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羽毛球愛好者來講,雙打項目往往更受歡迎。道理很簡單,場地區域變化不大,人數增加了一倍,防守的範圍縮小,意味著更容易打到球。這樣相互對抗的回合就越多,持續時間也越長,不僅增加趣味性,而且也容易達到出汗的目的。然而,隨著雙打水平的不斷提高,「打球」的欲望不斷增強,每一個人總想更多地體現自身在場上的價值,這樣就會出現配合中的常見現象「爭搶」,然後讓對手漁翁得利。此外,另一個極端現象就是「爭搶」的反面「爭吵」,丟了球相互指責,都覺得應該是對方負責,結果誰也不管,就是所謂的「三個和尚」效應。這些是羽毛球雙打入門必然遇到的矛盾,其根源是不清楚雙打跑位的基本原理和規則,隨著打球經歷的不斷豐富,慢慢就會悟到其中的奧秘,這些矛盾也會自然而然地減少。但是,如果有較好的學習素材,並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學習,就會大大縮短「領悟」的時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提高雙打競技水平。
藍姐想用實際例子來說明業餘選手的常見錯誤,並借鑑世界頂尖男雙選手丹麥的鮑伊/摩根森的比賽範例,來演示正確的跑位方法。
業餘選手常見的跑位錯誤
雙打站位
上圖是業餘選手的一組雙打比賽畫面。首先將畫面中的4個人定義為左圖所示的ABCD四人。B發球,C接發球。簡單的一個回合就包含了若干個「錯誤」。
錯誤一:如圖1-1所示,B發後場球,接發球一方C很有可能殺球,所以,B發完後場球應即刻後撤與同伴呈平行站位,以便於防殺球。如圖1-3所示,B發球後紋絲不動,明顯與同伴呈斜線站位,這樣其左側網前和右側後場就形成了明顯的空當,極易遭受對手正手吊直線或對角平高球的攻擊,並形成被動。
錯誤二:一旦發現對手發後場球,接發一方的D應在對手發出球後儘快向網前中央區域移動,最好在同伴擊球前已經佔據網前中央位置,這樣更有利於封網或者處理對手的擋網球,而後場兩側完全由同伴負責。實際上,從圖1-1、圖1-2、圖1-3的過程可見,D始終站在原位,「堅定不移」地看著同伴處理,無任何反應。如果同伴吊球被對手搶放,則馬上形成巨大的被動。實際情況是C吊直線,A並未擋網,而是反手挑回直線(圖1-6),沒有利用對手留下的空當。
錯誤三:圖1-7所示,C再次擊打對角高球,B回擊直線高球,D準備下壓(圖1-10)。此時C應即刻起動向網前壓進,以封住網前球。而圖示清晰可見C並沒有上前的意思,直到圖1-15,同伴殺球出手,對手開始防守之時才表現出向網前壓進的跡象。在對手出手瞬間起動是雙打跑位的大忌,一旦對手的出球方向與跑位方向相反,則必死無疑。因為同伴根本沒有時間補位,即便對手出球方向與跑位一致,也未必能佔到先機,最多是在跑動當中回擊到球而已。
可見,雙打的跑位,其中一方要有較早的提前量。基本原則是:在同伴出手前移動,出手時已經佔據恰當的位置。這樣更有利於同伴根據對手的回擊情況而選擇適宜的跑位路徑。
錯誤四:高水平雙打運動員除了擊球的力量大、速度快以外,其更高明之處在於判斷早、準備早、起動快,他們會依據對手擊球的狀態(主被動),在對手擊球前便選擇跑位的路徑和擊球準備。而業餘選手則總是依據球跑,有球就跑,沒球就不跑,任何一方的起動都沒有提前量,這樣的被動配合,自然在速度上就大大落後了。
圖1-13顯示,D明顯表現出殺球的傾向,此時A、B兩人應適當降低重心,做好防殺球的準備。然而,兩人都直挺挺地站著沒有任何準備,只有等到D殺出直線,球已經飛過球網(圖1-13),B才做出防守的反應。因為匆忙應付,結果當然不會有好的處理質量。
雙打跑位的合理路徑
我們通過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丹麥選手鮑伊/摩根森的比賽實例來剖析羽毛球雙打跑位的合理路徑。
圖2是發後場球的跑位路徑(白色球衣為鮑伊/摩根森)。鮑伊在左區發球,發4號區。球發出後,從圖2-3開始,他的身體重心逐漸向左後方撤,同時注意接發球一方(橘紅球衣),左場區一方隊員後撤接發時(只是移動尚未擊球),右場區一方的隊員迅速向中線位置移動,並在同伴擊球瞬間,已經到達了網前中央區即封網位置(圖2-6)。再從圖2-9的情況看,鮑伊也已經退守到了左場區的中央,基本與同伴呈平行位置,這樣更有利於防守對手的殺球。
圖2 鮑伊/摩根森發後場球防守的跑位路徑
圖3是攔網跟進形成進攻狀態的跑位路徑。擋—攔—跟進是防守反擊、創造進攻的一個基本套路,在業餘比賽中,往往有擋、有攔卻沒有跟進,所以一旦處於防守,很難防守反擊,只能一防到底,直到被攻死。這就是所謂的缺乏「連貫意識」,前一拍不為後一拍考慮,出手完全沒有選擇性,打完一拍是一拍,拍拍分離,人與人分離,所以很難打出漂亮的配合。而高手之間的配合,默契則完全融化於無形。
圖3-1所示,摩根森在左場區正手攔吊,幾乎在出手的同時,根本不考慮對手的處理,徑直向網前壓進(圖3-3),在對手回擊前已經佔據了網前封網位置(圖3-5)。在摩根森向前壓進的同時,鮑伊也迅速向左後側移動,並佔據中線位置,從而使後場搶點位置更加均衡。從圖3-6的情形可見,在對手出手前,鮑伊/摩根森已經完成了位置交換,從平行站位轉變到了前封后攻的前後隊形,在這一隊形下,無論對手放網還是挑底線球,均處在鮑伊/摩根森的主動控制範圍,從而實施新一輪進攻。圖3-7、圖3-8、圖3-9表明,鮑伊/摩根森已經順利取得了進攻的主動狀態。
圖3 攔網跟進形成進攻的跑位路徑
圖4是接發後撤形成進攻的跑位路徑。常規接發隊形一般是接發者在前、同伴在後的前後隊形。一旦形成這樣的隊形,那麼場區的兩個邊線就比較薄弱,往往容易被對手打反擊。而鮑伊和摩根森的接發隊形常採用接發後的分邊平行站位,這樣左右兩個場區比較均衡,無論對手出直線還是對角球路,均有可能取得進攻的主動。
圖4-1是鮑伊在左場區接發,對手發1號區,鮑伊接發推對角。如圖4-4所示,在推球出手的同時,鮑伊的身體重心即向後撤,準備拿後場區的進攻點,這就是連貫意識決定的下一拍準備動作。因為接發推壓力度大、球速快,對手很有可能借力反彈後場,如果沒有及時的準備,後場的攻擊點是萬萬拿不到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被動過渡,這樣在場面上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了。而有了後撤的意識準備和位移的提前量,身體重心就可能隨著反彈球的飛行弧度同步後撤,並及時捕捉到後場攻擊點。圖4-7、圖4-8、圖4-9就是鮑伊隨球的飛行弧度同步後撤的過程,並在圖4-9的時刻搶到了攻擊點。
同時再看摩根森的跑位,在鮑伊接發推壓後撤的過程中,摩根森的站位則從開始的右場區向網前中央區移動(圖4-7),以便在同伴進攻時,自己處在主動的封網位置。而從圖4-10可見,鮑伊進攻時,摩根森已經到達封網位置,圖4-13、圖4-14、圖4-15是摩根森提前進行的封網準備,包括取位、降重心、舉拍等等一系列的連貫準備,而圖4-16、圖4-17、圖4-18則是摩根森封殺成功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雙打是兩個人合作的比賽,它的跑位與單打有著顯著區別。因為有兩個人的配合,所以就允許一方可以早早起動選位(早到對手回擊以前就起動),另一方則根據同伴的佔位而取位或補位。而單打儘管也可以有提前準備,但一般不建議在對手出手前提前起動。所以,雙打跑位,起動一定要有提前量,可以這樣講:沒有提前,就沒有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