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前因後果,施政錯誤導致災難後果,明朝由盛轉衰

2020-12-16 香茗史館

「土木堡之變」,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出現嚴重斷層,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正在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此戰之後開始逐步走向衰弱,因而「土木堡之變」也被認為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性事件。那麼,「土木堡之變」為何會發生,它到底對明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原因:明成祖五徵漠北打破草原均衡,明宣宗策略失誤埋下巨患

「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可以說與明成祖朱棣至明宣宗朱瞻基期間的施政策略密不可分,正是由於明成祖五徵漠北打破了草原的勢力均衡,而仁宣年間的戰略收縮直接給了瓦剌一統草原機會,明宣宗對內廷的調整則給了王振幹政的可能。

1、明成祖五徵漠北打破草原均衡。明朝洪武年間,為了徹底消滅退往草原的北元勢力,朱元璋曾多次發動北伐,並最終於捕魚兒海之戰徹底擊潰北元主力,此後黃金家族開始逐步喪失對草原的統治,而北方草原逐漸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大勢力,為了爭奪草原,他們之間彼此爭鬥不斷,雖然奉黃金家族後裔的韃靼佔據一定優勢,但也無力徹底消滅瓦剌。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由於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殺死明朝使臣郭驥,明成祖一怒之下令丘福率軍十萬討伐韃靼,結果全軍覆沒。為了徹底解決北部邊患,明成祖朱棣分別於永樂八年(1410年)、永樂十二年(1414年)、永樂二十年(1422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先後五次親徵蒙古,而除了第二次對瓦剌實施打擊之外,其餘四次均已韃靼為主,歷經明成祖的多次打擊,韃靼實力大損,原本勢力均衡的草原局勢就此被打破。

2、仁宣年間戰略收縮導致瓦剌崛起。明成祖朱棣最終倒在了第五次北伐回師途中,而他的繼任者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鑑於明成祖時期連年對外用兵,國力損耗極大,再加上韃靼屢遭打擊之後北方邊患已經得到一定緩解,因而對於北方草原開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明朝的戰略收縮,再加上韃靼的衰弱,於是瓦剌部順寧王馬哈木之子脫歡先是攻殺了韃靼太師阿魯臺,又殺死瓦剌部賢義、安樂兩王,一統瓦剌各部,並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為汗,瓦剌開始崛起。不過,瓦剌雖然崛起,但它此前不過是黃金家族的姻親,並沒有足以號令整個蒙古草原的威望,於是瓦剌又通過攻打察合臺汗國,擊敗並強娶了衛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從而使得瓦剌也擁有了可以號令草原的黃金家族血統,最終一統蒙古草原。

宣德九年(1434年)時瓦剌已經統一草原

3、明宣宗對內廷調整導致宦官幹政。明朝建立之後,太祖朱元璋汲取前朝教訓後,對宦官限制極為嚴格,包括不許宦官識字。然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他為了讓宦官幫助自己處理文件,成為連接皇帝和內閣之間的橋梁,於宣德元年(1426年)設立「內書堂」教授宦官讀書,之後又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協助自己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之權,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最終的審核蓋印。雖然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宦官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他的這種做法無疑給了宦官幹政的可能性,而且宦官一旦大肆幹政,完全可以利用皇權對外廷形成壓制,明英宗時期的王振專權便是典型惡果。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之後,早期內廷有太皇太后張氏坐鎮,外有「三楊」輔政,倒也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但隨著張太后和三楊的先後去世,深受朱祁鎮寵信的王振開始擅權專政,而已經崛起的瓦剌也在積極謀求南下,土木堡之變的大幕就此拉開。

過程:瓦剌南下明英宗率軍親徵,王振連犯五個錯誤明軍慘敗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脫歡之子)率軍南下,兵分四路大舉犯邊,明朝邊軍初戰不利,尤其是大同一路損失慘重,「塞外城堡,所至陷沒」。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之下,不顧大臣勸阻,任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然後抽調包括京營在內的50萬大軍(實際20萬左右)開始御駕親徵。

按理來說,明朝此時立國不過八十餘年,距離朱棣五徵蒙古更是僅僅過去了25年,明軍的戰鬥力雖有下降,卻也不至於不堪一用。明軍之所以會慘遭戰敗,正應了那句「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王振連續犯下的五個錯誤,直接將明軍帶上了絕路。

錯誤之一:固執北上。同年八月一日,明軍抵達大同,也先見明軍勢大,遂收攏軍隊後撤,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從而發揮自己的騎兵優勢,伺機殲滅明軍。得知也先撤軍,文臣武將接連勸說明英宗返回京城,然而王振卻認為也先這是畏懼明朝王師,因此堅持命令大軍北上。

錯誤之二:匆忙撤退。在王振的指揮下,明軍只得繼續北上,先頭部隊很快與也先大軍遭遇,以步兵為主的明軍與也先騎兵野戰,結果可想而知,旋即遭遇大敗。王振得知前線戰敗後,在軍隊足有也先數倍的情況下,竟然又產生了畏敵之心,慌忙下令軍隊撤退,並以三萬騎兵殿後。由於明軍兵力仍然龐大,且有三萬騎兵殿後,也先雖然不願放過明軍,卻也不敢輕舉妄動,只得遠遠綴在明軍之後以待良機。

錯誤之三:屢變路線。眼看大軍離開了邊關,而也先又未展開追擊,王振便又產生了輕敵思想,突發奇想的請求大軍回返時經過自己老家蔚州「駕幸其第」,也來個「衣錦還鄉」。於是,大軍便未按照「宣府-居庸關」原路返回,而是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然而,向南行進了一段之後,王振又擔心大軍路過會踩壞自家的田園莊家,便又率領大軍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結果由於這段繞行,導致士兵疲憊不堪。

錯誤之四:駐軍險地。大軍抵達宣府之後,瓦剌大軍便再度追了上來,並將殿後的三萬明軍起兵「殺掠殆盡」,突然的慘敗導致原本有序撤退的明軍開始極為狼狽的向居庸關逃竄。八月十三,大軍逃至土木堡,而瓦剌起兵則緊緊咬著明軍也來到了土木堡外圍。兵部尚書尚書鄺埜表示也先騎兵行軍速度極快,土木堡雖然地勢較高,但無泉缺水,不利於大軍駐紮,建議大軍加緊行軍,儘快返回居庸關,進入關內後再做修整。但王振見明軍一路疾行早已疲憊不堪,而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土木堡距離居庸關並不遠,於是予以拒絕,令大軍在土木堡修整。

錯誤之五:自亂陣腳。明軍雖然身處險地,但卻佔據了地利,也先也不敢貿然發動進攻,便趁機佔據了土木堡之南十五裡的河流,斷絕了明軍水源。饑渴難耐的明軍挖井兩丈仍無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卻被瓦剌軍所阻,大軍只好忍飢挨餓稍作休整。次日,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率軍撤離麻痺明軍。明英宗未做懷疑,遣曹鼐起草詔書,與瓦剌議和。而王振更是不待敵軍走遠,便下令大軍移營取水,大軍移動之時,饑渴難耐的士兵隨即一哄而起奔向河邊,大軍隨即亂作一團。眼看明軍自己亂了陣腳,也先立即命令大軍發動進攻,明軍倉促迎戰之下立即陷入潰敗。

經此一役,二十餘萬明軍大軍死傷過半,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用鐵錘砸死,包括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兵部尚書鄺埜等在內的勳親大臣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匹,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死於土木堡之變的文武大臣包括: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護衛將軍樊忠、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影響:對明朝未來走向影響深遠,大明王朝由此開始中衰

「土木堡之變」後,雖然在于謙等大臣的謀劃之下,明朝最終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得瓦剌趁虛而入的企圖徹底瓦解,再加上瓦剌此後迅速陷入內亂衰落,明朝北疆威脅暫時解除。但「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未來走向影響卻極為深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武將功勳斷層,文官強勢崛起。歷代王朝以來,隨著戰事的不斷減少,文官逐步崛起最終壓制武將的歷史走向均不可逆轉,但這個過程往往是循序漸進的,而明朝「土木堡之變」的爆發無疑加速了這個過程。明初的武將、功勳集團本就因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兩次洗牌而損失慘重,而「土木堡之變」卻直接導致靖難功勳武將集團出現了斷層,再加上于謙等大臣在北京保衛戰中表現優秀,明朝的文官集團自此開始迅速崛起,而武將、功勳集團則就此失去了對朝政的影響。這直接導致了明朝中期以後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進而對皇權形成極大壓制,導致皇帝只能通過宦官來制約外廷,這不僅導致明朝中期以後皇權與文官集團的對立,且直接導致了明朝中後期閹黨和文官集團黨爭現象的出現。

2、戰略重心北移,倭患逐步加劇。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明朝的戰略重心北移便已經成為了定局,但這個過程仍然是緩慢而長期的,然而隨著「土木堡之變」的爆發,作為精銳主力的京營損失殆盡,為了確保京城的安全,于謙不得不從河南、山東等地抽調軍隊充實京防。北京保衛戰之後,為了防止京城再度遭受威脅,明朝的戰略重心北移開始迅速加劇,例如于謙對京營編制進行改革,於三大營選出精銳十萬組建十團營,後增至十二團營。之後又於弘治年間在北部邊防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即九邊重鎮。戰略重心的北移,間接導致了南方內地和沿海衛所的崩潰開始加速,進而導致了明朝中期以來南方倭患的產生。

奪門之變

3、朝廷接連動蕩,朝政日漸荒廢。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之後,也先本想利用他皇帝的身份撬開明朝防線,但明廷方面于謙等人卻立即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是為明代宗。之後,明英宗雖然返回京城,但卻被囚於南宮長達七年,而明代宗在皇位穩固之後,為了改立太子,不惜屈尊收買官員。後明代宗朱祁鈺於景泰八年(1457年)身患重病,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位,而重登大寶的朱祁鎮則又殺了于謙等人。之後,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大權在握,曹吉祥、石亨專橫跋扈、培植黨羽,弄得朝政一片烏煙瘴氣,之後又發生了「曹石之變」。一連串的變故,導致朝政被荒廢十餘年,而民間的土地兼併等也開始泛濫,直接加劇了明中期的朝廷動蕩。

4、全面戰略收縮,經略遼東失敗。雖然明朝自「仁宣年間」便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當時明朝仍然具有對外打擊能力,而自從「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軍事思想開始變得更為保守,再加上戰馬等軍備的大量損失,明朝開始逐步由戰略防禦轉入被動防禦,進而失去了對外打擊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明朝的戰略收縮,直接導致朵顏三衛最終佔據了大寧地區,並活躍於整個漠南,而朵顏三衛的時叛時附,更是直接影響了明朝對遼東的經略,使得明朝對遼東的控制開始變得越來越弱。這種戰略收縮不僅使得明朝中後期屢遭蒙古南下侵擾,更是間接導致了明朝經略遼東的全面失敗,進而導致了明末時期後金於遼東的崛起。

5、皇帝再難出宮,不解民間疾苦。皇帝被俘本就是一個王朝極為恥辱的事件,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此後明朝皇帝便被牢牢的鎖在了紫禁城裡,只要皇帝有外出的想法,立即便會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指責反對。皇帝難出皇宮,直接導致皇帝難以得知民間疾苦,而只能通過外臣或廠衛來間接獲知,而皇帝與外廷關係本就緊張,廠衛又忙於和外廷對抗,因而皇帝與民間的聯繫幾乎等於完全斷絕。對於帝國的最高決策者來說,不解民間疾苦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民怨四起。皇帝難出皇宮,一來導致了明朝中後期多有奇葩皇帝出現,二來則導致了明朝中後期農民起義極為頻繁。

如上所述,「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的影響,不僅僅是導致明朝差點夭折,更是對明朝未來的走向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直接導致明王朝在歷經短暫崛起之後,便就此轉入了無法逆轉的衰弱之中。

相關焦點

  • 《明朝那些事兒》之土木堡之戰:明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
    2、土木堡之戰,由盛變衰的過程就在王振率軍從北京出發的那一天,城外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明軍幾乎全軍覆沒,伏屍如山,血流成河。打仗之前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朱棣遠徵之時,會徵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此外,你還要考慮這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住宿問題,糧食從哪裡來,還能堅持多少天。
  • 說說明朝發生過哪些大事兒,逐漸由盛轉衰……
    明朝一直是傳聞軼事較多的朝代。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崩逝,因其傳位於皇太孫,引發削藩,從而導致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國本之爭......關於明朝,還有許許多多值得讓人說道的地方,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講明朝都發生過哪些大事件,以及社會傳統與民族文化之爭。故事之前,附上明太祖朱元璋畫像,供大家瞻仰。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
  •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不是土木堡之變,而是這個事件
    明朝天下經過洪武,永樂兩朝的武功治國之後,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安定時期。當時的朝廷有點類似漢朝的文景之治,對外暫停開拓進取的政策,對內則是以輕徭薄賦而著名,可是退縮換不來安寧,只是讓敵人懦弱可欺。仁宣之治過後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卻把明朝帶入了深淵,一次叫做土木堡之變,一次叫做奪門之變。
  • 造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原因是什麼?
    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決定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在抵達大同之後,聽聞前線兵敗一事,便倉皇回師,行至土木堡時被蒙古騎兵包圍,最後明英宗被俘,五十萬明軍幾乎死傷殆盡。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便想以明英宗為人質來勒索明朝,但最後卻遭到了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的反對。
  • 土木堡之變的困局:兵多而慘敗
    明朝由盛轉衰的著名之戰: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率領50萬大軍徵討蒙古瓦剌部落2萬餘人,結果自己成為了階下囚,人數是敵人的數倍,反而差點斷送了明王朝的前程。既然提到了土木堡之變,不得不說明朝的大太監王振,現代人給他的定義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靠著能夠逗朱祁鎮開心,把明朝弄的烏煙瘴氣,如果不是他自尋死路,估計朝廷現狀也不會比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危害好到哪裡去。
  • 1449年,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精兵良將盡喪於此役,自此一蹶不振.
    在明代,榆林堡、土木堡和雞鳴堡是京北三大堡。其中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解析土木堡之變:一個太監,改變了明朝的歷史
    明正統十四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明英宗被俘。這一歷史事件,這一連串的事件直接導致明朝國內動蕩、新皇帝短時間內繼位、瓦剌大軍逼近北京城的結果,也是由於這一歷史事件,使得大明王朝產生了由初期到中期的轉折點。那麼,這一歷史事件究竟是怎麼樣發生的?
  • 元朝南坡之變,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一個封建王朝在運行到中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的由盛轉衰的政治事件,這實際就是統治階層為了挽救自身危機的進行的變革,如果成功了,就是王朝中興,如果失敗了,就是走向衰敗。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元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冷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儒家思想立國封建王朝。
  • 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徵瓦剌的慘敗事變。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今天我們就以關鍵人物太監王振為切入點,來為大家揭示土木堡之變背後的真相!一、複雜的王振,不簡單的太監對於王振這個人,大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善於迎合上意,而長於弄權的太監。這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王振絕不能單純的等同於普通太監:一是他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
  • 量變與質變:從財務報表看企業由盛轉衰的蛛絲馬跡
    這些企業從輝煌到衰敗,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企業由盛轉衰都有一個過程,而這個轉變的過程都會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有所體現的,所以,經理人應該對本企業的財務數據的變動明察秋毫,應能敏銳地察覺出企業經營出現的異常信號。
  • 大明王朝最慘痛的失敗——土木堡之變
    但是這個有骨氣的王朝在1449年,建國100餘年的時候出現了最大的帝國危機——土木堡之變。被俘的明英宗土木堡之變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斷層,朱棣留下的大明王朝精銳部隊全軍覆滅,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使得大明政治中再沒有可以制衡文官集團的政治力量,皇帝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依靠宦官擊集團
  • 明朝統治多少年 明朝一共統治多少年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一個王朝,而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我們知道明朝是經歷了十六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那你知道明朝統治了多少年嗎?明朝一共統治276年。從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
  • 《大宋之變》:在歷史的帷幕後,探尋北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是一個很巧妙的寫作方式,以歷史人物的眼光,探尋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馬光離世,這24年間所發生的的變化,尋找宋朝由盛轉衰的「大宋之變」。4、「史界兩司馬」:司馬光的另一重身份在《大宋之變》中,是以司馬光的政治經歷作為主線,展現大宋在英宗、神宗、哲宗年間的變革與變化,見證了宋朝由盛向衰之間轉變的一個過程。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憂心忡忡的政治家,一個為了朝廷,為了事件百姓不惜與強權對抗的司馬光。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前「藍委」: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
    陳學聖在3日再度提及,這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已經碰到了民眾切膚之痛。陳學聖在3日播出的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中表示,自己曾經提及要換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結果遭到大家攻擊,但這次他要大膽預測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捐1000萬片口罩出去時,就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
  •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犯了一致命失誤,否則明朝將遭大難
    在此後數十年時間裡,明朝皇帝多次派大軍深入蒙古高原腹地追擊蒙元餘部,同時又以外交手段爭取到了一些蒙古部族支持。在大明王朝恩威並施的手段下,昔日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徹底分崩離析,分散為一個個彼此敵對的部落。其中最主要的是勢力有兩股,分別是控制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和控制蒙古高原東部的韃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