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自己也逐漸變成了「相機懶惰症」,懶得帶上笨重的單眼相機拍照了,如果不是為了工作,反倒是喜歡輕便一點,拿起智慧型手機隨手拍一拍,記錄一下生活。
就在7月23日,餘承東發文表示:「一億像素實際拍照效果不如大底大像素的Sensor,即便一億像素通過多個小像素合成大像素,效果也還是有折扣與差距。拍照的效果並不是與像素數簡單相關的,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像素數、像素大小、處理器原件、軟體算法以及晶片能力共同協同的結果,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持續的技術積累。」
濃縮起來,可以理解為,餘承東的觀點是:一億像素的效果不如大底大像素傳感器。
針對餘承東發表的觀點,小米王騰做出了回應:「一億像素最大的優勢是高解析力,用戶使用更多戶外場景,一億像素可以記錄更多的細節。」
事實上,在小米10發布之後,小米為了證明這顆一億像素實力,先是去太空拍地球,又是高空跳傘拍照,就是為了證明這顆一億像素高解析力,超多細節保留。
接下來,筆者就從專業且客觀的角度,並且用比較輕鬆易懂的說法,給大家客觀論證一下兩個方案的優劣。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明白一點事實,日常拍照中用不上超高像素,拍攝的畫面好不好看,與像素的關聯性並不是很大。就拿現在的微單相機來說,富士XT4為2610萬像素APS-C畫幅傳感器;索尼A73為2430萬像素全畫幅Exmor CMOS影像傳感器。
相機的像素都僅僅停留在2000萬像素出頭,現在的任何一部智慧型手機都能達到4800萬像素,更不用說一億像素了,已經是2000萬像素的好幾倍了。
但是,我們能說:手機高像素,就拍得比微單相機還要清晰嗎?那富士和索尼相機廠,豈不是早就關門大吉了。
像素,就好比我們手機上面的屏幕尺寸,夠用就是最好的選擇。太大了沒有實際意義,太小了觀感很差,日常像素達到了夠用的水準,就能滿足日常拍攝的需求了。至於拍攝的好看不好看,與你的相機優化效果、攝影師拍攝水準、構圖角度與場景光線都有著巨大關聯。
那麼,大像素真的是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呀,高像素的意義就是便於後期優化修圖,可以讓攝影師在PS的時候,實現更多範圍、更多次數的反覆調整。
大像素就好比一張布,如果給你很大一張布,你可以剪很多次,剪到你滿意為止。而小像素就好比一張小布,剪完了就沒了。
大底傳感器,其實與微單相機裡面的「富士和索尼之爭」也有一定關聯,所以筆者才會拿微單作為舉例。現在富士推出的多款APS-C畫幅相機,就經常被一些攝影愛好者吐槽,「殘幅」拿什麼跟「全畫幅」的索尼相媲美?
確實,大底傳感器可以獲得更好地進光量,可以更利於弱光環境時獲取更多細節畫面。但是,大底就意味著需要增加鏡頭模組,如果鏡頭模組沒有得到增加,邊緣畫質會非常「感人」。對於寸土寸金的手機體積來說,這確實是一把雙刃劍。
總而言之,筆者的結論則是:高像素更適合專業攝影師,用在一些創作之後的後期優化;而大底傳感器更適合日常拍攝,但是也十分考驗廠商的優化水準,鏡頭模組的實際體驗。
就筆者的個人想法,無論是大底還是超高像素,各自有各自的優勢與缺點。拍照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算法、以及攝影師本身的構圖與拍攝手法、或是一套更好的防抖性能系統,這些才是我們普通人對於手機拍攝最恰當的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