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45治國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2020-12-22 騰訊網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子部法家類。

45治國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翻譯】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從前,歷代的君主,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凡屬於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造,禁止了這些,人民便無法遊蕩求食,人民無法遊蕩求食,就只好從事農業。人民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爭可以取勝,戰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因此,先代聖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於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作,以利於發展農業。現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製作的人們,幹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人民就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那土地也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

凡是農業,其收入的特點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餘。然而,官府徵稅卻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民只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應付上面徵課。耕田鋤草都有季節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又只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僱人澆地。商人秋天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的糧價是「十」,這又是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所以,把上面的徵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因為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徵收、十分之一的徵糧和各種勞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來,也等於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了。—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能制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從高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的好地方。四季皆種而五穀皆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其原因就在於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這樣,農民專—務農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沒有奸巧之事人民又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的道路。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其王業。糧食,能吸引人民;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遷安發展農耕建成「邑」,第二次遷徙建成「都」,第三次遷徙建成「國」。舜沒有採用嚴重的刑罰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為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聖王,正是善於為人民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所謂除害,就是禁害於農業。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人民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以至於有所殺戮,人民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於糧食生產的功效。人君不發展農業則糧食必少,糧少則人民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人民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則戰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戰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這都是不發展農業缺少糧食的危害。所以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

管子44正世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43明法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42任法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相關焦點

  • 管子64海王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 韓非子顯學50.0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顯學50.0 【原文】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 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圜之木,千世無輪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栝之道用也。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術,良工弗貴也。何則?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發也。
  • 刑措不用-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刑措不用】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四海一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賞賢使能-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飾非拒諫-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偏正式 近義:安於盤石 反義:搖搖欲墜 ------------------- 殺生與奪-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論德使能-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厚祿高官-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厚祿高官】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聯合式 近義:高官厚祿 英語:a good pay and a high position ------------------- 拱揖指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偏正式 近義:不求上進、知難而退 英語:cease advancing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 金舌弊口-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3仁者其言也訒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3仁者其言也訒【原文】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 管子22霸言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 管子13八觀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 欺世盜名-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欺世盜名】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欺世盜名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解釋:欺:欺騙;世人:指當時的人。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 管子32侈靡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 管子20匡君小匡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 管子57形勢解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 【荀卿庠每日學論語】子罕9.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荀卿庠每日學論語】子罕9.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原文】9.6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 【荀卿庠每日學論語】子罕9.19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荀卿庠每日學論語】子罕9.19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原文】9.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 孫臏兵法兵失廿二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兵失廿二【原文】欲以敵國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難敵國兵之所長,耗兵也。欲強多國之所寡,以應敵國之所多,速屈之兵也。備固,不能難敵之器用,陵兵也。器用不利,敵之備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陣,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數困,不明於國勝、兵勝者也。
  • 韓非子備內17.0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備內17.0 【原文】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現在拿治國措施中的禁止奸邪來說,道理比這更加明白了,但執法大臣起了鍋子那樣的阻隔作用,那麼,法律只在君主心裡明白,卻已經失去了它得以禁奸的作用了。在上古的傳說中,在史書的記載裡,違犯法律、叛逆作亂而篡權奪位的人,從沒有不屬於尊貴大臣的。這樣一來,法令要防備的,刑罰要懲辦的,通常是地位低賤的人,因此百姓感到絕望,無處可去申訴冤屈。
  • 墨子02章修身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02章修身【原文】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求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修身也。
  • 榮姓漢字演變過程和榮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幹姓氏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 荀子子道第二十九原文及白話文-荀卿庠讀書會
    【原文】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原文】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