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戲法(清代通草水彩畫)資料圖片
連鑫
徐子正在表演古彩戲法「羅圈獻彩」
連鑫在表演受訪者供圖
盧文建參加《出彩中國人》表演讀心術受訪者供圖
徐子正 受訪者供圖
□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張叢博實習生甘珊珊
核心提示丨正如美國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給魔術下的定義:讓人產生夢想的東西。提及魔術,總會給人一種神秘和新奇的感覺,並在心頭生出一堆問題:魔術是假的嗎?真的有「託兒」嗎?「讀心術」真的存在嗎?魔術是藝術嗎?雖然這不是一篇揭秘魔術的文章,但或許能解答你的疑問。
1
入行
「大衛風」「劉謙熱」掀起全民魔術熱
32歲的鄭州魔術師連鑫,2002年從警校畢業時,並沒有按部就班地穿上制服。打破他職業規劃的是,這一年世界著名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到中國巡演,颳起了一陣魔術風。
當時,電視上大衛神奇的魔術表演深深震撼著連鑫,他鑽進網吧找到一個魔術論壇,瘋狂地回覆帖子賺取論壇幣,以獲知魔術背後的「門子」。「門子」是魔術的行話,指的是魔術背後的方法、機關。
連鑫學會的第一個魔術是展現皮筋穿越的「美國枷鎖」,隨身揣著兩根皮筋練習,並第一次體會到「手抽筋」的感覺。那段時間,痴迷的他經常為練習一個魔術手法到凌晨,以至於手臂麻木到失去知覺、手指磨掉一層皮。
時至今日,魔術依舊是一門小眾藝術。中國古彩戲法的傳承還多是靠師傅的傳幫帶,而社會上的魔術愛好者基本上是通過觀摩網上的魔術教學視頻自學成才。
2009年的央視春晚,劉謙表演的近景魔術一炮走紅,幾億觀眾記住了他的經典臺詞「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一時間,魔術書賣到斷貨,電視螢屏
上出現各種魔術節目,掀起一場全民魔術熱。
趁著這股風潮,連鑫在學校集中的鄭州市文化路附近開了一家魔術用品店。「魔術的價值不在道具本身,而是背後的秘密和方法。」連鑫需要連站五六個小時為顧客表演魔術,一天下來嗓子都啞了。成本只有幾塊錢的魔術撲克牌賣30元讓一些顧客不理解,但他都會解釋:「魔術行內有兩條行規:一是不揭穿魔術,二是不能無代價教魔術。每一個魔術背後都蘊含著魔術師大量的時間、精力。如果輕鬆得到秘密會不珍惜,也是對魔術的不尊重。」
連鑫經常在各種小型活動中登臺表演,愛上了舞臺魔術的成就感,逐漸成為職業魔術師。在匯集了全國19個省份30名年輕魔術師的研修班中,不少人都有著類似的魔術從業道路軌跡。
2
創新
古彩戲法與現代魔術碰出新火花
天津雜技團魔術演員徐子正出生於哈爾濱的雜技世家,母親王麗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趙世奎戲法」的第四代傳人,也是中國雜技金菊獎第二屆全國魔術比賽金獎的獲得者。王麗彥擅長古彩戲法,她的「仙人摘豆」變幻莫測,令人嘆為觀止。
徐子正從小耳濡目染,三連環、剪手絹等傳統節目看得多了,便悄悄學到了手。八九歲時,一次隨母親慰問演出,在他心裡種下要當魔術師的種子,「我忘不了觀眾看母親表演魔術時那驚奇的眼神。我也想有一天,有人用這種眼神看我」。
待到真正入行後,徐子正並沒有沿襲母親的舞台風格,而是有意地跳出,加入有時代感的新東西。這是因為80後的他親歷了古彩戲法和現代魔術的碰撞。2005年,魔術師漢斯·克洛克到哈爾濱表演,在現場觀看的徐子正被深深觸動,「我從沒見過那樣的舞美和音樂,魔術表演的節奏和背景樂、燈光高度契合,渾然一體,極富感染力」。從那以後,他開始用新的眼光思考魔術該怎麼演,道具該怎樣用。
「比如我也會表演古彩戲法裡的羅圈獻彩,但方式已經不一樣了。」他在表演中融入了舞蹈元素,動作相比古法也更為直接,「哪怕最初排的效果並不盡
如人意,也要努力做到與眾不同」。
古彩戲法如何創新,是擺在很多魔術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擔任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河南省魔術高級表演人才研修班」班主任的王志偉,有學員在課餘時間向他請教「仙人摘豆」如何出新。他的建議是,跳出原來的表演套路,並提議在古彩戲法前加個「新」字。「老祖宗這套東西幾乎可以說到極致了,這個碗就得這麼扣著,動作就得這麼做,沒有缺陷,如果改動,改哪兒都不對,那唯一的方式就得是跳出來。藝術都有時代性,你所改良的新東西並不是對老祖宗的背叛。」
王志偉表示,古彩戲法裡飽含先人的智慧,需要年輕魔術師「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地去吸收。他拿魔術上轉移觀眾注意力的手法「錯引」舉例。「古彩戲法是一代代地往下傳,每一步都經過千錘百鍊的實踐,但是背後道理是什麼,很少人講得了。但從理論上,每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全都是有『錯引』的依據的。你要是理解了這個『核』,形式就可以發揮創造力去變化。」
2011年央視春晚,傅琰東表演的魔術《年年有「魚」》的創意,就源自於民間幻術裡的「魚分紅黑」「魚躍刀門」。和傅琰東同一個工作室的王志偉說:「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傅氏幻術第四代傳人,肩負著傳承創新的責任。我們將很多古彩戲法,按照現代方法改良了,但它的表現形式是中國的方式。」
3
神奇
「超能力」的魔術背後是科學原理
歌德說過,任何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用表現形式,將幻覺造成較高層次的真實。魔術更是如此。王志偉用「魔感」形容成功魔術帶給觀眾的心理反應,「魔術的神奇,就是故弄玄虛地讓你相信是超能力,而不是認為是有方法」。
7月11日,在研修班採訪的大河報記者,受邀體驗一個「讀心術」魔術,結果為琢磨原理當晚差點失眠。王志偉讓記者從一副牌中任抽一張,獨自看完後藏起來,然後將話筒擱置在額頭上,依次與30名學員對視,同時用手指不停敲擊話筒,對視結束後,學員們竟集體喊出了記者藏起的牌面數字。「不可能!」面對這不可思議的一幕,記者脫口而出。難道是內心所思和肢體動作有一定關係?對這個猜測,魔術師們堅守著不揭秘的行規,不置可否。
王志偉用一句話開導記者:「魔術是最科學的,看似不可思議的神奇表象背後,都是數學、物理、化學、心理等科學原理。」
為此,王志偉又準備了5對數字相同的撲克牌,分成兩組將牌面朝下放在桌上,然後拿出四張牌作為籌碼讓觀眾在兩摞牌任意分配,之後按籌碼牌的張數分別對兩摞牌進行輪換。比如某一摞牌前的籌碼牌是兩張,就將這摞牌上面的兩張紙牌放到最下邊。輪換後去掉一枚籌碼,對剩餘三張籌碼牌重新分配,以此類推直到籌碼用盡,桌上兩摞紙牌依次翻開,將會驚奇地發現是兩兩配對的(讀者可以按照此方法嘗試)。他解釋說:「其實背後的規律是數學中的餘數定理。紙牌就是數字、序列,很多紙牌魔術的手法,只是為了達成一種序列呈現出最後效果。」
儘管都遵循一定的原理,但別忘了魔術界還有一句流行語:「魔術是假的,功夫是真的。」即使原理、門子都知道,但是魔術呈現的效果卻能分成三六九等,大師表演出來的還是不一樣。上述簡單的餘數定理紙牌魔術,如果融入嫻熟的洗牌手法和創新形
式,將會呈現出更多精彩複雜的魔術形式。
大河報記者連續多天參與了研修班的課堂活動,發現魔術師們幾乎都是橡皮球、硬幣、撲克牌不離手,橡皮球、硬幣可以在指尖自由滑動,紙牌似乎也附有魔力聽從指揮。
「把原理吃透,可以推導出很多創新的魔術形式。」王志偉說,紙牌有觀眾會認為是做了手腳,那就將紙牌換成明信片甚至直接用真人表演。他見過有魔術師用同樣的原理,讓觀眾走進明信片店裡,隨意選擇幾張明信片當作道具,效果更加震撼。
上世紀80年代,王志偉在美國留學,和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結識。1983年,大衛當著眾多現場觀眾及5000萬電視觀眾,讓紐約自由女神像消失得無影無蹤,被稱作
是「偉大的錯覺」。王志偉透露,大衛的每一個大型幻術都是一項嚴謹的科學工程。這個自由女神像消失魔術,僅準備工作就持續了三年。傅琰東的央視春晚魔術《年年有「魚」》,從2009年開始準備,花了兩年才在春晚正式表演。除了創意消耗腦力,魔術道具的製作也同樣需要不斷調整。傅琰東曾表演過一個穿越魚缸魔術,光魚缸就做了五六個,只要發現問題就廢掉,每個魚缸製作要數萬元。
4
挑戰
魔術最怕習以為常網際網路時代機遇和挑戰並存
在央視春晚魔術最熱鬧的那幾年,主持人董卿一度被戴上了「託兒」的帽子。魔術中是否真的存在「託兒」?
「聽到『託兒』這樣的詞,心裡會有點硌硬,但是不會真的介意。」王志偉說,關鍵在託兒的定義,如果是幫助魔術師完成表演的助演,完全可以接受,從某種層面上說,這樣的託兒和道具沒什麼區別,「都知道魔術是假的,但是我的表演徵服了你」。不過,從魔術專業角度來講,比如一個魔術師參加比賽,用撲克牌表演讀心術,如果真的是用心理魔術的技巧,猜出觀眾所抽的撲克牌,是可以的。但如果請的觀眾是事先交代好的,弄虛作假,這樣的「託兒」是不允許的。
伴隨春晚魔術熱,還出現了一陣熱鬧的「揭秘風」,王志偉曾發聲希望網友尊重魔術的創作。不過,現在的他已經不擔心揭秘了,「其實時代發展到今天,單就『門子』而言,已經沒有多少秘密,科學原理就這麼多,也就無所謂揭秘不揭秘。魔術本身講究的就是視覺衝擊力,不管猜得對還是不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魔術師在那一刻所呈現給觀眾的視覺衝擊和震撼是不是到位。魔術師的功力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不揭秘是魔術界的行規。不過王志偉也表示,只要不影響魔術師的生計,通過告訴人們一些小魔術的變法來引起觀眾的興趣、體會魔術的奧秘是被允許的。如今,網絡反饋已經成為評判魔術節目是否足夠震撼的一個方面,如果在電視上表演的魔術沒有吸引人們揭秘,客觀上也說明勾起觀眾好奇心的程度不足。
網際網路時代,對魔術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有一些魔術師充分利用新媒體擴大影響,獲取更大的機會,網絡直播平臺上就有不少魔術師直播魔術。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是魔術神秘的屬性受到衝擊,一些常見的魔術已經吸引不了人們的興趣。
魔術這門古老的藝術,與生俱來的基因裡就帶有「生變」與「神秘」的因子,因而在今天更需要面向未來,在創新中「鮮活」地向前發展。
「魔術最怕習以為常。」來自寧夏銀川的魔術師盧文建最近幾年放棄了變紙牌、變鴿子這些常見的魔術形式,開始嘗試心理魔術,並參加過央視的《出彩中國人》。他堅信「有術無道止於術」,將催眠術和近景魔術結合,達到更震撼的視覺效果,人體懸浮、玻璃行走是他的拿手好戲。開過魔術店的連鑫,則要求自己的魔術道具不能在魔術用品店裡買到。受到仙俠劇的啟發,他還將燕尾服換成了中國風的古裝,將常用的撲克牌換成了葉子。
5
培養
讓傳統魔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近些年,儘管中國魔術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但高級魔術人才缺乏,引起了業內人的思考。作為雜技魔術大省的河南,素有魔術之鄉的美譽,更是主動擔負起推動新時期魔術發展的使命,向國家藝術基金申請了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河南省魔術高級表演人才研修班」。
河南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錦利在項目陳述中,梳理了我國魔術藝術發展的現狀:魔術從業人員大都處於行走江湖、父子相傳的初級階段,缺少系統的藝術修養和表演方面的專業培訓;沒有專門的魔術院校,國內的藝術院校課程及各類藝術培訓,缺失魔術表演課題;魔術從業人員眾多,但缺少領軍人物,缺少在國際上有強大號召力的魔術「明星」;魔術道具的革命與創新,魔術手法的繼承與創新,大型舞臺魔術劇的打造都有待探索和推動,比如中國的魔術道具,許多還停留在紙牌、鴿鳥、鮮花、彩帶等階段,缺乏創新。
在河南,被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魔術之鄉」的河南寶豐縣,擁有魔術、歌舞、雜技等民間魔術演出團體1400多家,從業人員近6萬人,團體數和從業人員均佔全國「半壁江山」,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但也同樣缺少魔術領軍人物和拳頭魔術節目。
現代魔術的表現是由多種藝術元素組合而成的,其視聽效果也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呈現不同形態的技術融合趨
勢。為適應現代魔術藝術的發展特徵,研修班邀請了魔術、藝術理論、音樂、舞美、燈光、編導等方面的專家作為主講和授課老師,以提高學員綜合藝術素養。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觀眾能看到更多富有時代感和創造力的魔術節目。
「希望藉助研修班在河南的舉辦,通過和一流魔術行業人才的交流,促進本土魔術事業發展,培育魔術中堅人才,讓傳統魔術煥發新的生命力。」河南省文聯副主席張劍鋒說,研修班把魔術的種子播撒到各省,然後再輻射擴散,學員們將所學分享給更多人,這樣形成一張網,促進全國魔術的整體發展。
自2014年9月起,上海戲劇學院開設了魔術藝術課,由王志偉擔任主講老師,這在中國高等學府開了先河。王志偉認為中國魔術的發展,一定要藉助於現代的科技手段,並探索跨界的文化藝術合作。譬如,魔術可以和戲劇、音樂劇、話劇、歌舞劇融合,將戲劇結構、現代多媒體技術與中國美學完美融合。
眼下,王志偉正在構思結業演出的形式,他希望打破常見的一個個單獨的魔術形式,而是從情節上串聯起來,形成一臺有戲劇觀賞性的魔術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