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經典。這本書讓我們用正確的態度看待命運,怎麼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把握命運。#了凡四訓#
作者以自身的經歷以及歷史的鐵證,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否定了宿命論,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就能求福得福,善報無盡。
袁了凡,童年喪父,母親讓他學醫,既可以養活家庭,也可以用醫術來救濟別人。後來,他在慈雲寺偶遇高人孔先生。孔先生告訴袁了凡,其仕途發達,命裡官運亨通,並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對袁了凡擁有做官的命卻不讀書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於是,袁了凡重燃讀書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後他的人生境遇與孔先生所測算的命運毫釐不差,由此他更堅信命由天定,終日消極懈怠。
後來,袁了凡去參訪雲谷禪師,由於心如死灰,了無生趣,所以他與雲谷禪師一間房裡相對而坐,接連坐三天三夜都沒有合眼,也未曾說過一句話。雲谷禪師對此頗為驚異,認為他悟性極高,定力非凡,就問其緣由。於是,袁了凡說,自己的命運已經被孔先生所推算論定,一生的得意和失落乃至生死大事,都有了定數,且二十年來沒有絲毫差錯。即使想要妄想,也沒有什麼可以妄想的。
雲谷禪師說「我把你當作豪傑來對待,你原來卻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對於雲谷禪師的譏笑,袁了凡忙問其故,雲谷禪師講授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的立命之學。
雲谷禪師又說: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說過,所有的福澤,都離不開內心;只要能夠從心出發,沒有是無法通達的!從自己內心出發去求,不單單能求得道德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利祿,內外都可以兼得。
雲谷禪師還說:《易經》也是幫助那些德高的人謀算的,教我們求得吉祥,避開災難。如果天命是不可違的,那麼怎麼去追求吉祥以及避免災難呢?
由於袁了凡先生,對雲谷大師的話深信不疑,並按照雲谷大師的教導行善積德,最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才有了這本《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顧名思義,由四個部分組成,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關於「改過之法」,主要論述了在行善積德之前,須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將自身缺點改正。袁了凡先生說,人要有羞恥心、要有敬畏心,鬚髮勇心。所謂改過,要真真正正地從事上改過、從理上改過、從心上改過,並強調一個人在改過上下的功夫不一樣,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關於「積善之方」,袁了凡先生列舉了大量事例,充分說明了《易經》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
關於「謙德之效」,袁了凡先生舉「天道」、「地道」、「鬼道」、「人道」為例,以說明宇宙間的事理無不抑滿扶謙。
本書作者袁了凡,生卒年不詳,名表,後改名黃,字坤儀,又字儀甫,號原為學海,因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從此,袁了凡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為「了凡」。
這本書雖為家訓,但書中深含修身治世、重德載道之言,深受世人喜愛,故後被改名為《了凡四訓》。全文理論淺顯,但卻字字良言。
我覺得《了凡四訓》這本書,讓我們徹徹底底地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然後教會我們改過之法、積善之法,最後告誡世人要謙虛謹慎、恭敬卑下,就會有福報,就會有無量的功德。今天的人們,多內心浮躁,需要學習,需要自修。
我是@堂堂說,資深HR,在這裡與您分享職場經驗與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