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禮 劉岢欣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旨歸。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近年來,漣源市「以群眾說事、屋場共治」為特點的「屋場會」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創新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打造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啟示。
黨建引領,堅持黨群共治。在社會治理實踐過程中,漣源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堅持「思想引領、作風引領、素質引領、目標引領、方法引領、典型引領」六項並行;堅持鄉鎮黨委牽頭、黨支部當堡壘、黨小組架支點、黨員樹旗幟,充分發揮黨員在「屋場會」中的先鋒模範作用;按照「支部包村、黨小組包屋場、黨員包戶」的模式,實現幹部帶動黨員、黨員帶動鄰裡、鄉賢帶動群眾。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漣源市開展了領導幹部聯村、黨員幹部聯網格、村黨組織成員聯屋場、黨員聯戶的「四聯」活動,要求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履行好「四員」職責,即黨員幹部要充當政策法律宣講員、意見建議徵求員、文明新風引領員及矛盾訴求調解員,為正黨風、優政風、帶民風起到帶頭作用,推動形成「黨員引導,依靠群眾,源頭預防,減少矛盾,依法治理,促進和諧」的新格局。
民主協商,創新治理方式。為切實解決脫貧攻堅中群眾滿意度不高的現實問題,漣源市借鑑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為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及良性互動,樹立「社會本位、民本位、權利本位」的思想,全面推行「屋場會群眾工作法」,採用「五定工作法」,即定主事、定議題、定議程、定會紀及定結果,真正做到群眾事群眾議,群眾事群眾定,以屋會友化難題,切實形成多元協同共治理的新格局。
公眾參與,激發社會活力。漣源市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加強基層自治力度,形成政府治理、社會調節、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採用村民大會、村民小組會及屋場會等方式來達到傳政策、聽民聲、會民意、排民憂、解民難的目的;群策群力化解社會治理難題的同時,培養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培育提升群眾的自治能力。市委市政府領導幹部帶頭參與屋場會,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充分發揮「五老一新」的模範帶頭作用,以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退伍軍人、老退休工人和新鄉賢為代表,率先投入到基層公共事務的治理中。漣源社會治理實現從「單一防治」到「群防群治」,從「單一調解」到「多元化解」的轉變,取得了「三上三下」的成效:即群眾糾紛調處滿意度上升,矛盾糾紛化解辦結時長下降;調解結案率上升,民商事立案訴訟下降;群眾參與社會治理上升,社會治安發案率下降。
科技支撐,打造智慧屋場。藉助網際網路技術與數字工具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優勢作用,漣源市重點打造的「智慧屋場」項目,依託屋場會APP等管理平臺,對屋場會相關信息數據進行整合與篩選,在靜態管理基礎上引入動態趨勢分析,在決策判斷、調度指揮、監督考核等階段也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與智慧支撐,線上平臺與智慧服務實現跨空間、跨時間的部門、信息、技術、人員的聯動與協調,市司法廳的法律諮詢、法律解釋及法律調解等法律線上服務初具成效,以信息化、數位化、便利化、高效化來實現數據多跑路,民眾少跑路,高度契合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作者分別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教授;湖南省委黨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