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嘉鼎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來自專輯雲南森林保護與恢復
站在193號界碑面前,護林員指著南邊說:「那邊就是緬甸了。」放眼望去,對面沒有什麼高山,明顯可見遠處正在作業的工地,林子也遠不及我身後的茂密。還沒回過神來,護林員順著界碑往東一擺手說:「再那邊的林子裡,前幾年村裡人說聽到老虎的叫聲。」「還有喃樣?」我追問道,「還有野茶樹,和其他妖怪!」說完呵呵一樂。
遙望山對面的緬甸
中緬邊境的界碑
01 孟連:傣語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從2018年開始,我已經來過孟連這個「好地方」數次了,但很多時候都是一頓飯的停留時間便轉車入山。這裡地處熱帶,雖是匆匆經過,而這邊陲小鎮所呈現的恬靜舒適感,卻是讓人無法忽略的。
孟連街子 來源見水印
少數民族建築標誌:傣族-孔雀、拉祜族-葫蘆、佤族-牛 攝影/田一傑
現在的孟連依然按不同海拔梯度居住著傣族、拉祜族、佤(wǎ)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及分支,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支邊戰士的後代,甚至東南亞各國的居民。輾轉間走了走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嘗了嘗地道的手抓魚米線,也在南壘河畔踱了踱步,雖然沒有傣族婦女如鳧般在河中沐浴嬉戲的情景,但從嘈雜的夜市穿過,緬甸大媽那漫不經心的推銷,還是能讓人感受到多民族地區和睦融洽的種種風情。
南壘河 攝影/周嘉鼎
手抓魚米線 攝影/高梅穎
孟連的新老菜市場 攝影/周嘉鼎(右圖)
新村的路與黨支部 攝影/田一傑
根據2014~2016年的孟連森林二類調查統計,孟連縣的經濟林面積為21030.8公頃,佔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17.76%,而其中橡膠佔89.68%。我們在途經富巖、公信鄉的路上,可以看到橡膠林不斷延伸,一直到國境線。經過了80年代的橡膠種植,90年代的桉樹種植,這些單一經濟作物的替代,讓好地方的林子逐漸地破碎化。
森林景觀:茶地和桉樹 攝影/周嘉鼎
項目初期我們在孟連各鄉鎮走了一圈做調研,想好好看看這片被稱為「綠寶石」的地方,卻發現一路很多地方都是「人工綠」,只有從衛星照片上去鳥瞰,在難以抵達的林子深處,地圖上那如翡翠般的片片墨綠引起了我們的關注,而這些區域,才是我們要找的「好地方」。
孟連走一圈,衛星照片上那些墨綠的疊翠十分明顯
02 黑山:那是原始森林黑山,就是當地少數民族村民對周邊保存完整的連片天然林的稱呼,是原始天然林,或者次生天然林。黑山也是少數民族的神山,山裡流傳著少數民族的傳說和故事,是有明確禁忌的森林區域。而我們工作的地方,就是靠近中緬邊境的臘福黑山。
黑山全景 攝影/火塘文化社龍哥
孟連的森林植被按《雲南植被》的分類分為了8個植被型、9個植被亞型和16個群系,從海拔800米以下的季雨林到1800米以上的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
在臘福的黑山也存在大面積的原始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這裡的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樹種多樣性大,喬木上層除殼鬥科栲屬植物外,還有多種紫樹科和木蘭科植物,樹木高大挺拔,樹幹枝椏上布滿苔蘚附生植物,物種多樣性非常豐富。
附生植物 攝影/高梅穎
在深入臘福黑山的車路上,可以遙望見山坡上種植了石斛、咖啡和茶葉;慢慢到村周邊,出現了默默地豎立在村旁的桉樹林,明顯已久無人問津;當年開墾種罌粟的荒地痕跡還明顯可見,再往裡走才能遠眺到那蔥鬱神秘的「綠寶石」。
村民還津津樂道於自己當年在其中追逐野獸的故事,如今仍然流傳著每年老虎會經過這裡,卻只留下長嘯一聲的傳說。那麼,這片原始的森林裡是否如村民們所描述的,棲息著難以尋覓的「妖怪」嗎?
護林員講故事 攝影/周嘉鼎
03 著八:寨子裡的「頭人」
臘福周邊的大黑山也是周邊村寨的神山。神山在他們的眼中是敬畏的、未知的,這也許就是在保護區外還遺留著如此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的一個原因。
臘福老房子與新景對比
生活在黑山的拉祜族,對於神山的哪些區域可以取材,哪些區域不能踏足,甚至哪些區域不能喧譁都有規定。而這些口口相傳的「管理條例」隨著現代文化的衝擊正在消逝,如同充滿儀式感的木屋被水泥房所替代之後,無法傳承教育下一輩那些木頭得來不易的悲哀。
這一套傳統的保護管理來自拉祜族的頭人制度。頭人就是管理寨子的人,有著不同的職能和分工。村民可以向頭人諮詢某些行為是否合乎古禮,詢問夢境或者意外事件的吉兇,以及節日的安排等問題;頭人也會負責寨子裡的宗教活動,比如給寨神進獻香火;同時也負責寨子裡的日常糾紛等世俗事務;最後還有一部分職能是管理勞動工具的製造和使用。(韓俊魁,2006)
祭祀現場
有幸在村裡時應邀到臘福村「著八」的家中,頭人其實沒有大家所想像的位高權重,閒坐間老人家給我們端上山林野蜜,並把屋裡點亮。由於語言不通,請村裡年輕人幫我們翻譯了來訪的目的,頭人表示很感謝我們在這裡做保護森林的工作,老人家話不多,在我們好奇提問下,說了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森林故事(頭人說很多信息都是通過「夢境」的形式傳遞,難以用言語表述),但大體可以總結為:「對待村背後的神山,事無巨細,都得由頭人來把關。」
村裡新建的祭祀房
很好奇在這些傳統和不成文的規則守護下,當地人還能不能繼續保護黑山最後的森林。當我和拉祜族的青年進了幾次山之後,發現四通八達的道路雖然已經覆蓋了孟連全境,卻還未通到這些年輕族人的心中。
04 妖怪:愛唱歌的小年青
扎比是村裡的巡護隊長(拉祜族姓名中,扎字代表男性,而姓名中第二個字則代表出生時所代表的生肖動物),扎比在外打工轉了一圈回到村裡,和小夥伴們希望能在村裡做點事業,這裡的森林提供了古茶樹、野蜂蜜等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他們對這片森林提供給他們的資源和老一輩人的認知已全然不同,對待黑山的態度也和老一輩的人不再一樣,雖然都是靠山吃山,但是對這周邊的森林已經沒有了前人的理解,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和扎比他們在山中數日,夜宿山間,他們對山中食材、水源瞭若指掌,而對於哪些地方能去和不能去也是心中有數。從這個層面來看,黑山還是以前的黑山,是真正的金山銀山。
護林員在林間搭棚 攝影/火塘文化社龍哥
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很多都覆蓋了邊境區域。一方面是因為邊境地區的地形、生境的複雜性,也是許多物種的遷徙通道;另一方面由於政治敏感,是舊時兵事相爭之地等,鮮有人類活動,生物多樣性豐富。然而邊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十分迫切。許多區域依然是保護空缺,缺乏本底信息;一些跨國的公路、鐵路建設會加劇生境的破碎。
發現動物痕跡
林間獸道
對於我們保護工作者來說,孟連作為雲南25個邊境縣之一,國境線長約133公裡,臘福大黑山作為邊界線上連片最大、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具有重要的生態區位和生態服務功能。
這片分布在中緬邊境上的「綠寶石」,正是我們在雲南嘗試森林聯合巡護、跨境保護的潛在區域,而建立保護地,促進社區之間、國與國之間的跨境保護,則是有效地保護策略。
孟連紅外相機影像集錦
當然,更不容易忽視的還有當地拉祜族的傳統文化裡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方式,更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現在村裡面需要木材得有伐木許可的申請和證明,以前村裡需要木材得經過「著八」的允許和指導,甚至落實到某棵樹。但如此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和「綠寶石」一樣正在離我們遠去。
野蜂蜜
臘福水庫
巡護隊裡扎比、扎妥、扎襪等人都喜歡唱歌,我們也是年紀相仿的人,他們有田有房有車有娃,而我卻已經禿了。但我們在八九十年代的經典老歌中找到了共鳴。我們都喜歡老歌,而流行在拉祜族小年輕中的拉祜歌曲在山林的夜晚哼唱起來也異常的悅耳動聽,這裡不難看出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山林、火塘文化的認同。村裡年輕人對待這片森林的態度,讓我們看到在這裡進行保護工作的希望。
山水將和當地社區共同守護這片黑森林
讓我們在這首山中洗腦循環小調中結束這些文字,為這片保護地開啟新的徵程吧。
參考文獻:韓俊魁,拉祜西頭人制度傳統與國家力量影響下的變遷,民族研究,2006
-THE END-
原標題:《你看到了嗎?地圖上那塊璀璨的綠寶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