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印度死敵、在我國新聞上卻擁有頗高出鏡率的"巴鐵",巴基斯坦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顯示出"國運多磨"的特質。
一手締造這個國家的創始人尚未完成使命就撒手人寰,天賜資源並不豐厚導致農業工業都不算發達,政客文官與軍人政府輪流上臺執掌權柄,卻似乎誰都沒辦法平衡好軍事與經濟之間的矛盾關係。這樣一個內部長期混亂的國家,究竟誰在作妖?
巴基斯坦
先天不足,拼盤立國
關於巴基斯坦的誕生歷程,有人形容為"世界典型的拼盤國家",也有人說它是"大英留在印度身邊的釘子",還有人說是"為了對抗印度而抱團取暖的塑料同盟"。
以上說法其實都表達了同一層含義:巴基斯坦並非一個自然形成的國家,它的建立本身就倚仗了太多外來力量,國家內部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不足,中央政府對局面的掌控並不牢靠。
事情要從二戰過後,全球範圍內的殖民系統瓦解、民族主義興起說起。
巴基斯坦
當時,給英國當了快百年殖民地的印度次大陸也開始暗潮湧動,著名的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起來。印度家的"聖雄"甘地、追隨和繼任者尼赫魯、巴基斯坦家的"國父"阿里·真納,他們都曾經是這個黨派的成員。
也就是說其實一開始,在共同針對英國殖民者、追求民族獨立這個立場上,他們是同一條戰壕裡的人。
然後事情就漸漸開始不對味起來,國大黨的領袖無論甘地還是尼赫魯都還在爭取印度擺脫英國控制,內部以阿里·真納為首的一部分人卻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印度國民大會
關於起因雙方各執一詞,一邊說是你們心大了鬧著要分家,另一邊說明明是你們佔著老大的位置卻行事不公。站在吃瓜角度看,誰先動手其實並不見得就那麼重要,重點在於至少有一邊覺得"這日子沒法一起過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就此赤裸裸地擺上了桌面。
阿里·真納和他的追隨者認為,更正確的道路是自己搞一個"純穆斯林"國家,這便是"全印度穆斯林聯盟"誕生的源頭。用大白話來說,英國人的手還沒從印度次大陸撤出去,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已經為了"還沒到手的"地盤怎麼分而劍拔弩張起來。
據統計,為了挽留去意已決的真納,甘地主導推動了超過十次的會談磋商,然而最後還是談不攏只能一拍兩散。後世不少人認為國大黨的這一次分裂,是其自身主體偏向上層階級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有人認為主因是英國玩"分而治之"玩得太好,國大黨根本不是對手。後來的甘地遇刺事件,實際上在兩方分道揚鑣時已經埋下了種子。
印巴分治,埋下炸藥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7年,以英國駐印末代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命名的"蒙巴頓方案"(亦稱"印巴分治"方案)出臺了。
如果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這個方案堪稱大英帝國瘋狂挖坑、確保人去坑留的國際政治力作,然而對當時的印巴兩國來說,或許已是能夠爭取到的利益最大化結局。這個方案到底坑在何處?
首先英國說,咱們按居民的宗教信仰來分地盤,原先的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而兩邊都不靠的王公土邦們繼續享有"獨立"的地位,你們高興加入哪個自治領就加哪個;我大英全不幹涉。
蒙巴頓方案
紙面上看起來好像還行?真正執行起來才知道遍地都是雷點。這個方案獲得了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雙方的認可,然而兩邊地盤怎麼劃,卻是由居住在倫敦的律師西裡爾·雷德克裡夫一手操辦,這條分界線也被命名為"雷德克裡夫線"。
當時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分別位於英屬印度的東西兩側,"雷德克裡夫線"便把西部的旁遮普地區和東部的孟加拉地區統統一分為二,劃給印巴雙方。
按這條界線分治之後,巴基斯坦就會一左一右把印度夾在中間,而印度東北部也有一塊飛地,僅靠西裡古裡走廊與主要版圖連接。這條線如果拿給一個熟稔中國古代史的人來看,極大概率會直接聯想出四個大字——"犬牙相入"。
據說,負責劃線的雷德克裡夫律師 "一輩子沒去過直布羅陀以東的任何地方",因此他劃出的分界線可說極不符合當時英屬印度的實際情況。
然而搞笑的是,這一情況恰恰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雙方"強烈要求"的結果,因為雙方都信不過對面,怕對面坑自己,因此要求由"跟印度完全無關、完全不了解英屬印度的英國人"來劃界……
最後這條"雷德克裡夫線",無論從印度、還是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說都是個很糟糕的作品,然而如果從英國的利益出發,這條線可就真的太好了,堪稱傑作。
巴基斯坦
分界線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之於眾,當時就引發了大規模的恐慌、遷徙和逃亡。我們可以站在當時民眾的角度推想一下:
——早就官宣了要按民族按宗教分成兩個國家,結果這一划線把我全家劃到了"非我族類"的土地上?不趕緊跑路還等什麼啊?
——早就官宣了要按民族按宗教分成兩個國家,你們這群"非我族類"的還賴在"我們的"土地上不走?等著我們動手攆人嗎?
穆斯林
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所有居民都如此極端"的問題,只要有一點苗頭,爭端就有可能越來越大。尤以此前從未分割過的旁遮普地區最為水深火熱,而孟加拉地區因為四十多年前已經被"孟加拉分割令"分過一次了,甘地又在加爾各答努力呼籲克制,局勢稍好一些。
據後世統計,因這一波分治而喪生的人數在50萬人以上,超過一千萬人無家可歸。即使僥倖不死、也成功搬到了那條線對面去,等待他們的也很可能是生活的冷眼——人生地不熟、融入當地也並不就那麼一帆風順。
加爾各答
內外交困,發展無路
總而言之,拜"雷德克裡夫線"之賜,巴基斯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與其鄰國之間便定調了不信任、憎惡甚至仇恨的緊張關係。
英國人挖的坑還不止這個:當時最大土邦克什米爾的大君是個印度教徒,然而其境內居民又以伊斯蘭教徒居多。克什米爾地區就此成為兩國之間曠日持久的火藥桶,獨立之後印巴間爆發過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次次都和克什米爾有關。
"蒙巴頓方案"給了巴基斯坦一個如此糟糕的地緣開局,那麼分給它的土地"成色"如何呢?
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有六成國土是山地丘陵,南部沿海還有大沙漠,耕地滿打滿算不到20萬平方公裡(印度耕地有153萬平方公裡),人口卻有2億,是世界第六的人口大國。長年缺水缺得飛起,農業的表現也並不怎麼好,至今糧食短缺的風險還在這個國家頭頂徘徊。
由於地處遠古地殼活躍地區,礦藏資源倒是很不錯,但礦產也得有工業基礎和穩定的局面才能挖得出、賣得掉啊!而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並不是靠指望殖民者施捨就能得到的。
阿里·真納雖然頂著"國父"的頭銜,但他在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歷程中,卻從未展現出犁庭掃穴的能力。想建國,得有信仰伊斯蘭教、和甘地等人不太對盤、同時手握實權的人,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遺憾的是,並不是真納。
巴基斯坦
真納能打的牌只有一個"印度穆斯林聯盟"的首領頭銜,以及這些人心底共同的"害怕成為印度人"的潛意識。他靠講道理、靠拉關係,靠反覆渲染"強敵印度一定會對你們各個擊破"來激發這些穆斯林部落的焦慮感,最終達成聯合起來一致對印的目標。
這個畫風是不是有點眼熟?戰國,合縱,"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啊!這一整套邏輯當然是能說通的,否則蘇秦也不可能真的拉出了六國聯盟。但這套玩法的死結在於只能同仇敵愾,一旦共同強敵稍稍放鬆了壓力,聯盟內部必然會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印度人
甚至連巴基斯坦(Pakistan)這個國名,都是由最初聯合的五個區域各取一部分字母組合而成。換句話說,他們對內缺乏文化向心力,對外沒有可以共用的身份認同,以至於連國名都要用這種方式來"製造"。幸虧當時大家都還單純,否則恐怕光是代表五個區域的字母誰先誰後都值得辯論一番。
看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當初印巴雙方會把最重要的劃線權交給"無關的第三者"。這种放棄爭取、聽天由命賭一把的做法往往是因為對自身實力沒啥信心,真的撕破臉硬爭的話搞不好啥都爭不到……
巴基斯坦人
政令多變,"基地"陰雲
不少人認為,當時真納自知身患重疾時日無多,因此才對地方實權派妥協讓步,先名義上統一了再說。然而繞過去的問題依然是問題,遲早有一天還會出現在前進的道路正中。
巴基斯坦建國剛剛第二年,"國父"阿里·真納便溘然長逝,留給國民的除了紙幣上的紀念頭像,還有尚未完成整合、在內在外都仍存隱憂的新生國家。
因為英國留下的強大影響,巴基斯坦建國後理所當然地走了西式民主道路。國內派系林立,輕則爭權奪利,重則衝突PK,甚至還有諸如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這樣直接搞分裂的,想控制局面就必須要維持一定的軍事實力。
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
應付緊張的鄰國關係則更加燒錢,眾所周知,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矛盾重重,舊恨未了又不斷添上新仇。為克什米爾打了三次還是沒打出個結果,雙方大把砸錢買槍買炮瞄準對方,然而論家底,印度卻顯然要厚實得多。
這是懟到巴基斯坦每一屆政府面前的"艱難選擇"——"如果握著劍,我就無法擁抱你;如果放下劍,我就無法保護你。"沒錢守不住邊界領土,丟了國家尊嚴會流失選票;維持軍備就得加稅,國民交稅多了照樣會放棄支持。
民選政府太軟了外戰無力,於是軍人上臺執政;軍政府的威望則全靠戰果,一個失手就又輪到政客上臺。整個國家的軌跡就像一個鐘擺,在反反覆覆的掉頭中虛耗時日。
巴基斯坦政府軍
這也讓後世看清了英國當初的"深謀遠慮",看似給予印巴獨立自主的未來,實際上卻製造出了國家層面的死結,巴基斯坦固然無法靠自身力量走出來,印度也同樣深陷其中。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阿富汗戰爭中"養蠱"催生的宗教極端組織蔓延到接壤的巴基斯坦,其中包括一個世界級知名度的名字——賓·拉登。"9.11事件"之後,巴基斯坦追隨美國馬首投入西方反恐陣線,隨即被列入恐怖組織的報復清單。
2007年是恐怖襲擊在巴基斯坦最為喪病的一年,這一年內該國有超過三千人死於恐襲,其中軍人接近六百,連前總理都被刺殺而不治身亡。當時總統穆沙拉夫不得不頒布緊急狀態法,並宣稱:"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蔓延發展已危及巴基斯坦的主權"。
巴基斯坦這個國家,依然置身於內外交困的漩渦之中。
9.11事件
結語
由此可見,巴基斯坦(以及死對頭印度)是英國殖民體系在印度次大陸崩解之後的產物,建國曆程中的妥協退讓留下了各地"散裝"、民教衝突複雜、組織能力疲軟等諸多短板,上世紀以來更是深受宗教極端組織之苦。
巴基斯坦人
巴基斯坦至今深陷在與四面鄰國關係緊張的困局裡,形格勢禁無法放鬆軍事去發展經濟。與印度更是衝突極深幾乎不可能化解或擱置,出於"你揍印度我們就是好朋友"的共同利益而與我國站在一起,這就是"巴鐵"誕生的由來。
身為一個內部長期混亂的國家,究竟誰在作妖?始作俑者的大英帝國、心懷僥倖的印巴領袖、各為私利的地方實權派,各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最終導致了巴基斯坦的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