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姓陳的看過來了!陳氏概況在這裡!

2021-02-14 龍山新鮮事

前 言

       中華陳氏,人口排列在全國姓氏第五位,是福建的首位,也是我縣的第一位。

       潁川陳氏源遠流長,上溯我們的先祖,虞舜血脈,得姓媯滿,封於陳國,遷於齊、相於漢,發自太丘,衍於潁川,帝於南朝。

       自晉唐以後,中原板蕩,紛紛南遷,陳氏之後裔入閩開發,明清兩朝入駐南靖。我縣陳氏來自中原,至今還保留古音古韻的河洛方言(閩南話)。

       我縣陳氏來自周邊的縣市:有龍海市五支、平和縣二支,薌城區二支,還有龍巖白土,漳平永福,永定湖坑,越南廣寧等地。

       陳氏一家親,各有分支,元光派系人數最多,其次是太傅派系和必興派系,還有江州義門陳派系,三九郎派系,最後入駐是越南陳氏歸僑。

       陳氏一族入駐南靖之後,與其他姓氏共同開發,和睦共處,和諧共榮,為南靖發展做貢獻。

       陳氏住地覆蓋十一個鄉鎮,從平原到山區,人數最少是梅林鎮,人數較多是龍山、靖城兩鎮。聚居的村有十三個,散居的村有六十一個。

       一般一個村只有一個開基祖,但靖城鎮廍前村,有太傅派系,也有元光派系。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遷入廍前。

       南靖地靈人傑,歷朝歷代都有陳氏鄉賢名仕湧現,特別是解放以來,人才輩出,各條戰線,許多地方都有南靖陳氏的蹤跡。

       縣外入駐南靖開基之後,陳氏後裔有的向本縣內遷移,有的向縣外、省外遷徙。尤其是明清兩朝移往臺灣,開發臺灣。還有部分向南洋諸島僑遷。最為突出是從草坂走出去到馬來西亞馬六甲定居的陳禎祿、陳修信父子,為僑居地作出巨大貢獻,逝世後,當地政府都以國葬相待,父子同為人傑,實屬罕見,是南靖陳氏的驕傲。

       應許多宗親的要求,參考漳州姓氏有關資料,《南靖陳氏》首次出版,願以此拋磚引玉與各位宗親共嘗。

南靖陳氏各派系開基始祖及源流

(一)元光派系

1.靖城布廈陳

2.豐田鳳安陳

3.草坂、圖美幽遁陳

4.永豐寶鬥陳

5.金山東建內陳

6.西坑霞寮陳

(二)太傅派系

1.南坑麻竹尾陳

2.靖城廍前陳

3.靖城草前陳

(三)必興派系

龍山竹園陳

(四)江州義門陳

書洋五更寮孟七郎陳

(五)三九郎派系

和溪月明、坂場陳

(六)其他派系

1.永溪嶺美陳

2.豐田越僑陳

縣外遷入開基始祖

       (一)元光派系

       1.靖城布廈開基始祖

       靖城布廈始基祖陳君用,字玉鍊,號鈴岡,生於元世祖十六年(公元1280),開漳聖王二十三世裔孫,景肅公七世孫。元至元中期,劇寇李志甫、黃二使作亂,君用公率二子海生、海壽作戰,殺志甫擒黃二使,功授漳州路總管府同知。後北洋海賊入侵,君用公又率眾英勇抗敵,因屢立戰功,進階萬戶候、南勝伯,其二子也同授於宣武將軍。至正後期,因漳州戰事失利(元朝將亡),君用公去官帶其長子海生公由平和國強三五村單內移居布廈,成為靖城布廈的陳氏始基祖。公的另三個兒子:海壽、安生、養生仍留居平和南勝、高坑。君用公卒於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諡忠潔愍侯,誥世祀鄉賢,勒葬於漳州南門外石獅巖山麓。其二位夫人曾氏協忠、李氏安涉也合葬於此。

       君用公的長子海生公傳有四子:明歌、明聳、明福、均壽。君用公過世後;為避戰亂,海生公帶明歌、明聳、明福隱居於華安縣桃源保鳳翔社(今華安日新村一帶),其中明聳公又回居南靖龍山北坑、南坑等居住,成為那裡的開基祖。海生公四子均壽公隨母羅氏仍留居布廈,成為布廈陳氏三世祖。

       均壽公在布廈傳八個子(具體名字不詳),其中第六兒子生有三子:廷試、廷建、廷啟。長子陳廷試於明宣德年間由靖城布廈遷居山城銅田(東田),成為銅田陳氏的開基祖。廷建、廷啟仍留居布廈。

廷試公在山城東田(銅田)開基至今五百多年,共傳衍二十五代,現人口1780人。

       2.豐田鎮鳳安陳氏開基始祖

       鳳安陳氏始祖陳良爾,元朝初至元年間,由漳州市薌城區渡頭村六房後寨遷入豐田鳳安村,至今傳衍二十七世。屬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鳳安陳氏人口1589人。

       3.草坂村圖美村開基始祖

       始祖陳幽遁公是「開漳聖王」的第25代孫,約是洪武年間(公元1386年)由龍溪遷平和南勝歐寮村偕其叔陳澗泉再遷居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定居。幽遁公生下二子陳舉善、陳舉良。

幽遁公卒,陳舉良在草坂村繼承父業,大力發展經濟、傳衍後代至今傳衍24代,人口4500多人。

陳舉善於明初從草坂村遷居南靖縣山城鎮圖美村,在圖美村開基成家立業,傳衍後代,現圖美村傳衍24代人口近1500人。

幽遁祖血緣世系圖

政——元光——向——酆——詠——漳甫——嶽——羽——彝——陶——重——雲——希亮——恪——舜俞——澗泉——幽遁

       4.永豐寶鬥陳開基始祖

       龍山鎮寶鬥村陳氏,始祖平湖,屬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平湖公生活在宋淳熙至嘉定(1174—1214)年間,居住南靖縣由義裡水流下葛總穴口社(現為靖城鎮龍合村穴口自然村),官至宋三學士,翰林學士。至六世祖元海於明朝洪武年間由穴口社移居天寶下峽口(天寶鎮鳳園村)。八世祖康公,明宣德五年(1431)授潮州府潮陽縣訓導,後為知縣,授渾水邑侯。康公生五子,三子用舉於明朝正統(1436—1449)年間與其弟知仁偕生母李氏移居南靖縣習賢裡硿口總下坂社(現為龍山鎮寶鬥村)為永豐寶鬥陳氏開基祖,距今有555年。

九世用舉公生四子傳八孫,自九世開基以來已傳衍18代,人口達3600多人。

       5.金山東建開基始祖

       金山鎮東建村內陳始祖毅誠,於元朝年間從海澄圳尾(現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遷入。

東建村的樓腳,後溝圳、安邊、楓仔腳、西旗厝等自然村都屬內陳,從一世祖毅誠公至今已六百多年傳衍21代,人口有1420人。

       6.西坑霞寮開基始祖

       南靖縣船場鎮西坑村霞寮陳,系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

       龍海市浮宮鎮霞寮陳姓,開基祖陳屠龍,系明龍溪縣南鄉庵兜社(今龍海市九湖鎮),陳古榕次子明成化六年(1470)前後,陳屠龍由庵兜社遷霞寮,陳屠龍長房壁公長子陳副使出居廈門海滄,在明朝時再遷南靖縣船場鎮西坑村霞寮,地名同遷出地同名。

       明朝期間陳氏宗族被害,只存一人,名曰陳法行,陳氏後裔尊稱陳法行為霞寮開基始祖,因災難後族譜不存,祖墓不知葬在何地。

霞寮陳氏已繁衍十七世,人口有500多人。

       (二)太傅派系

       1.麻竹尾陳開基始祖

       唐玄宗時期,河南潁川人陳實後裔陳邕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被謫入閩,初居福州三山,後遷入興化楓亭井上,再遷惠安社稷壇後,遷居漳州南驛路南山(現南山寺),與其父陳忠及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在漳州定居。陳邕其子孫在漳州、同安、廈門、漳浦繁衍。根據《漳州姓氏》陳氏記載:南岐陳姓開基祖福山德秀祖,由漳浦馬口東頭(儒林)遷往龍海海澄田中央社(今龍海東泗鄉董浦村),其後裔陳元甫(陳邕二十二世孫)由田中央社遷往九湖鎮衍後村衍後社,陳元用(陳邕二十二世孫)遷往九湖木棉村。陳既昂於明景泰年間(1450年)從九湖衍後分居馬嶺。

麻竹尾陳氏開基始祖陳開極公世居龍海九湖木棉村,清順治11年(1653年)遷居南靖南坑村中村麻竹尾,娶範氏為妻,十八歲早殤。後再娶劉氏府娘為妻,生育三子,長房陳士彬,二房陳士啟,三房陳士章。至今已繁衍子孫十三代,其子孫後裔分布在麻竹尾,現有人口250多人,遷徏船場鼎寮、赤秋嶺、龍山金杉村杉仔嶺、漳州、安徽合肥,現有人口300多人。

       2.靖城廍前陳

       如今廍前村陳氏分為兩大支派,一為潁川開漳南陳太傅派;二為潁川開漳唐將軍陳元光南陳派,其兩派系均為潁川派。舜後,胡公媯滿受封陳國,以國為姓,唐代其後裔遷入漳州。據民國稿本《南靖縣誌》記載:「武山鄉,廍前保,始基祖陳廣賢,明代由龍溪縣蓮塘鄉二十一都田中央社遷入。迄今傳二十代,一百零四戶,五百零八人。」又據《陳姓》記載:「陳玉帶支系(草前陳氏)靖城鎮草前陳始祖玉帶,系陳邕長子夷則後裔,明代從龍海石美遷入陳厝社;廍前始祖陳廣賢系夷則後裔,明代從龍海蓮塘鄉二十一都田中央社遷入。」《南靖縣誌》記載和《陳姓》記載的陳氏都是南陳太傅派,今傳386戶,人口1468人左右。

廍前新厝裡陳氏宗族系潁川開漳唐將軍北陳元光派,天寶鳳園開基祖風頭祖於明上葉時期由海澄風鳴(今龍海市東園鎮)遷入,廍前新厝裡開基祖陳東攜後裔於明末清初從漳州天寶鳳園六房寨(福寧寨)遷入,今傳58戶,人口300餘人。

       3.草前陳

       靖城鎮草前村陳氏,始祖玉帶系陳邕長子夷則的後裔,明代從龍海角美鎮石美村遷入草前村陳厝社。現已傳  代,人口有1300人。

       (三)必興派系

       龍山竹園陳氏開基始祖

       南靖縣龍山鎮馬山片區,明清時代屬習賢裡竹園總。竹園此地名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龍巖陳氏始祖陳宣,號毅庵。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官武翊大夫。生於北宋末年,生活在南宋初年,紹興15年中進士,奉命鎮閩,由興化府仙遊縣移鎮龍巖。為龍巖開基始祖。身後葬在龍巖北大膈山(現青草盂)。

龍巖毅庵公至九世必興血緣圖

       毅庵——念二郎——五七郎——九五郎——百十四郎——四八郎——千三郎——萬十四郎——必興

       龍巖八世萬十四郎生三子,長子必德,次子必興,三子必照,元朝至正年間,三兄弟從龍巖白土(現新羅區東肖鎮龍泉村),來到南靖縣習賢裡竹園總(現龍山鎮太保村中興社),以打鐵為業,爾後,長兄必德,弟必照回龍巖白土。必興留居竹園,成家立業,傳衍子孫,為竹園開基祖。在竹園六百七十年間傳衍二十四代。

       竹園陳氏現在人口3250人。其分布在太保村870人,雙明村1180人,棠溪村860人,平重村220人,山城溪邊村大水坑小組120人。

       (四)江州義門陳衍派——陳孟七郎支系

       南靖經山(今五更寮)開基祖——陳孟七郎於大明成化乙酉(公元1465年)從永定縣奧杳遷徏來經山開基。其第六代孫璟玉遷井下定居;其第十二代孫鴻鳴,鴻騰、鴻盤遷烏石嶺定居。孟七郎到經山開基至今500多年,傳下22代,三個自然村人口有1300多人。

       孟七郎傳下的第五代孫千九郎(字積興)外出經商娶了二妾範氏生下陳伯,遷居雙豐陳厝角開基,自建祠堂「紹世堂」,傳下20代,人口近200人。

陳孟七郎上代血緣世系:

       周武王滅商後,把媯滿封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陳胡公滿,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陳胡公滿傳下的第74世孫陳旺徏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旺——機——感——藍——青——俛——玫——謙(讓)——饒——謙(元)——參琉(陳魁)——嵩——欽——爵壽——仲八郎——梅佐——宗富——陳泓——德智——生 孟六郞、孟七郞、孟八郞

       孟六郎從奧杳遷永定古竹瑤下開基

       孟七郎從奧杳遷南靖經山(今五更寮)開基

       孟八郎從奧杳遷永定岐嶺蒲山(塘下)開基

       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奉旨析產分莊,胡公滿的第83世孫謙(元)生陳魁(字參琉)宋進士,隨其父謙(元)公遷居湖北宜都,因陳魁官於福建,任汀州太守,因此帶家眷97人安居在寧化石壁寨南田村。陳魁傳下的梅佐父子從寧化石壁遷徙到永定奧杳開基。公元1465年孟六郎、孟七郎、孟八郎三兄弟從奧杳分別遷居永定古竹、南靖經山、永定岐嶺開基。

       (五)三九郞派系

和溪月明陳開基始祖

始祖三九郎,祖父雲峰,號五八郎,宋末由永安縣貢川遷入永福,父永,號七三郎,居蘭田,同祖派下,玉山,字以謹,明正德元年(1506)由永福遷入和溪鎮月明村梅仔坑,新樓,作聖,明萬三十七年(1609)由永福遷入和溪鎮月明村西山,濟聖,由永福郎車遷入和溪鎮坂場村陳處坂,後壩。現已繁衍28代,總人口837人。

       (六)其他派系

       1.永溪嶺美陳開基始祖

       永溪陳氏為潁川衍派,始祖朝書公,從何地遷徏至此開基待考。朝書生一子一女,子陳珀金(無嗣),女玉娘。

明弘治三年(1489),李伋夫婦從福州府福清縣來永溪定居,李伋之子李應,娶朝書之女玉娘為妻,生二子,長羅祥,次羅明,羅祥承外祖父朝書之姓,姓陳,自朝書以來已繁衍24代,900多人。

       2.豐田歸僑陳氏

       1978年越南當局製造驅趕華僑事件,數以萬計居越僑胞被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政府伸出援手,接納從越南歸來的華僑。

南靖縣豐田農場豐華、東華兩作業區,就接納從越南廣寧歸僑陳氏70多人,其祖先於清末從廣西防城遷越南。他們在祖國大家庭,生活安康、幸福。

祖祠與祖墓

       (一)縣外遷入開基祖祠

       草坂與圖美祖祠

       草坂村祖祠名稱,「藻苑大宗祠」,外匾陳氏家廟,內匾:開漳世澤。位於草坂中心地帶,坐西向東,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9平方米。祖祠五開間,分上下廳堂,中間較寬闊天井,上廳堂後牆中建神龕,供奉1—5世祖,祖考祖妣神主牌。在文化大革命中,神主牌被紅衛兵燒毀,於2012年在村二委的重視下,村老協會鼎力配合下,村民們大力支持下重造了神主牌,重修祠堂,使祠堂重現昔日輝煌,更加樸實美麗。

       圖美村陳氏宗祠,「盤山堂」。在圖美村中心地帶坐落乾巽兼亥巳,佔地面積500平方米(門前有口大池塘不計),建築面積309平方米,宗祠五開間,宗祠內有分上下廳堂。中間天井上廳堂牆中央建神龕,神龕內放祖考祖妣1—5世祖的神主牌七十四位。神龕外坐著一身頭戴官帽身穿皇官服面容莊嚴的木刻雕像法主公,法主公在明朝時,從小心懷大志,勤奮學習飽讀詩書,精通兵法積極向上,中舉在福州,為福建總兵首領,長期在福建帶兵抵禦外來侵犯,安撫百姓,為福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年老卒於福州,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屍體無法運回,葬於福州。皇帝得知下旨準許法主公雕金身讓下代人在家朝拜,紀念為國為民老祖公。

       祖祠上下廳雕梁畫棟,木雕精細,龍飛鳳舞、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人物畫栩栩如生,富麗堂皇。

       神龕外兩旁柱子楹聯宇至今保存完好。

左:福省神明官民共沾遐澤

右:盤山祖考子姓成承鴻庥

窗聯:湖水家聲貽燕翼 盤山甲第起蟬聯

       大廳柱子楹聯雖文革中受損殘缺但依然清晰保存上方幾個大字。「籍本歐寮」「藻苑分宗」等大字,使我們下代子孫永記住祖宗來龍去脈。

       圖美村宗祠始建時間不詳,重建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已酉(公元1849年),第一次重修在壬寅1962年,第二次重修在壬午2002年12月,第三次重修於甲午年2014年閏九月。

       寶鬥祖祠「敦典堂」

       「敦典堂」始建於明天順元年(1457)明清多次重修,歷經多年的風雨滄桑,至今已半倒塌狀態。寶鬥陳氏後裔有信心要重建,指日可待。

其對聯:敦行不怠文興,典法有常光於

永錫祚永錫胤永言孝思光祖德,

豐年玉豐年穀豐享豫大振家聲。

其輩序:用庭友坤時應九

欲維蓄天振大芳

國茂新開龍景運,

於謨燕翼兆禎祥。

       寶鬥「威惠廟」

       龍山鎮寶鬥村有一座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和保生大帝吳夲的「威惠廟」。

威惠廟始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距今有321年,坐北朝南,背靠萬樹扶青的山峰。面向淙淙不息的永豐溪。1997年一次修復。2014年重建。重建後的威惠廟,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兩尊大型石雕像,一尊為陳元光像,另尊為大道公吳夲像在廟後。

       該廟於2015年1月31日重光落成,並舉行寶鬥威惠廟文化節,吸引海內外信眾參加,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地信眾,更有寶鬥村近鄰的群眾參加,屈時人數上萬人。

常有海內外信眾造訪、朝拜,香火不絕。

       1988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坑霞寮祖祠

       船場鎮西坑村霞寮二世祖陳應春開始添丁進財,在廟前湯邊建家廟一座,名曰「應春祠」,坐丙向壬,佔地一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在清乾隆十八年重新修建,祠內保存清代從臺灣帶回的樟木製成的對聯:「堂開綠野徽猷美,澤沸溫泉輸墨香」,落款是裔孫貢元灼卿拜贈。

       1992年該祠又重建。

       霞寮昭穆輩序為:法應朝宗嘉士進,登開文用成慶昌,大振綿上光榮。

       麻竹尾祖祠

       祖祠堂號「鳳形堂」,陳氏宗祠始建於清朝初年,位於麻竹尾半嶺社,主祠一大廳兩廂房,左右各建三間護厝,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該地形為「倒飛鳳凰」。宗祠分金坐己向亥兼巽乾、懸山頂、飛簷翹角,脊頂雕飾鳳凰牡丹花,布局依次為門樓、圍牆、正門居中,二側偏門。坐落在山墩上,兩邊有流崙坑、斜坑二條小溪向東流至十八重溪。宗祠在民國初年重修,二O一四年冬又重修。

鳳形堂對聯:潁川分派長流遠,美裡開基世澤長。

       東建內陳祖祠

       現存九世祖墩恪「種德堂」始建於康熙廿六年(1687),廳堂96平方米,2011年10月重修。

       鳳安祖祠

       思敬堂祠堂位於豐田鳳安自然村,始建於明末清初,多次修繕,為二進二廊一深井的建築,積極240多方米,其對聯:「思念平心作忠作孝,敬於尊德克勤克儉」。

另對聯:「潁水流芳,開漳世澤,乾巽萬裡呈祥,筆架山秀獻瑞」。

2010年6月列入南靖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廍前陳氏宗祠

       「宗祖規模遠;兒孫紹述長。」廍前村南陳太傅派陳氏宗祠堂號為「光遠堂」(一九八九年吉旦重立),始建於明末清初,位於部前村大社角,祖祠為一大廳抱兩房,擁有一庭院,坐東朝西(指坐甲向庚兼卯酉),分金:庚寅、庚申,坐震向兌,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地理為「絲線吊銅鐘」,歇山頂磚木結構,民國時期重修。陳氏宗祠祖龕供奉始基祖陳廣賢及其夫人蔣媽兩神位。

       「開拓新厝平安境;惠賜子孫富貴家。」部前村北陳元光派新厝宗祠堂號為「思敬堂」,保持完整三進四合院清代建築風格,規模宏大,(《閩南日報》之「文化走廊」皆有詳細報導)至今約300多年歷史,前擁「玉帶河」,後枕「紗帽山」,鍾靈毓秀,風光綺麗。新厝宗祠,坐西南面東北(坐申向寅兼坤艮),為二進三開間磚木兩邊廂房式結構,由前廳、中廳和後樓組成,建築總面積2500平方米。宗祠內祖龕供奉開基始祖陳東及其夫人戴媽兩神位。

       新厝宗祠兩側有對稱的14間廂房,「同」字形環形磚埕;六間大廳;12平方米的天井,內廂房共38間。新厝宗祠兩邊各有外廂房13間,對稱26間,總廂房共66間。

新厝宗祠大門太極八卦圖雕工奇特,至今仍色澤豔麗。前廳的中堂是由三開重陽木門銜接而成,如遇貴人,族人則開中門迎接。新厝宗祠至今仍睦族敦親,每逢佳節,宗親歡聚一堂,祭祀祖先,祭天祈福,延續傳統儒家家教。

       書洋經山祖祠

       經山祖祠「思源堂」由孟七郎傳下的第五代子孫興建,佔地500多平方米,建築200多平方米,坐甲山庚向,進大門是天井,過天井上正座,正座安神旨,中間大排刻金字:德智陳公、鍾、朱、葉孺人;一世開基祖孟七郎、媽汪一姐孺人之神位,大門對聯是:尊祖興祠隆世德,敦源啟字振家聲。橫楣:思源堂。正座左右兩邊各建有二列護厝(護厝寬八尺,左邊護厝長7.2米;右邊護厝長9.28米)

祠堂建成後多次維修,2009年進行大修,加建左邊一大門。

       開基祖孟七郎公、媽汪一姐(合葬)墓於乾隆辛酉年仲冬立,墓址在五更寮塘科路頂。

       竹園祖祠

       竹園陳氏宗祠錫慶堂(總祠),位於南靖縣龍山鎮太保村寨口的雲峰樓內,四周高牆的園型樓,佔地11446平方米,錫慶堂為二進式的陳氏宗祠,建築面積276平方米,磚木結構。祖祠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經過清乾隆二十二年,光緒二年,民國三十四年和二O一O年四次重修,廳堂寬敞明亮,莊嚴肅穆,1988年7月20日南靖縣人民政府將該建築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堂內供奉竹園開基祖陳必興等列祖列宗。為太保、雙明、棠溪、平重等四個村和溪邊村大水坑小組陳氏宗親祭祀的祖祠。

錫慶堂對聯:

       錫節鉞專徵斬棘披荊彪炳勳名垂史冊

       慶滎封贈爵分茅胙土麟瑩爼豆壽河山

       永溪嶺美祖祠

       永溪陳氏宗祠「肇禋堂」位於南靖縣奎洋鎮永溪村嶺美社,舊「縣誌」記載屬漳州府南靖縣永豐裡隱溪壩西坑內「田螺穴」,一進帶圍牆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道光三十年重修,後因歷史變故被廢。為昌耀宗功祖德,陳氏後裔子孫於2004年在原址重建落成。坐向申寅兼坤艮6度。堂內供奉開基祖陳朝書公、血脈之基李伋公衍繁列祖列宗。為永溪陳氏後裔祭祀祖先的活動場所,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舉行祭祖慶典。

       (二)各鎮村陳氏祖祠名稱

山城鎮

圖美村盤山堂,東田村陳氏宗祠,坎仔頭村追遠堂。

靖城鎮

靖城村廣濟宮(總祠),草坂村陳氏宗祠,湖林村紹德堂,下割村龍佑堂、孝思堂,廍前村光遠堂、思敬堂。

龍山鎮

寶鬥村敦典堂(總祠)、成啟堂、承啟堂、繼業堂、啟瑞堂、綺紋堂、慶成堂、永慶堂、鑽啟堂,太保村錫慶堂、有慶堂、肇慶堂、衍慶堂、聚慶堂,西山村承德樓,圩埔村餘慶堂,蓬萊村衍慶堂,南蔗村慶興堂,棠溪村聚慶堂,雙明村錦川堂、餘慶堂,招慶堂,福壽堂,福慶堂,文慶堂,茂慶堂,賜慶堂

豐田鎮

鳳安村陳氏祖祠

金山鎮

東建村植德堂,霞湧村遠成堂

和溪鎮

月明村金鉤祠(總祠)、象形祠、虎形祠、七房祠、爵書祠、香遠堂、永佰祠、飄馥祠、寶田祠、藍田祠、寶田祠、馥斯祠、樓座祠、周碧祠、雍珍祠、內厝祠

奎洋鎮

永溪村肇禋堂

書洋鎮

上田村思源堂,雙峰村紹世堂

船場鎮

西坑村應春堂,梧宅村茂林堂

鼎寮村貽德堂、生德堂、聲德堂、賜德堂、明德堂

南坑鎮

村中村麻竹尾鳳形堂

       (三)祖墓

       麻竹尾陳祖墓

       開基始祖陳開極公從龍海九湖木棉村到麻竹尾定居,為行孝道,身背老父骨骸尋找墓地安葬,走到船場梧宅鼎寮「官山」(榕村坑社附近),雷鳴電閃天下大雨,便把老父骨骸包裹放在路邊草叢中,走進山下林姓家避雨借宿,第二天上路尋找老父骨骸時竟然被螞蟻土全部掩埋,自然被「天葬」,該地形似為一個大墳墓。祖墓今佔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地形為「孩兒坐金椅」,周邊有一片風水林。

開基始祖陳開極公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卒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葬於麻竹尾大墩湖。祖媽劉氏府娘,生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葬在大墓前。

       草坂陳祖墓

       始祖幽遁公葬於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水錦壠雞饉穴。

媽葬於南靖縣靖城鎮草板村山風吹腰帶。

舉良公葬於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楓仔嶺。

媽葬於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吳坑底。

舉善公,媽合葬在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林八嶺獅探井。

法主媽葬於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山蛇仔菕。

廍前陳祖墓遺址

據祖輩口口相傳,南陳太傅派開基祖陳廣賢墓在「石步灣」(地名);其後裔上房祖墓在「大埔山」(地名);下房祖墓在「科慄林」(地名);至於北陳元光派後裔陳東祖墓在靖城鎮武林村門口山,至今塋墓保存完好。

竹園祖墓

(一)打鐵祖墓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雲孫庠生族長企元等陳氏後裔,將龍巖白土九世祖、竹園開基祖 必興考妣,十世均茂考妣,十一世添輿考妣,十二世祥管考妣,合葬在中興社(太保村大社)上下巷。至今保存完好。

(二)太監墓

位於龍山鎮雙明村的應鐘山,在應鐘山的東側,埋葬明朝司禮太監陳祖生及其生母柯氏。當地群眾常叫應鐘山為太監墓。

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六月,陳祖生的生母柯氏在雙明老家病逝。當代孝宗皇帝,遣派特使福建布政司右參政魏瀚代帝弔祭,因祖生母子救幼子(朱祐樘)有功,幼主後為孝宗皇帝,柯氏誥封六品太安人,墓前有石雕翁仲、石馬、石雞、石羊、石狗等雕像。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司禮太監陳祖生在南京謝世,明廷按其遺願,將靈柩從南京運回竹園雙明安葬,葬在柯氏墓的左下方。

明廷還在河對岸建座太監亭,歷經六百年滄桑,太監亭三建三毀,今只存1920年重建時碑記一通。

1983年11月30日,南靖縣人民政府確認太監墓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溪嶺美祖墳

1、朝書公妣黃氏合葬於坷坵嶺美庵前,坐東向西,乾隆五十五年冬月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2、李伋公葬於東空鳳仔崙,坐西向東,四周為毛竹林;妣吳氏七娘葬於金山鎮北坑嶺石獅山,坐西向東。光緒壬辰年秋月重修。

向外遷徙

靖城布夏陳向外遷徒

1、靖城布廈,人口1358人,始祖陳君用(開漳23世),宋兵部尚書陳景肅七世裔孫,元至正年間由南勝遷入,至今傳26代。祖祠:廣濟宮。

2、靖城藍田林埔山田中央,人口1324人,始祖陳西溪,元末由布廈遷入,至今傳24世。宗號:祖祠(上下廳)。

3、靖城霞閣,人口159人,始祖陳瑞豪,清乾隆年間由布廈遷入。

4、山城坎仔頭村龜仔寨,人口434人,始祖陳氏大謨,元末由靖城布廈遷入,迄今傳26代。祖祠:追遠堂。

5、山城銅(東)田,人口1750人,始祖陳廷試,明代宣德年間由靖城布廈遷入,迄今25代。祖祠:陳氏宗祠。

6、小山城陳氏,人口262人,由龜仔寨一房分衍,迄今傳21代。

7、廣西融水縣水東村,人口246人,始祖陳芳遠,清代嘉慶已巳年由龜仔寨遷入,迄今傳9代。祖祠:潁川堂。

8、金山霞湧徑美,人口382人,始祖陳協期,明代由靖城布廈遷入,迄今傳15代,祖祠:遠成堂。

9、和溪高才,人口57人,始祖陳泌澄,明隆慶五年(1571年)由靖城布廈遷入,迄今傳17代。

10、龍山蓬萊北坑黃洋內、蛇形、內洞、省山、南蔗、大坑、南坪、庵前等自然村陳氏,人口2236人,始祖陳明聳,陳君用之孫,明代由華安桃源鳳翔遷入。祖祠:範慶堂。

11、華安日新,始祖陳君用長子陳海生,人口3334人,元末遷入,祖祠:崇德堂。

據臺灣陳氏族譜記載:

九世祖陳樵於清朝乾隆二十年或二十一年(1756-1757)從家鄉南靖縣習賢裡硿口總湯兜社(現為龍山鎮南蔗村)渡海去臺,定居桃園縣觀音鄉大堀村,傳衍後代,現有在臺陳氏人口二千多人。

鳳安陳向外遷徏

清朝雍正年間後裔遷居龍山鎮西山村埔頂另有遷入金山鎮後眷村。

草坂、圖美陳向外遷徏

草坂村裔孫馬來西亞華人領袖陳禎祿父子

父陳禎祿(1883-1960)子陳修信(1916-1988)陳之祖先於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從其祖居地——南靖縣靖城鎮草坂村(明清時南靖縣由義裡草坂總草坂社)出洋到達馬來西亞馬六甲定居,至陳禎祿時已是第五代華裔。禎祿繼承其父陳春木事業,從事航海輪船公司管理2萬英畝橡膠園,還創辦和豐銀行。陳禎祿除經商種植外還從政,他為「馬華公會」首任會長,1960陳禎祿病故,馬來西亞政府為他舉行國葬。

陳修信——陳禎祿之子,子承父業,1946年以後,積極參與政治活動,1959年擔任聯邦財政部長,鑑於陳修信的卓越貢獻,馬來西亞政府授他國家第一「敦」的最高勳爵封號。

1988年陳修信病逝時馬來西亞政府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

陳氏裔孫父子同為人傑,實屬罕見,他們是陳氏裔孫的驕傲。

草坂裔孫遷徏華安縣華豐鎮草坂村現人口近300人。

圖美村三始祖敏浮陳公,清初長子到南靖天寶(現薌城區天寶五豐農場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的金雞寨中開基,漳州平原土地肥沃,資源異常豐富,便於灌溉,農業發展迅速,幾十年後創萬丁人口。傳說康熙年間,朝廷派貝勒王率兵攻破金雞寨,致使人丁走散,後金雞寨成為空寨;次子遠走廣東赤坎傳說也創萬餘丁人口,解放後無來往;三子在漳州小梅溪發展(小梅溪現在是龍海市九湖鎮小梅溪村)解放前每年正月十五日回鄉認祖,解放後無往來。

七世祖陳公三子為大埔理叄,解放初到漳州市內工作,現裔孫近百人。

寶鬥陳向外遷徏

用舉公自寶鬥開基以來,其後裔傳衍至圩埔村的溪州、圩埔、頂司和西山村埔頂、地園等自然村。

陳丁,龍山鎮西山村埔頂人,其先祖於清雍正年間從寶鬥移居到西山村埔頂定居。陳丁於1883年移居臺灣新竹縣桃園區大園鄉和平村,其後裔多年來回故土尋根認祖,書信頻繁,聯繫密切。

陳自由,龍山鎮寶鬥村人,解放前移居臺灣,曾擔任臺北市的鐵道部長,1992年其兩個兒子回寶鬥探親認祖。

霞寮陳向外遷徙

清乾隆壬午科舉,陳為炎出居廣東柳城。五世陳嘉悌出居漳浦,另有三、四、五世也有遷往臺灣桃園、廣西柳州,南洋諸國。

麻竹尾向外遷徒

民國初年八世祖陳見龍攜子朝陽、朝鴻、朝江在船場鼎寮村辦「金萬春」鐵鼎廠,在船場、梧宅、鼎寮、漳州、安徽合肥有後裔子孫100多人。

民國初年九世祖陳水來、陳水魚兄弟移居龍山鎮金杉村石草湖、杉仔嶺,傳下後裔子孫陳其茂、其成、本生,陳吳份有100多人。

民國初年(一九二六年)九世祖陳允瑞攜子盛火從墩仔乾到船場赤秋嶺定居,傳下後裔子孫火來、清火、亞雄,共有37人。

竹園陳向外遷徒

據1935年《竹園陳氏族譜》記載

十世均祥回龍巖白土,與伯叔輩必德、必照同住。

十一世添成移居興化府仙遊縣。

十一世添進回住龍巖。

十四世陳木謨,明朝正統年間任四川省保寧府南部縣教諭、知縣,在家鄉竹園所生二子陳統、陳貢隨父去南部縣定居,在四川又娶妻生二子,長子廣學,次子廣才,均在南部縣居住。

十七世陳君賜及次子,孫子移住華封(華安縣)

據臺灣省南投縣竹山鎮陳亮宏先生提供的族譜,乾隆年間陳惠直從南靖竹園去臺灣南投縣竹山鎮定居。

解放以後,外出人員增多,特選幾位。

29世,陳文林,南靖縣龍山鎮雙明村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定居南京。

30世,陳國松,陳文林之子,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定居南京。

30世,陳進興,南靖縣龍山鎮太保村人,中海油駐加拿大中方代表。定居加拿大。

31世,陳暉、陳進興之子,定居加拿大。

30世,陳金山,南靖縣龍山鎮雙明村人,大校軍銜,定居廣州。

廍前陳向外遷徒

民國時期,南陳太傅派陳廣賢后裔陳清金於1949年被國民黨抓壯丁後,隨即漂洋過海到了臺灣,而後定居臺北梅山鄉;同一時期,南陳太傅派陳廣賢后裔陳銀水到廈門當外科醫生,時任廈門中山醫院院長,後定居廈門;北陳元光派陳東後裔陳和義於1958年入伍,時任後勤部某處處長,復員後定居北京。

和溪月明陳向外遷徙

22代陳天益遷入臺灣花蓮。

孟七郞陳向外遷徙

陳孟七郎傳下子孫外遷

第四代:念八郎,萬明遷四川

萬欽、萬智、萬聰遷臺灣

第五代: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去臺灣,千四郎、千五郎去四川

第六代:守慶、聞舜、聞玲、聞選去臺灣

守榮、守忠、守華去四川

第七代:琦碧、琦才去四川

第八代:邦斐去臺灣

第九代:其雅、有福、有祿去臺灣

仕吉、仕耿、仕印去上杭

第十代:完美遷柳州

第十一代:廷柔、廷盛、廷用、廷選、石得去臺灣

第十五代:根波從井下去臺灣

昭後、金藤去緬甸

第十六代:秀成、秀髮去泰國

第十七代:林秋,功誠從烏石嶺,井下去臺灣

壽培從五更寮去南洋

甲庚從井下去緬甸

金珠從五更寮遷去湖南

永溪嶺美陳向外遷徙

陳朝書之後裔除在永溪村傳衍之外,還傳衍到仙嶺村村頭社。

據臺灣、四川族譜記載:

1、宜佑、宜應兩兄弟渡臺至臺中市南屯區楓樹裡開基發祥,為渡臺之始祖。據1992年臺灣族親回鄉尋根謁祖秉告,兄弟倆在臺繁衍血親已達千眾。

2、康熙壬寅六十一甲子(1722年),五世祖朝暄;七世祖崇爵、崇爵、崇德;八世祖可忠、可進、可新;九世祖陳尤氏等前後遷徙四川入籍金堂縣新都、新繁境內,人丁興旺。故金堂縣有「陳半縣」之稱。

歡迎關注龍山新鮮事


相關焦點

  • 陳氏歷代五大先祖, 姓陳的快來對接一下! 看看你是多少世!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先點上面藍字陳姓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1、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2、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按世系,舜帝為軒轅氏黃帝第九世孫,虞、姚、陳、胡、田、孫、袁、陸、車、王等十姓之始祖。
  • 廉江姓陳的看過來,與你有關!
    (八)廉江橫山鎮排嶺陳氏:始祖尚祖明舉人特授江西省府安義縣知縣。初居(塘北)後居排嶺族開基故稱一世祖以後改名光祖立戶。光祖長子學仕公受任瓊州定安縣教諭,帶父偕弟同往赴任,沿九州江而下,途經石塘北崖邊,發現塘北村場「飛鳳下洋」很合心意,商量好待致仕後遷居此地。後任滿北歸時,發現此地已有李莫二姓居住,唯中間一塊地未佔去,遂暫居於塘北。後父子覓得排嶺風水地,再遷此定居。
  • 臺灣省陳氏家族支脈概況
    陳武帝霸先公像              一、臺灣陳氏家族支脈概況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陳姓由發源地河南遷渡過江先由西晉太尉陳伯昣渡江南遷,移住曲阿(今江蘇丹陽縣)新豐湖,其後,又由其孫陳世達做了長城(今浙江長興縣)地方官,遷居浙江。陳世達之後代陳霸先,還在江南建立陳朝,而顯赫—時。從此,陳姓的支系世族繁衍相傳,遍布長江至粵江廣大地域。史稱南朝派。         到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時,陳政父子奉勅出鎮福建的漳州和廣東的潮州,把家搬去,定居於閩粵,成為這兩地的陳姓開基祖氏。
  • 《姓氏賀州系列報導》陳氏的起源、宗祠構造、名人和賀州各地分布概況
    陳氏姓氏來源及遷入賀州概況陳氏源出遠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帝三十三世孫媯滿,於西周初被武王封於陳(在今河南省)地,為陳國第一任國君,其後世子孫有以國為姓者,是為陳氏之始。媯滿去世後,諡號為陳胡公,被尊為華夏陳氏之始祖。在陳胡公後裔中,除陳姓外,還有以爵位「胡」為姓的,此後陳姓中又衍生出袁、田、孫等姓氏,皆同出陳胡公。
  • 陳氏源流|看陳家的故事
    其後人陳夷行在唐文宗時任宰相,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始祖。唐開元二十七年,陳朝皇族後裔陳旺徙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始創義門,「義門陳氏」自初創至宋代天聖四年(1028年), 歷19代300春秋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同灶以食,合田而耕,老幼齊心,強弱安處。宋仁宗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 陳姓的遷移和分布,陸川縣第一大姓 陳氏家族都是從這裡來的
    點上面「湛江陳氏在線」免費關注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
  • 「世界屋脊」在陳姓,我姓陳,我驕傲!
    點上面「陳氏天下是一家」免費關注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
  • 客家姓氏《陳》陳氏淵源,紫金百家姓排行第四!
    綜上所述,一千年來,這支陳氏子孫自陳朝國都所在的南京,先遷徒到湖北宜賓,再從宜賓而江西高安,從江西高安而福建泉州,然後分散,其中魁公陳參琬落籍寧化(八十世的魁公排行老六,他共有九兄弟,長灝入蘇州,次角入嫠州,三越入杭州,四鳴入孝州,五逵入廣州,七章入泉州,八成入衢州,九峙入撫州),廣東大埔的後裔,又分支自寧化.而於最後渡海去臺灣繼續發展。陳姓的得姓始祖滿,本姓,死後溢號為胡,所以又稱胡滿。
  • 潁川陳氏源流初探
    陳氏是現中華民族第五大姓,人口九千萬人,廣居華夏與世界各地。陳氏族人崇尚先祖,探究自己的源與流,根據有關史料,試探一下潁川陳氏源流以作引玉之磚,藉此「鉤上」有識之士的高見與啟迪。說到潁川陳氏,脫不了先說陳氏之先祖舜帝,就先從舜帝說起。一、關於舜
  • 閩臺陳氏三大脈派簡介
    舜帝三十四孫媯滿,因為他父親為周文王燒制陶器有功,他得以賜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受封「胡公」,封地宛丘(現在河南淮陽),正當潁水流域一帶(古為陳地),為西周一諸侯國,國號「陳」,子孫遂以「陳」為姓。經過細考陳氏的來龍去脈及其遷徙分布狀況,可以確認陳氏統源為舜裔,按血緣關係,陳氏稱舜帝為太始祖,或血緣始祖是合情合理的。而媯滿受封於陳地、爵陳候,建陳國,以國為姓,死後諡胡公。
  • 陳姓的起源,陳字的解析,如何寫好陳字?不看不學不藏實在可惜
    陳胡公是陳姓的得姓始祖,又名媯(gui)滿,舜之後代,一度落魄潦倒,後周武王把大女兒大姬嫁與他,封於陳地,建立陳國,定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陽。由此,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支了不起的姓氏——陳姓代代繁衍生息。歷史上陳姓出了很多英雄人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產生了巨大影響。陳姓做過皇帝,只不過不是大一統的帝王,比如:南北朝時期的陳霸先、陳叔寶等;秦朝的陳勝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關於陳氏始祖陳胡公的六大典故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陳胡公是一位賢達的君主,死後還為當地百姓辦了很多好事,被百姓廣為稱頌。故事之1:借盤子借碗。故事之4:"不準在這裡撒野"。日軍駐淮司令大賀中將,看到胡公墓是個三面環水的高臺,指示部下在這建座炮樓。開始往這裡運磚,白天運的磚,一夜之間全沒有了,第二天日軍司令部派少佐監督,進的磚一摞一摞擺了一大片,可次日清晨依然蕩然無存。日軍司令認為,不是附近村民幹的就是地下遊擊隊搞的。他立即派人進磚,磚上都留有記號;一邊派少佐龜田帶一隊人就近埋伏。
  • 蔡沈與後山陳氏
    帶著這個疑惑,我走訪了當地村民,經了解,他們一致認為,後山陳氏就是蔡氏後裔。隨後又向姓陳的幾位年長的村民核實情況,他們聽長輩說,原來後山陳氏有家譜,譜頭上清晰簡要說明後山陳氏先祖是西山公之三子沈公之後,清朝時期蔡氏族人有人參與反清復明組織,被清庭下旨誅滅九族,後山蔡氏族人紛紛外出逃難,只剩下膽小老實的個別族人仍然留下,為了免遭誅殺,改名換姓,為了不忘祖宗,將蔡沈的名「沈」字改成姓,讀音「chén」。
  • 陳氏族譜大全!陳家人必看!
    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 中華陳氏家族脈派概述
    浚儀陳氏後裔傳至東漢時,有陳孟璉,為固始侯相,遷居固始,葬浮光山,遂為固始陳氏開基祖。固始陳氏到了唐代,開始南遷入閩,後裔出了「開漳聖王」陳元光。這一脈在東南發展,並渡海入臺,成為臺灣大姓。4、陳吳是被司徒招殺害的哀公太子師的兒子,在他的父親被殺後,他逃到陳國屬邑柘城(今河南柘城),以陳為姓,史稱「陳吳」,寄食於同族胡襄的家裡(今柘城東1公裡有胡襄城),即以這裡為家。
  • 陳姓始祖——陳胡公
    陳胡公,本媯姓,有虞氏,名滿,字少湯,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孫虞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於陳地,國號為陳,侯爵,史稱胡公滿或陳胡公作虞胡公,為胡氏與陳氏的得姓始祖。
  • 陳氏歷代五大先祖!一個比一個了不起!
    陳氏天下一家親 中華陳氏源流 1、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 2、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 縉雲姓氏之陳氏
    陳在縉雲讀作zen.陳氏系出媯姓,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子孫遂以國為氏。至公子完奔齊為田氏。秦並六國,齊王建之子田軫,複姓為陳,是有老新陳之分。傳至梁末裔孫霸先以軍功起家,代梁為帝,以姓為朝,至是有君派、臣派、民派、奴派之別。北魏鮮卑又有侯莫陳改漢姓為陳,郡望河南,故又有虜派。北宋起世家大族皆立各自宗譜,所謂各家其家,各族其族。現特錄縉雲諸宗陳氏,以示聯宗別族雲。
  • 解讀陳氏第一家族--緬懷潁川陳氏始祖寔公【震撼陳氏朋友圈,陳氏兄弟轉起來!】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在線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陳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陳氏宗親交流。這種偉大的精神,正是我們陳氏族人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她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也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促使我們陳氏家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陳氏皇朝的建立、義門家族的興起;開漳聖王家族、貢川陳氏、太傅之家、伯萬世家、柳溪世家等等陳氏大家族的興起和繁榮昌盛,無不繼承和凝聚著寔公留給我們的偉大的精神!今日我們雖逢盛世,更應該養成謙遜正直的美德,以自己修為的提升,為陳氏家族謀福祉,護佑家族長盛不衰!
  • 中國南安大霞美陳氏家族理事會、香港南安霞美同鄉會向海內外陳氏宗親拜年啦!
    稽我大霞美陳氏,系源出淮陽陳國陳氏,始祖陳胡公,本舜裔媯滿。媯,姓也,堯之女,舜娶為妻,居地名「媯汭」,其後以母居地「媯」為姓,滿,名也。媯滿於周初受封於陳國,卒後諡號「胡公」。春秋楚惠王十年,楚伐陳滅之,其後陳國君臣裔孫以陳為姓衍傳。時湣公次子全溫奔晉,其後世歴經戰國及秦漢,代有名人。至東漢初年,有祖陳孟璉公,官為固始侯相,卒葬固始浮光山下,後人守廬為居,開啟固始浮光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