明世宗影視形象大禮儀之爭背後,遠遠不是朱厚熜想當孝子那麼簡單。他的真實目的是要獨攬大權,乾綱獨斷。這便和那些大學士們格格不入。大禮儀之爭頗有點"指鹿為馬"的意思。朱厚熜以這種方式解除了違背自己命令的大臣,而提拔附庸在身邊的則都是順臣。

大禮儀之爭劇照

權力鬥爭的背後則是千百年來老生常談的話題: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回望歷史的脈絡,隨著中央集權在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不斷加強,相權與皇權的衝突亦不斷衝撞。而皇權的不斷加強,相權的不斷衰落是歷史進程的主流。到明朝太祖朱元璋則更加直接,廢除丞相,皇帝直領六部。但龐大的帝國遠非一人可以挑起。諸多繁雜的事物又使得朱元璋不得不設內閣議政,予以分擔。隨著後期諸帝的怠政,在明朝出現了嚴重的宦官幹政,要麼大權旁落。而事實上的內閣首輔一定程度上便繼承了傳統的相權,這便是當初這位精幹的少年天子所無法容忍的。

從百年的歷史進程來看明朝自朱元璋的改革之後,皇權已經達到了頂峰。而大禮儀之爭從側面也可以看出來皇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一部分制約。大禮儀之爭可以看作是皇權與相權最後的鬥爭。這場轟轟烈烈的鬥爭不光是皇帝與群臣之間的鬥爭,更是一場耗日持久的政治演變與制度變革。

在這以後基本上就不在發生有這樣群臣直接逼迫皇帝的事情。乾綱獨斷基本上成為了統治者的利器。大一統王朝下的中央集權絕度統治達到登峰造極。而這位世宗皇帝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雖然過程血腥,但是他從楊廷和為首的群臣之中拿回了獨裁權。遺憾的是,這位打小精幹的世宗皇帝也並非是明君賢主。他所帶給大明王朝的並非是群臣當初所期盼的那樣。拿回權力後的他沒有選擇成為一名中興之主。而是迷信道教做起了長生不老的美夢,繼續荒廢朝政。岌岌可危的大明朝在他手裡接著劃向衰落。

為鞏固中央集權,朱厚熜以這樣的方式排除異己,凡事順從我的留下,不順從的,則一律予以剪除。這樣下來又有多少的官員是真心肯為辦實事?大多數只是逢迎皇帝的心意罷了。眾口議事的朝堂成為了一言堂,乾綱獨斷下,統治者便隨意地以自己的心意作為施政的綱領,又難免決策失誤。正可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結語:

從武宗的意外死亡到朱厚熜以親王長子的身份意外接替皇位。這位少年天子不肯大權旁落,繼位之初便給了所有人一個下馬威。隨後的禮儀之爭更是清除了所有反對自己的人。千載皇權在不斷的鞏固中加強,這種中央集權式的統治方式,也為後世所繼續沿用。

在這場曠達日久的大禮儀之爭中,群臣翹首以盼的明政與中興之主,無疑落空。繼位之初,楊廷和的一些明政措施。也在這場大禮儀之爭中,付之東流。這位精幹的天子也在收回屬於他的權力後,日益沉迷於道教。壬寅宮變後,朱厚熜繼續帶領著大明朝這艘日漸哀落的大船,向黃昏駛去。

參考資料:

《明世宗實錄》

《明史》

相關焦點

  • 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有幫助察看的意思;「相」與「相禮」關係密切,相禮是祭祀等禮儀活動中指示活動流程的人。所以後來「相」逐漸有了輔佐的意思,成為一種官職。 皇權與相權之爭 古代帝王在處理國事中常常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政事繁重,皇帝需要有人輔佐,幫助其運轉整個中央集權組織,一方面又在畏懼相權,相權過大,就會喧賓奪主,歷史上借丞相之位篡位的實例也不在少數,於是皇權與相權此消彼長,削弱相權成為皇帝加強皇權的主要方式。各朝削弱相權的方式相似,以下設分屬為主。
  • 封建王朝中樞機構的變遷,實際上是皇權與相權鬥爭的結果
    皇權與相權,作為封建王朝中的兩大頂級勢力,鬥爭一直就沒斷過。雖然在封建社會,皇帝是老大,就連丞相的權力也是皇帝賦予的,但相權確實就這麼跟皇權鬥了兩千年。相權除了單指丞相本身的權力之外,在一定時間還包括了整個官僚集團的權力。因為在早期,士族的權力是大於皇帝的。一旦士族不樂意了,皇帝基本上就成傀儡了,因為在一定時期裡,只有士族子弟才有條件去讀書,當官的都是士族。
  • 歷史上有哪些足以危害到皇權的不穩定因素
    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但是皇權並不是無所不能,也要受到制約。歷史上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因素有丞相領銜的相權,士族,文官集團,後宮力量以及閹黨。相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施行了一套官僚體系,即在中央設立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其餘太尉、御史大夫等負責軍事和監察百官,而丞相則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漢武帝為了神化皇權,是如何一步步將「泰一神」推崇為眾神之首?
    年輕的漢武帝在即位之初,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外有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連續不斷的侵擾,內有各諸侯王的躍躍欲試,甚至是丞相在當時所掌握的權力都遠遠大於皇權。比如,漢武帝在登位後,丞相田蚡掌握著大小官吏任免的大權,可謂權傾朝野,漢武帝對此十分不滿,曾經問田蚡:「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漢武帝一語道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 「中國禮儀之爭」:20年間的思考
    最近30年漢語學者對「中國禮儀之爭」研究的重新興起,顯然是和梵蒂岡耶穌會檔案館逐漸開放的相關漢語文獻有關。1991年,筆者擔任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訪問學者,開始接觸這批文獻。受馬愛德神父委託,研究「中國禮儀之爭」,發現「中國禮儀之爭」確實是中國基督教研究、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明史、清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必須面對。
  • 解析西漢內朝制度:君權和相權博弈,結果權力歸於內朝
    此時霍光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而這也是西漢開國以來第一次以內朝的大司馬輔政,而非外朝的丞相。 漢昭帝時期,霍光得到了昭帝的全面信任,霍光一人總領朝政,掌握的實權比丞相大。漢昭帝駕崩後,昌邑王劉賀徵立為帝,但他即位之後,荒淫酒色。於是霍光等人密謀廢立之事,最終霍光派人將這件事告訴了丞相楊敞,楊敞為人謹慎,聽到這個決定汗流浹背,只能唯唯諾諾地答應。
  • 加強皇權
    漢武帝是一個迷戀權力的皇帝,自然是不願意讓相權掣肘皇權。田蚡、竇嬰這些權相給漢武帝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管是忠是奸,漢武帝都不喜歡有人這麼管著他。這是中朝、外朝制度出現的一個大前提,利用這次改革,漢朝皇帝的皇權,得到了空前提升,相權則被削弱了。
  • 三跪九叩是民俗最高禮儀也是心存敬畏之本
    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禮節是中國文明之本,所以三禮《周禮》、《禮儀》、《禮記》影響中國兩千多年,顧古代漢族禮儀有「五禮」之說,一是吉禮指人們祭祀活動禮儀
  • 從「文吏之爭」到「政事分途」,看唐玄宗用人擇相策略的重大變革
    唐玄宗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為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文吏之爭」的弊端逐漸顯現,外加上經濟急需得到恢復,已不符合統治者需要,「政事分途」悄然而生  唐玄宗自繼位以後,就把恢復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
  • 預售來了|「中國禮儀之爭」:近代外交之先河
    本書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國禮儀之爭」漢語文獻,首次對這段歷史做出詳細描述,並指出其在明清史、教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豆瓣評分8.6,李天綱老師經典作品,當代中國人文大系最新收錄。本文節選自《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一書,有刪節,標題為微信編輯所加。「中國禮儀之爭」初步顯露了近代社會的外交問題,雖然當時歐洲和中國都還沒有形成「民族國家」(nation-state),但北京和羅馬的爭議已經預演了一種現代外交關係。
  • 晚清時期,海防與塞防之爭更像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760字,閱讀約4分鐘晚清"海防"與"邊防"之爭,反映了清朝在西方侵略者的殖民統治下,究竟是要重點保衛東南沿海的"海防",還是要保衛西北新疆地區的"邊防",這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
  • 東晉孝武帝成功加強皇權的深層次原因及對東晉後期政局的深遠影響
    西晉晉惠帝時期,由於晉惠帝大權旁落於皇后賈南風,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政權搖搖欲墜,進而誘使匈奴、羌等少數民族南下,史稱「永嘉之亂」。經此一亂,西晉司馬氏宗室基本團滅、元氣大傷,實力微弱的琅琊王司馬睿在以琅琊王氏為首的北方士族的擁戴下渡江,在建康稱帝。由於士族實力強勁,皇權旁落,民間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 牛軍凱‖三跪九叩與五拜三叩:清朝與安南的禮儀之爭
    已習慣了五拜三叩的安南從此與清朝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禮儀之爭。其間清朝使臣出使安南時,對此禮儀之爭採取了並不一致的態度。引起雙方關注的主要有杭奕祿使團和德保使團,杭奕祿使團與安南的爭執使安南專門就禮儀之爭問題向清廷上了奏章,德保使團的爭執使雙方最終解決了禮儀之爭。
  • 二宮之爭:這場政變到底是孫權老年昏聵還是蓄意為之?
    從來沒有單純的政治鬥爭,如果只看「二宮之爭」你會覺得這是孫權老年昏聵了。但事實上孫權晚年就開始逐步打壓江東士族、淮泗集團,並且試圖通過法治來加強皇權。只有結合孫權晚年的治國理念我們才能看懂「二宮之爭」裡面的一些昏招,從而進一步了解「二宮之爭」。
  • 大明頭號倒黴鬼:歷史上的最後一名丞相,倒在了皇權擴張的路上
    (胡惟庸古像)01晉升之路坦蕩一片胡惟庸能夠躍入大明朝堂的高層徐達又無治國理政之才,次年免去其職。這樣一來相當於左右丞相之位空懸無人,可是不要緊,還有次於左右丞相的左右丞在中書省任職,輔佐皇帝處理政事。但丞相作為百官之首,輔佐帝王理政的重要人物,當然不能長時期空缺,亟需挑選一些有能力的理政大臣補充。
  • 餘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
    談到「君尊臣卑」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我們立刻就碰到了中國歷史上所謂「君權」(或「皇權」)的問題,特別是「君權」和「相權」之間的關係。照傳統的說法,理想的政治格局是所謂「聖君賢相」。聖君垂拱而治,賢相則負責處理一切實際的政務。這樣,皇帝雖然世襲卻不妨害政府領袖——宰相——可以永遠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出最賢能的人來擔任。
  • 皇權之爭就是如此殘忍
    白起攻戰必克,難逃杜郵之誅,屈原忠心直諫,不免湘水之投。宮廷鬥爭中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的角謀,遠比戰場上的明槍真劍難防,就此伴隨了一部血腥歷史。凡有人的地方必有爭鬥,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物性,同時卻也是人性。封建統治集團爭的是什麼?無非一個「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