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收錄遵化名師事跡,流之後世:傳播教育教學經驗,澤被千秋。
千年古縣遵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傳播方式之教育,則歷來為域內人們所重視。早在五代後周時期(951—960),竇禹鈞(號燕山)即辦義塾於遵化,後人稱之為「竇氏義塾」,此為遵化教育史上有案可稽之首所「學校」。從彼至今已逾千載,遵化教育與時俱進,無論理論與實踐、形式與內容,抑或手段與方法、規模與效益,都已發生滄桑巨變。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遵化教育之發展前所未有,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適應需要之教育體系已然形成。「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胡瑗《松滋縣學記》),在千餘載遵化教育發展史上,一代代「師儒」篳路藍縷,薪火相傳,教書育人,創輝煌業績於三尺講臺,樹師者風範於學子之心,鑄名師文化於遵化沃土。
然而,遵化史上至今尚無一部系統記錄「師儒」事跡之作。翻遍我市史料,古代名師之跡全然無考,近代名師幾無記述,現代名師多載其革命之績,而授業之事則寥寥。當代名師雖眾,卻散見於《遵化文教志》《遵化教育志》等書中,且多有名而無跡;名不見經傳者則為多數。《遵化名師》首開記錄遵化名師事跡之類書籍之先河。藉助於該書,優秀教師教書育人之先進事跡流傳後世而不致於湮沒,教育教學之寶貴經驗啟迪後學而不斷發揚光大。其所錄者雖為名師事跡,而所揚者則為名師精神與名師文化;其助力國家、省、市實施「名師工程」,激勵教師在專業化之路上積極進取、不斷探索,努力成為學高身正之師。此實有裨於遵化教育和文化事業發展之千秋盛事。
《遵化名師》收錄從清末迄今一百七十一位遵化名師(包括清末私塾和新學堂教師)之先進事跡,使我市名師成長曆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得以展示。雖為民間編寫,但編者從始至終堅持標準,嚴格把關。所定入編條件,要求入編者分別具備以下「榮譽稱號」和「業績成果」(重在業績)之一:(1)榮譽稱號。獲得遵化市及以上名師、勞動模範;唐山市及以上骨幹教師或優秀教師、十佳教師、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三育人」標兵、優秀專家;河北省特級教師等榮譽。(2)業績成果。舉辦遵化市及以上研究課或示範課兩次(鄉鎮教師適當降低條件);或作遵化市及以上範圍學術報告兩次;或主持唐山市級以上課題;或獲得唐山市及以上優質課、優秀教案、優質課件、優秀論文等獎勵三次以上;或獲得唐山市及以上教學成果獎、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或在《唐山教育》《河北教育》等教育類刊物上發表兩篇以上教研論文、經驗總結;或公開出版教育教學類著作(作品集除外);或參編唐山市級以上教材(包括校本教材)等。「業績成果」尤為突出而口碑絕佳者,雖不具備相應「榮譽稱號」,亦可申請入編。堅持標準、嚴格把關,是保障本書編寫質量之前提與關鍵所在。
秉持對歷史負責之原則,編者要求事跡入編本書者須提供所獲獎勵證書(或其他資料)圖片,再據此對名師事跡逐一核實,力圖做到材料準確、內容真實,避免主觀臆斷和任意拔高人物。若發現獲獎證書及發表論文不規範者,則從事跡材料裡予以刪除。編者還分批展名師事跡於「遵化文史」公眾號上,以置其於社會各界監督之下,並加大名師宣傳力度,擴大名師社會影響。
《遵化名師》以「人物事跡」為主體,「人物事跡」分編為「近現代名師」「當代名師」兩部分。如前所述,古代名師史無所載,故空缺;近代名師記述甚少,只查詢到誨人不倦者李恆、著述立傳者徐肇文和嚴謹為學者張煜三位大儒;現代名師多為「革命」之師,雖「名」,而「為師」事絕少,故僅擇其六人而錄之:首創中共遵化基層組織者王麟閣、把學生引上革命之途者蘭小川、縣級教材《珠算自通》編寫者郭哲存、對學生進行抗日愛國教育者谷耀武、「好老師」冀光、以民族正氣感染學生者王顯之。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遵化教育事業日新,品高業精之師時現,因此,「當代名師」部分所錄人物事跡較多,為本書之主體。書中另設「名師教科研成果選刊」「名校選介」兩部分,目的是將名師成長置於廣闊背景下,使名師成長規律及教育理念、艱辛探索為讀者所深入了解。
關於人物排序,編者集入編名師和編委會成員意見,決定總體上以人物出生年月先後為序。其中,「當代名師」部分又將特級教師或口碑極佳而作出重大貢獻者專列於前。在此基礎上,特別將著名教育改革家胡中柱、「幾何大王」李嵐、一中「生物角」建立者李佐唐、低年級識字教學探索者嶽亞婭、掃盲英雄夏廣順等五位名師事跡排於最前。
儘管編者歷盡艱辛、多方徵集人物線索和資料,但所得依舊有限,以致尚有一些名師未能入編本書;個別入編者,因材料不足以致事跡有欠豐滿,此為編者抱憾之處。待條件具備之日,可編《遵化名師》續集,以補此憾。
孫瑞欣
2020年7月
遵化文史,探尋歷史遺蹟,挖掘過去的輝煌,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公眾號!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寫好自己家鄉,宣傳千年古城,歡迎投稿:zunhuawenshi@163.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遵化文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