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第7輪四川男籃對陣廣廈男籃的比賽進行到第三節末段,哈達迪拿到第10次助攻,達成三雙。這是CBA本賽季第1個三雙。此時比賽還有一節多,而哈達迪的數據已經來到24分16板10助攻。
最後四川隊1分惜敗,哈德迪出場43分鐘,拿下28分20個籃板11次助攻2次搶斷2次蓋帽。
哈達迪生於1985年5月19日,按我們的「虛歲」算今年已經36。因為疫情的影響,這才是他新賽季打的第二場比賽。因為缺乏比賽鍛鍊,也許還有年齡造成的運動能力退化,他2場比賽都有6次失誤,還有4.5次犯規。但是其他數據仍然鶴立雞群:場均19.5分隊內第一(第二李原宇15分),14.5個籃板隊內第一(第二名李原宇6.3個),8.0次助攻隊內第二(僅次於袁堂文的10次),1.5次搶斷隊內第二(同樣僅次於袁堂文的場均3.8次),2.0次蓋帽隊內第一(第二是李原宇的0.7次)。
曾經和易建聯競爭亞洲第一的哈達迪,即使已經36歲,但在CBA他的統治力依舊可怕,在隊內仍然是最強的點,放到全CBA也不虛。
對手廣廈隊也是強隊,胡金秋+孫銘徽也算黃金組合。特別是本賽季表現很好,進國家隊呼聲也很高的胡金秋,場均出場39分鐘,是球隊絕對主力;場均得分24分(聯盟第八),場均10.7籃板(聯盟第九),還有場均0.8助攻0.7搶斷1.7蓋帽(聯盟第八),場均失誤和犯規則是2.2和2.8次。胡金秋絕對稱得上國內一流內線。
那麼胡金秋這場比賽表現如何呢?
胡金秋18分8籃板1蓋帽3失誤6犯規,得分籃板都比場均數據低,犯規卻大幅飆升,最後被罰出場。
對比一下:
哈達迪28分20個籃板11次助攻2次搶斷2次蓋帽,6失誤6犯規。
——24歲(1997年5月出世)的胡金秋打不過哈達迪,即使他已經36歲,不在巔峰。
由於今年的特殊情況,很多球隊的外援都沒能來到球隊;而CBA對外援出場時間的新規定,也讓外援出場機會大幅減少。很多球隊乾脆選擇使用全華班出戰。
這對國內球員的好處是上場時間的增多和得到了更多的鍛鍊機會——以往CBA球隊都是雙外援一內一外,進攻由小外發起,由大外終結,或者反過來。球權永遠在外援手裡,而關鍵球更是只能由外援來打。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國內球員得到了支配球的權力和投關鍵球的機會。吳前、孫銘徽他們都是受益者,他們都抓住了機會。
很多球迷都說這賽季的CBA沒有外援,反而變好看了:終於不用看球一直在外援手裡,而我們的球員在關鍵時刻居然也能打得這麼好——看來都用全華班,讓國內球員來自己打,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路。
我卻有不同看法:
一。我擔心這表面的繁榮,其實都是假象。
比如NBA很多比賽都很無聊,但CBA京粵大戰這些就很好看——因為比賽並不是水平越高就越好看,而是雙方水平越接近的,競爭過程越激烈,才會越精彩。當沒有外援之後,全部是國內球員,其實大家的水平就差不了太多,比賽自然激烈了。
二。低水平競爭下,國內球員可能並沒有變強。
我更擔心的是這一點,在低水平的競爭下,脫穎而出的人是否就已經達到了高水平呢?在高水平的檢驗到來前我們永遠都確認不了這一點。跟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我怕的是我們沒變強,反而變弱了還不知道,還在沾沾自喜。
三。和高水平的外援同場競技並擊敗他才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
我們請外援究竟是為了什麼?提升球隊競爭力,增加聯賽觀賞性,肯定是第一目的。那如果我們能利用好和頂級外援同場競技的機會,在和高水平對手較量時適應他,甚至擊敗他;那到了國際大賽上我們的球員再遇到高水平的攻防時也不會再手足無措,是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呢?當胡金秋可以打爆哈達迪,當郭艾倫可以防住約瑟夫楊,當吳前的助攻失誤比低於福特森、勞森,我們就知道自己的籃球水平已經提高了。
歸根到底,一切都是為了中國男籃能在國際大賽出成績。CBA就算場場加時絕殺,球員在CBA再數據逆天,稱王稱霸;如果國際大賽打得不好,作為中國球迷還是不會高興的。
希望周琦、胡金秋、王哲林和吳前、郭艾倫們都能明白這一點,也希望姚明治下的籃協在鍛鍊國內球員和閉門造車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不要讓我們中國籃球變成井底之蛙。
(本文由頭條號:粉皮at王 原創發布,歡迎關注,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