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側揮桿丨這樣設置好球位,你就只需要專心揮桿就好!

2020-12-11 高爾夫教學

說起球位,相信大家最熟悉說法就是每一支球桿都放在不同的位置,從挖起杆到長鐵、木桿,球位從中間不斷往身體左邊移動。

但是這樣的球位設置很容易導致一個問題:一到下場的時候就總找不到合理的球位了。每一次換杆都要找到不同的球位,每次都要調整很長時間,實在太不科學了。今天的教學,高提士高爾夫技術導師、右側揮桿職業教練劉朋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相對單一的球位對我們的揮擊有哪些好處。

課堂總結:

合理球位:兩腳中心偏前(除了一號木)

合理轉動方向和球位是相互匹配的,在良好的兩側轉動是紮實擊球的基礎。

大家的揮桿能畫好一個圓嗎?

中間偏前球位的好處:

在身體合理上杆後,下杆自然會伴有一定程度的重心轉移,這時候揮桿的最低點應該就從兩腳間往前方移動。

一號木的球位:

同樣的,一號木球位在左腳內側同樣是利用了合理轉動的原理,讓桿頭在上揚過程擊球。

很簡單但是乾貨滿滿的小貼士,大家覺得劉朋教練說得不錯的話記得在文末留下在看哦!

【關注【高爾夫教學】百家號,觀看完整視頻

相關焦點

  • 「右側揮桿」擊球新風格:讓桿頭撞擊小球!
    如果想要打遠,你會怎麼做?是更多往下擊球,還是往上擊球?但其實,現代高爾夫技術中,合理的撞擊小球應該是更好的打遠選擇!撞擊小球,合理利用杆面角度很關鍵!第一步,我們跟著高提士高爾夫技術導師、右側揮桿職業教練劉朋了解高爾夫擊球的合理擊球應該怎麼做?練習方法①選杆:7、8號鐵②設定:關閉杆面③揮桿:正常揮桿打出偏直球練習注意事項:進行少量揮桿練習,感受擊球感覺即可。
  • 學習職業球員的揮桿,不如先學習他們揮桿之前
    因為這個階段幾乎決定了你接下來會做出怎樣的揮桿動作,也是一個好揮桿的前提條件,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確的站姿和握杆,那麼你就不可能擁有一個好的揮桿。 假如身體姿勢設定不合理,或者握杆不當時,只會讓你在後續的揮桿過程中出現更多的補償動作,從而使揮桿變得複雜,導致無法保證其穩定性。
  • 連續動作馮珊珊用這套「新式揮桿」重回世界第三
    現代高爾夫在不斷發展,不管是球具還是揮桿體系都已經與過去很不相同,如果想在比賽中保持競爭力,你則需要適應比賽的改變。但是這樣的啟動方式會讓下半身跟著手臂向右側移動,頭部的位置也會向右側平移,這樣很容易造成觸球不紮實的情況。道理很簡單,如果在揮桿過程中身體有橫向平移,觸球時必須讓身體移回至相同位置才能保證紮實觸球。而左右的移動不僅會消耗下杆時的力量,也增大了揮桿的難度。
  • 把練習場的好揮桿帶到發球檯,你只需要注意三點
    但第一次開球你就打了一個右曲球,球飛進樹林,然後,混亂中你只打出高出標準桿兩桿。片刻前在練習場體驗的那种放松、毫不費力的揮桿不見了。到底怎麼回事?嘿,別煩,這樣的情況在最頂級的球員身上也會發生。下面有三個方法幫你把在練習場的好揮桿帶到第1洞發球檯。
  • 高爾夫揮桿8要素,掌握它們,打出好球很簡單
    如果你是資深球友,我建議你要經常復盤揮桿的每一個分解動作,這樣可以幫助你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使揮桿得到改善。如果你是初學者,那更要掌握每一個分解動作的技術要點,以便於你儘快地建立一個合理的揮桿框架,提高練習效率。
  • 揮桿最低點你找準了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前者,那麼恭喜你,答對了,鐵桿擊球時,我們是需要先觸球之後,才來到揮桿最低點,所以你的打痕應該是在小球後方的位置。如果你在觸球前已經將草皮鏟起,則說明你的揮桿最低點沒有找準,身體力量在擊球之間已經減弱,自然無法將球打得紮實,更別提提升擊球距離了。
  • 紮實揮桿丨解決揮桿起身?你還需要注意轉身與發力!
    上期我們說到了,如果在揮桿中經常出現的擊球失誤,很可能是沒有保持好身體角度而造成的。(「激活」不想擊球失誤?這個角度你hold住了嗎!)如果想要讓擊球更穩定、更紮實有力,你需要在身體角度穩定的前提下,加強上下杆的旋轉和釋放。
  • 全揮桿動作的分段解析全部揮桿過程的動作梳理
    通過之前的九節課程,我們學習了全揮桿的各環節動作,今天,我們就來跟韓國多屆總統的高爾夫教練,直接指導韓國最佳選手、國家預備軍的高爾夫教練,同時也是世界頂級高爾夫教練之一的全昱休先生做一下全揮桿動作的最後梳理。下面一起來看動作要領吧!
  • 紮實揮桿丨解決揮桿起身?你還需要注意轉身與發力
    【關注【高爾夫教學】頭條號,觀看完整視頻上期我們說到了,如果在揮桿中經常出現的擊球失誤,很可能是沒有保持好身體角度而造成的。(「激活」不想擊球失誤?這個角度你hold住了嗎!)如果想要讓擊球更穩定、更紮實有力,你需要在身體角度穩定的前提下,加強上下杆的旋轉和釋放。今天,全國十佳教練、高提士高爾夫技術導師欒循就來分享兩個小練習。上杆旋轉抗阻力練習跪姿在一個瑜伽墊上,運用一個彈力帶,一段固定在左腳腳底,另一端固定在右側的肩膀上。
  • 「巨星揮桿秀」 亞當斯科特--傾倒眾生的揮桿!
    姿勢非常好。下巴要比大多數球手收得更高。身體重心向右側轉移。很好的重心轉移。你也能如此柔韌嗎?!年輕真好!右側身體已經完成擊球。你可以感覺到驚人的速度。典型的斯科特式的揮桿。亞當•斯科特 Adam Scott有兩位LPGA選手把斯科特的名字改成了Adam Hot。這是真的。
  • 全揮桿教學邏輯認證,讓你成為真正專業的高爾夫教練
    2020年下半年的認證時間和地點已經安排好,你敢來挑戰嗎?線上課:《高爾夫運動解剖》、《全揮桿動作分析與調整》、《全揮桿力學》從理論到實踐,讓你知行合一,真正學會從球—杆—人的教學邏輯來分析調整問題,練就高效清晰的全揮桿教學邏輯思維,輕鬆應對各種不同的教學難題。
  • 3號木桿立即上手:關鍵在於揮桿節奏
    卡麥隆.史密斯執筆當你站上開球檯手握1號木桿之時,我確信你壓根不會想要節制擊球距離,能打多遠是多遠。然而3號木桿卻是另一回事,無論開球或球道擊球,都應規劃打出特定距離。所以我的教練葛蘭特.費爾德(Grant Field)認為3號木桿擊球首重揮桿節奏。下面這個要領有助於改善3號木桿揮桿節奏:假裝揮動挖起杆。這個要領可以放慢揮桿速度,整合身體轉動以及手臂和球桿揮動。如果每一次都以此速度揮桿,即可固定3號木桿擊球碼數。如果需要調整球路,向下握杆一英寸即可縮短距離,略微延後釋放球桿即可打出小右曲球。
  • 【小高評球】史黛西-路易斯史詩級揮桿技巧
    一起來跟LPGA名將史黛西-路易斯學習揮桿,看如何擊出自然體姿:  你的收杆姿勢在各方面都應感覺和上杆頂點相似——球桿、雙手、雙臂、雙肩和雙髖——應該同時到達收杆。學習史黛西-路易斯收杆  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迴轉時刻  當雙臂拉動身體的同時,我扭轉上腹部通過觸球。
  • 【揮桿分享】高爾夫十大超強必殺技!果斷收藏~
    要使你的力量最大化,你必須在引杆時固定好左手腕,擴大揮桿半徑。要點是引杆時用肩膀,而不是用手,手的作用只是握住球桿而已,多加體會吧!找一面牆,網也行,讓牆或網處在你的右側,然後練習揮桿,讓上杆時桿頭離牆最近處可能只有3-4釐米,讓後下杆時你會發現,做到了緊湊的下杆時桿頭會離牆遠很多,這樣就創造了釋放的延遲力量,可以增加桿頭的速度。
  • 不懼困難球位!老虎教你脫困!四大難點一一破解
    這些機遇有好也有壞。」老虎如是說道,且看「虎王」如何牢牢把握這些場上機遇。無論是直攻果嶺,還是過渡一桿,以下技巧只要勤加練習都能派上用場。這樣做可以保證揮桿軌跡與坡面角度匹配,確保揮桿過程中的身體穩定,實現紮實的擊球。杆面略微開放,避免小球拉左。想像擊球時右手帶動球桿,揮過球下方的長草,充分利用球桿反彈角。
  • 「秘訣」把練習場的好揮桿帶到發球檯,你只需要注意三點
    但第一次開球你就打了一個右曲球,球飛進樹林,然後,混亂中你只打出高出標準桿兩桿。片刻前在練習場體驗的那种放松、毫不費力的揮桿不見了。到底怎麼回事?嘿,別煩,這樣的情況在最頂級的球員身上也會發生。下面有三個方法幫你把在練習場的好揮桿帶到第1洞發球檯。
  • 【球技】高爾夫揮桿的六大關鍵步驟
    前言:在每次擊球前,都必需注意到自已的握杆、站姿、球位、杆面方向、身體的放鬆、握杆的力量等基本要求。
  • 閒話高爾夫 大臂揮桿與小臂揮桿
    (圖片來源:網絡)在網上瀏覽職業球員的揮桿視頻,可以觀察到在需要控制擊球距離在全揮桿時,就很少有職業球員出現手臂控制的動作,但也有極個別的球員在一號木開球時也偶爾會採用這樣的揮桿,比如美國職業球員託尼·弗諾(Tony Finau),但是弗諾身高臂長,完成一號木揮桿動作時,上杆幅度小,下杆時手臂主導的控制動作也可以很輕鬆做到。而業餘球手大多沒有這樣的身體條件,在完成全揮桿動作時強調手臂控制出現失誤就在所難免。
  • 什麼是全揮桿教學中的邏輯?
    那麼,什麼是全揮桿的教學邏輯?它是如何幫助學員達成全揮桿擊球目標的思考邏輯和教學思路。目標,是球的飛行和落地。這個案例在現場考核的是席冠魯教練,當時他的思路和整個過程是這樣的在這個改變的同時,由於軌跡的外向內轉為內向外,會導致擊球角度變得更淺平,有可能打薄或打深,需要通過另外的方式保持擊球角度,這樣才能保持調整之後仍然能做到紮實的擊球,所以,讓球員將準備姿勢時的球位向右移動了一個球。
  • 重溫經典——霍根的完美揮桿動作
    通過揮桿人工智慧,任何動作——你自己的、朋友的、「老鷹」的——都是比較的對象本·霍根的擊球堪稱傳奇,可能是史上最棒的。即便如此,他的動作也時好時壞,就像他開玩笑時說的那樣,他在練習場花費大量時間,試圖「將答案從土裡挖出來」。事實上,霍根用了10年才迎來了個人第一個職業冠軍——他早期的擊球被左曲球困擾,這是左手過於強勢地握杆,以及身體未能充分轉動而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