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一個內部長期混亂的國家,究竟誰在作妖?

2021-01-18 騰訊網

作為印度死敵、在我國新聞上卻擁有頗高出鏡率的"巴鐵",巴基斯坦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顯示出"國運多磨"的特質。

一手締造這個國家的創始人尚未完成使命就撒手人寰,天賜資源並不豐厚導致農業工業都不算發達,政客文官與軍人政府輪流上臺執掌權柄,卻似乎誰都沒辦法平衡好軍事與經濟之間的矛盾關係。這樣一個內部長期混亂的國家,究竟誰在作妖?

巴基斯坦

先天不足,拼盤立國

關於巴基斯坦的誕生歷程,有人形容為"世界典型的拼盤國家",也有人說它是"大英留在印度身邊的釘子",還有人說是"為了對抗印度而抱團取暖的塑料同盟"。

以上說法其實都表達了同一層含義:巴基斯坦並非一個自然形成的國家,它的建立本身就倚仗了太多外來力量,國家內部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不足,中央政府對局面的掌控並不牢靠。

事情要從二戰過後,全球範圍內的殖民系統瓦解、民族主義興起說起。

巴基斯坦

當時,給英國當了快百年殖民地的印度次大陸也開始暗潮湧動,著名的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起來。印度家的"聖雄"甘地、追隨和繼任者尼赫魯、巴基斯坦家的"國父"阿里·真納,他們都曾經是這個黨派的成員。

也就是說其實一開始,在共同針對英國殖民者、追求民族獨立這個立場上,他們是同一條戰壕裡的人。

然後事情就漸漸開始不對味起來,國大黨的領袖無論甘地還是尼赫魯都還在爭取印度擺脫英國控制,內部以阿里·真納為首的一部分人卻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印度國民大會

關於起因雙方各執一詞,一邊說是你們心大了鬧著要分家,另一邊說明明是你們佔著老大的位置卻行事不公。站在吃瓜角度看,誰先動手其實並不見得就那麼重要,重點在於至少有一邊覺得"這日子沒法一起過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就此赤裸裸地擺上了桌面。

阿里·真納和他的追隨者認為,更正確的道路是自己搞一個"純穆斯林"國家,這便是"全印度穆斯林聯盟"誕生的源頭。用大白話來說,英國人的手還沒從印度次大陸撤出去,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已經為了"還沒到手的"地盤怎麼分而劍拔弩張起來。

據統計,為了挽留去意已決的真納,甘地主導推動了超過十次的會談磋商,然而最後還是談不攏只能一拍兩散。後世不少人認為國大黨的這一次分裂,是其自身主體偏向上層階級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有人認為主因是英國玩"分而治之"玩得太好,國大黨根本不是對手。後來的甘地遇刺事件,實際上在兩方分道揚鑣時已經埋下了種子。

印巴分治,埋下炸藥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7年,以英國駐印末代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命名的"蒙巴頓方案"(亦稱"印巴分治"方案)出臺了。

如果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這個方案堪稱大英帝國瘋狂挖坑、確保人去坑留的國際政治力作,然而對當時的印巴兩國來說,或許已是能夠爭取到的利益最大化結局。這個方案到底坑在何處?

首先英國說,咱們按居民的宗教信仰來分地盤,原先的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而兩邊都不靠的王公土邦們繼續享有"獨立"的地位,你們高興加入哪個自治領就加哪個;我大英全不幹涉。

蒙巴頓方案

紙面上看起來好像還行?真正執行起來才知道遍地都是雷點。這個方案獲得了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雙方的認可,然而兩邊地盤怎麼劃,卻是由居住在倫敦的律師西裡爾·雷德克裡夫一手操辦,這條分界線也被命名為"雷德克裡夫線"。

當時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分別位於英屬印度的東西兩側,"雷德克裡夫線"便把西部的旁遮普地區和東部的孟加拉地區統統一分為二,劃給印巴雙方。

按這條界線分治之後,巴基斯坦就會一左一右把印度夾在中間,而印度東北部也有一塊飛地,僅靠西裡古裡走廊與主要版圖連接。這條線如果拿給一個熟稔中國古代史的人來看,極大概率會直接聯想出四個大字——"犬牙相入"。

據說,負責劃線的雷德克裡夫律師 "一輩子沒去過直布羅陀以東的任何地方",因此他劃出的分界線可說極不符合當時英屬印度的實際情況。

然而搞笑的是,這一情況恰恰是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雙方"強烈要求"的結果,因為雙方都信不過對面,怕對面坑自己,因此要求由"跟印度完全無關、完全不了解英屬印度的英國人"來劃界……

最後這條"雷德克裡夫線",無論從印度、還是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說都是個很糟糕的作品,然而如果從英國的利益出發,這條線可就真的太好了,堪稱傑作。

巴基斯坦

分界線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之於眾,當時就引發了大規模的恐慌、遷徙和逃亡。我們可以站在當時民眾的角度推想一下:

——早就官宣了要按民族按宗教分成兩個國家,結果這一划線把我全家劃到了"非我族類"的土地上?不趕緊跑路還等什麼啊?

——早就官宣了要按民族按宗教分成兩個國家,你們這群"非我族類"的還賴在"我們的"土地上不走?等著我們動手攆人嗎?

穆斯林

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所有居民都如此極端"的問題,只要有一點苗頭,爭端就有可能越來越大。尤以此前從未分割過的旁遮普地區最為水深火熱,而孟加拉地區因為四十多年前已經被"孟加拉分割令"分過一次了,甘地又在加爾各答努力呼籲克制,局勢稍好一些。

據後世統計,因這一波分治而喪生的人數在50萬人以上,超過一千萬人無家可歸。即使僥倖不死、也成功搬到了那條線對面去,等待他們的也很可能是生活的冷眼——人生地不熟、融入當地也並不就那麼一帆風順。

加爾各答

內外交困,發展無路

總而言之,拜"雷德克裡夫線"之賜,巴基斯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與其鄰國之間便定調了不信任、憎惡甚至仇恨的緊張關係。

英國人挖的坑還不止這個:當時最大土邦克什米爾的大君是個印度教徒,然而其境內居民又以伊斯蘭教徒居多。克什米爾地區就此成為兩國之間曠日持久的火藥桶,獨立之後印巴間爆發過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次次都和克什米爾有關。

"蒙巴頓方案"給了巴基斯坦一個如此糟糕的地緣開局,那麼分給它的土地"成色"如何呢?

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有六成國土是山地丘陵,南部沿海還有大沙漠,耕地滿打滿算不到20萬平方公裡(印度耕地有153萬平方公裡),人口卻有2億,是世界第六的人口大國。長年缺水缺得飛起,農業的表現也並不怎麼好,至今糧食短缺的風險還在這個國家頭頂徘徊。

由於地處遠古地殼活躍地區,礦藏資源倒是很不錯,但礦產也得有工業基礎和穩定的局面才能挖得出、賣得掉啊!而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並不是靠指望殖民者施捨就能得到的。

阿里·真納雖然頂著"國父"的頭銜,但他在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歷程中,卻從未展現出犁庭掃穴的能力。想建國,得有信仰伊斯蘭教、和甘地等人不太對盤、同時手握實權的人,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遺憾的是,並不是真納。

巴基斯坦

真納能打的牌只有一個"印度穆斯林聯盟"的首領頭銜,以及這些人心底共同的"害怕成為印度人"的潛意識。他靠講道理、靠拉關係,靠反覆渲染"強敵印度一定會對你們各個擊破"來激發這些穆斯林部落的焦慮感,最終達成聯合起來一致對印的目標。

這個畫風是不是有點眼熟?戰國,合縱,"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啊!這一整套邏輯當然是能說通的,否則蘇秦也不可能真的拉出了六國聯盟。但這套玩法的死結在於只能同仇敵愾,一旦共同強敵稍稍放鬆了壓力,聯盟內部必然會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印度人

甚至連巴基斯坦(Pakistan)這個國名,都是由最初聯合的五個區域各取一部分字母組合而成。換句話說,他們對內缺乏文化向心力,對外沒有可以共用的身份認同,以至於連國名都要用這種方式來"製造"。幸虧當時大家都還單純,否則恐怕光是代表五個區域的字母誰先誰後都值得辯論一番。

看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當初印巴雙方會把最重要的劃線權交給"無關的第三者"。這种放棄爭取、聽天由命賭一把的做法往往是因為對自身實力沒啥信心,真的撕破臉硬爭的話搞不好啥都爭不到……

巴基斯坦人

政令多變,"基地"陰雲

不少人認為,當時真納自知身患重疾時日無多,因此才對地方實權派妥協讓步,先名義上統一了再說。然而繞過去的問題依然是問題,遲早有一天還會出現在前進的道路正中。

巴基斯坦建國剛剛第二年,"國父"阿里·真納便溘然長逝,留給國民的除了紙幣上的紀念頭像,還有尚未完成整合、在內在外都仍存隱憂的新生國家。

因為英國留下的強大影響,巴基斯坦建國後理所當然地走了西式民主道路。國內派系林立,輕則爭權奪利,重則衝突PK,甚至還有諸如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這樣直接搞分裂的,想控制局面就必須要維持一定的軍事實力。

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

應付緊張的鄰國關係則更加燒錢,眾所周知,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矛盾重重,舊恨未了又不斷添上新仇。為克什米爾打了三次還是沒打出個結果,雙方大把砸錢買槍買炮瞄準對方,然而論家底,印度卻顯然要厚實得多。

這是懟到巴基斯坦每一屆政府面前的"艱難選擇"——"如果握著劍,我就無法擁抱你;如果放下劍,我就無法保護你。"沒錢守不住邊界領土,丟了國家尊嚴會流失選票;維持軍備就得加稅,國民交稅多了照樣會放棄支持。

民選政府太軟了外戰無力,於是軍人上臺執政;軍政府的威望則全靠戰果,一個失手就又輪到政客上臺。整個國家的軌跡就像一個鐘擺,在反反覆覆的掉頭中虛耗時日。

巴基斯坦政府軍

這也讓後世看清了英國當初的"深謀遠慮",看似給予印巴獨立自主的未來,實際上卻製造出了國家層面的死結,巴基斯坦固然無法靠自身力量走出來,印度也同樣深陷其中。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阿富汗戰爭中"養蠱"催生的宗教極端組織蔓延到接壤的巴基斯坦,其中包括一個世界級知名度的名字——賓·拉登。"9.11事件"之後,巴基斯坦追隨美國馬首投入西方反恐陣線,隨即被列入恐怖組織的報復清單。

2007年是恐怖襲擊在巴基斯坦最為喪病的一年,這一年內該國有超過三千人死於恐襲,其中軍人接近六百,連前總理都被刺殺而不治身亡。當時總統穆沙拉夫不得不頒布緊急狀態法,並宣稱:"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蔓延發展已危及巴基斯坦的主權"。

巴基斯坦這個國家,依然置身於內外交困的漩渦之中。

9.11事件

結語

由此可見,巴基斯坦(以及死對頭印度)是英國殖民體系在印度次大陸崩解之後的產物,建國曆程中的妥協退讓留下了各地"散裝"、民教衝突複雜、組織能力疲軟等諸多短板,上世紀以來更是深受宗教極端組織之苦。

巴基斯坦人

巴基斯坦至今深陷在與四面鄰國關係緊張的困局裡,形格勢禁無法放鬆軍事去發展經濟。與印度更是衝突極深幾乎不可能化解或擱置,出於"你揍印度我們就是好朋友"的共同利益而與我國站在一起,這就是"巴鐵"誕生的由來。

身為一個內部長期混亂的國家,究竟誰在作妖?始作俑者的大英帝國、心懷僥倖的印巴領袖、各為私利的地方實權派,各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最終導致了巴基斯坦的今日。

相關焦點

  • 2020年第4起重大空難,巴基斯坦客機墜毀,究竟是誰的問題?
    一架搭載了105人的巴基斯坦A320客機不幸在居民區墜毀,有近百名乘客遇難,同時墜機事故導致多名地面居民受傷,墜機地點的房屋車輛也被損毀。墜機事故詳細經過事故發生的地點是在巴基斯坦的一座港口城市喀拉蚩,據報導,巴基斯坦這架A320客機是在當地時間8:05從拉合爾國際機場起飛,在即將抵達喀拉蚩時發生了故障。
  • 巴基斯坦至今還留在大英國協,究竟大英國協能給巴基斯坦帶來什麼?
    儘管如此,現在的大英國協仍然是由53個獨立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英國女王仍然是16個大英國協成員國的國家元首。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巴基斯坦願意留在大英國協內部呢?大英國協成員國的公民可以移民英國,並且聯邦內部有特殊的貿易保護措施,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可以享受大英國協特惠制中間的關稅優惠,有利於自己的出口。
  •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為何會分裂成兩個國家
    文/寂寞的紅酒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是南亞的兩個國家。兩國一個在印度半島的西邊,一個在印度半島的東北,中間隔著一個印度,相距長達2000公裡。如此兩個相隔甚遠的國家,怎麼看似乎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但實際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曾是一個國家,只是後來分裂了。
  • 巴基斯坦,掏空國庫支持武漢的國家,擁有旅行者嚮往的旅遊勝地
    如果說世界195個主權國家中,與中國關係最強的是誰?毫無疑問是——巴基斯坦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許多在中國學醫的巴基斯坦留學生都自願參加抗疫醫療救援行動,同時,巴基斯坦參議院也通過特別決議,支持中國抗擊疫情,中國的疫情還沒有結束,一場大規模的蝗災已經席捲了從西非到東非,從西亞到南亞的大部分地區,據了解,一個普通規模的沙漠蝗群有4000萬成員,每天行進150公裡,殺死約3.5萬人的食物,被稱為「移動式穀物收割機」面對巴基斯坦歷史上最嚴重的蝗災
  • 印巴究竟在打什麼?圖啥?印度是如何「肢解」巴基斯坦的?
    為何印度和巴基斯坦頻起衝突?兩國之間究竟有什麼恩怨?一母同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何兄弟鬩牆?印度稱霸南亞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肢解」巴基斯坦?印度野心這麼大,你爸知道嗎?印巴之間的矛盾衝突由來已久,其中夾雜著政治、宗教、地域等各種衝突。國際社會對兩國之間的「舊傷疤」充滿擔憂,未來兩國是否會再次爆發較大的戰爭也引起了人們的猜測。
  • 德約科維奇今年「作妖」特別多!他究竟是怎麼了?
    他說,「我想每個球員都會告訴你同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國我們的比賽環境非常惡劣,空氣品質也非常差,球員們甚至需要背著氧氣瓶打球,毫無疑問,中國可能是空氣品質最差的國家。」眾所周知,德約科維奇深受中國球迷的喜愛,他自己也曾在採訪中號稱自己為「中國兒子」,然而此言一出著實傷了中國球迷的心。
  • 《精英律師》羅琦再次作妖,羅檳左右為難,冀遇究竟做錯了什麼?
    還有一個追求羅琦的大律師王櫟也是羅檳的大學同學。羅琦當初對冀遇一見鍾情,交往不到一個星期就結婚了,兩人婚後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小安。但是由於兩人婚後性格不合,羅琦與冀遇離婚了並且是淨身出戶。離婚後冀遇與何賽的表妹榮蓉結婚成家,而羅琦跟王櫟走到一起,看到這裡,就知道這些人的關係也是夠亂七八糟的。
  •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國家的關係如何?
    印度獨立領導人尼赫魯的意思是完全繼承英國人在南亞的勢力範圍,建立一個包括緬甸、印度、尼泊爾與巴基斯坦在內的一個大印度聯邦,但是這個建議遭到了緬甸與印度國內穆斯林聯盟的強烈反對。鑑於印度殖民地內部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暴力衝突越來越頻繁,同時也為了確保自己在印度獨立後繼續確保對該地區的影響力,英國人決定將印度分治。
  • 頻繁作妖后,澳大利亞一算帳,莫裡森氣得跺腳,連呼被川普坑慘
    圖為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近日,據媒體報導,在頻繁作妖后,澳大利亞一算帳,發現損失巨大,莫裡森氣得直跳腳,連呼被川普坑慘了,那麼莫裡森會悔改嗎?為了身先士卒響應美國的號召,澳大利亞以華為威脅其國內安全的無稽之談為由,終止了與華為的合作,其後又以防疫為由,禁止他國航班和人員入境,甚至試圖因為疫情向別國索賠,這一系列操作,卻因美國國內疫情和總統換屆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或是表揚澳大利亞,但後者已經自食惡果。
  • 頻繁作妖后,澳大利亞一算帳損失巨大,莫裡森會悔改嗎?
    圖為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 近日,據媒體報導,在頻繁作妖后,澳大利亞一算帳,發現損失巨大,莫裡森氣得直跳腳,連呼被川普坑慘了,那麼莫裡森會悔改嗎? 為了身先士卒響應美國的號召,澳大利亞以華為威脅其國內安全的無稽之談為由,終止了與華為的合作,其後又以防疫為由,禁止他國航班和人員入境,甚至試圖因為疫情向別國索賠,這一系列操作,卻因美國國內疫情和總統換屆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或是表揚澳大利亞,但後者已經自食惡果。
  • 巴基斯坦國家概況
    巴基斯坦國家概況 (最近更新時間:2019年1月)  【國名】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聯盟通過了關於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一個自治領,包括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仍為大英國協成員國,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1971年3月,東部宣布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同年12月孟正式獨立。
  • 巴基斯坦貧困,然而巴方何以入圍九大核武器擁有國家?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中國,這幾個國家有著充分的理由去研製原子彈。那麼在這幾大戰勝國研製出原子彈之後,有四個小的國家相繼宣告本國是有核國家。其中我們的巴鐵入選其中,巴鐵好兄弟,那麼他們在貧窮的條件下是如何做到的呢?
  • 武漢教練組,就這樣在「作妖」的路上狂奔下去
    本來2:0領先的大好局面,就這樣被教練的「作妖」式表現,硬生生的指導成 2:2 。一個並非球隊核心球員的受傷,使得教練們手足無措,竟然換上了全年只打過兩場比賽,出場時間106分鐘,且38歲高齡的艾志波,著實讓人無法理解。綠城隊大奎的進球,明顯是艾志波跟不上節奏所導致的。
  • 曾經的東巴基斯坦為何消失不見?源於不止不休的「印巴衝突」
    在英屬印度,當時的英國政府面臨著非殖民化運動的起和印度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激烈矛盾。為了妥善應對這些問題,英國駐印度的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在1947年提出了「蒙巴頓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是「印巴分治」,根據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分布將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讓他們互相對立。由於當時伊斯蘭教徒存在於印度的東西兩個部分,因而產生了東、西巴基斯坦。
  • 蓬佩奧又在南海作妖了,幹涉南海企圖必成泡影
    中國和東協國家意圖共同發展,讓蓬佩奧意圖染指南海局勢的想法破裂成泡影。蓬佩奧意圖幹擾南海局勢近日,蓬佩奧又在南海作妖了,多次聲稱中國對於南海領土主權不合法。與此同時,美軍機時不時到南海耀武揚威。目的很明顯,想要破壞南海局勢穩定,藉此來打壓中國。對中國和東協國家的關係挑撥離間,機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 南亞國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城市雕塑
    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裡。首都伊斯蘭瑪巴德。巴基斯坦,是首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伊斯蘭國家。作為中國的堅定朋友,與中國「是長期、全天候和多方面發展的友好關係」,中國網民稱其為「巴鐵」。
  • 印度政客: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應合併為一個國家
    據印度新德裡電視臺(NDTV)網站報導,馬哈拉施特拉邦內閣部長納瓦布·馬利克(Nawab Malik)22日表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應該合併成一個國家。納瓦布·馬利克納瓦布·馬利克說,如果印度人民黨(BJP)通過合併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來建立一個國家,那麼他所在的黨派——印度民族主義大會黨(NCP)將對這一舉動表示歡迎。
  • 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的態度究竟如何?
    隨著春節越來越近,可能很多朋友都面臨著一個選擇,就是過年期間去哪裡遊玩。如果去國外旅遊的話,那麼兩國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打算去巴基斯坦旅遊的朋友,有沒有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係感到好奇呢?其實在巴基斯坦人的眼裡,中國人是他們的好朋友。
  • 巴基斯坦總理:全球只有一個國家值得學習,就是中國!
    巴基斯坦是世界第六人口大國,但是經濟卻一直排不上名次。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關係和睦,我國人民也親切地稱之為「巴鐵」。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後,巴基斯坦也從中獲得利益,開始效仿中國經濟建設,還不是因為巴基斯坦總理認為,世界上只有中國值得巴基斯坦學習。
  • 巴基斯坦的國家清真寺,土耳其人設計,卻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命名
    據說伊斯蘭教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專門進行禮拜的地方,只需選擇一個乾淨的地方即可,直到622年9月,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時,才修建了第一座簡易的庫巴清真寺,隨後多年的發展中,清真寺遍布世界各處,已經成為了伊斯蘭教的象徵和穆斯林的精神寄託,也是很多遊客樂於前往的旅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