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表達;文學還以間接的方式來贏得觀念或變化觀念,推動法律發展。

2021-01-11 民主與法制網

  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

  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六屆法律圖書宣講會側記

  蔣安傑

  法制日報2020-01-22

  以「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為主題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六屆法律圖書宣講會2020年1月6日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報告廳舉行。此次宣講會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和北京大學出版社主辦,邀請了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星圍繞主題展開對談。宣講會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陳虎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潘劍鋒教授、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金娟萍、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蔣浩先後致辭,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作總結。

  潘劍鋒以朱蘇力教授為例指出,通過作者的文學修養及法律與文學的融合可以吸納更為廣泛的讀者,使其法律思想得到更好的傳播。他認為,法律與文學的對話關注文學中的法律意義,既嚴肅,又活潑,可以從中感受到法律與文學相結合而產生的魅力。

  金娟萍表示,法律圖書宣講會是北京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合作的保留項目,已經成為法律出版業界的標誌性年會。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法學教材、學術出版方面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有口皆碑的出版品牌,這其中作者是強力後盾,專業的發行人員帶來市場信心,而讀者是進行持續性的文化生產的強大動力。

  蔣浩指出,2019年是出版人非常艱辛的一年,但由法制日報社評出的「2019年十大法治圖書」,北京大學出版社最終有三本入選,以及2019年北大版法律圖書在電商上的銷售排行榜單,也表明北京大學出版社法律圖書的某種自信。隨後,他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2020年的重點法律圖書作了回顧和介紹,希望2020年學術研究的開放與繁榮能夠促進出版事業的繁榮,也希望出版能更好地引導學術研究的方法與方向。

  陳虎首先回憶了他與北京大學、與「法律與文學」的主題及與兩位對談嘉賓間的緣分,然後對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四個層次——感染、學習、交流和探討分別進行定義,並以此為基本框架,擬通過介紹、訪談、批評、問答等四個環節展開其與主講嘉賓之間的交流。

  朱蘇力在主題發言中指出,劉星教授的《法律與文學:在中國基層司法中展開》一書在法律文學方面比其同名著作大有推進。他認為,許多文學作品匯集了分散在社會生活中處理複雜問題的經驗,其中蘊含了關於法律制度和糾紛解決等豐富內容。他最早寫作《秋菊的困惑和山槓爺的悲劇》就是因為看了電影《秋菊打官司》後,發現故事折射出了中國人用法治解決糾紛時所面臨的困難。他以新著《是非與曲:個案中的法理》中關於打孩子問題的討論為例,指出故事、小說或者民間對話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背後的道理。通過故事發現「隱情」,引出問題,這是他從事法律與文學研究有別於劉星教授的一個特點。他又以古希臘神話裡的阿伽門農及其子俄瑞斯忒斯、美狄亞和伊阿宋的復仇故事為例,通過中西方古代對復仇態度的變化闡釋了之所以禁絕復仇的理由,從而凸顯法治、制度和國家權力的重要性。這在一般的故事或調查中很難看到,這是文學的力量,它用更加精細的語言去表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東西。

  劉星首先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具有「文學」才華的法學家不在少數,但法學家作為一個群體卻常常會反對法律與文學。他以「涉及法律的經典文學對法律人意味著什麼」為題,從四個層面闡釋了「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這一主題:第一,如何定義經典?如《感天動地竇娥冤》《威尼斯商人》等之所以可以稱之為經典,在於其絕少有可被替代的元素。第二,經典文學吸引我們,是因為其具備了微觀細節、最普遍的社會行為事件的材料以及角色轉換機制等條件。第三,經典依憑天賦和技藝,在循循善誘、柳暗花明方面比一般的文學更具優勢。第四,涉及法律的經典文學對法律人更有意義,從抽象的意思中發現要件、要素,通過法律隱喻尋找社會微觀細節的可能理解。在新的法律圖景中,只要講好故事,就有可能實現諒解、寬容、團結,還有對邪惡懲罰的一致意志。他強調,法律與文學之間沒有橋梁的認識是教條的,要與之鬥爭,且要持續不斷。

  陳虎表示,他受朱蘇力學術作品中的文學性影響,走上了文學和法律交織的人生道路。他認同「文學訓練在於把握微觀細節」的看法,認為微觀細節和法律對宏觀理論的關懷相架通,其間的張力是法律文學領域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對談環節,陳虎就六個具體問題設問,朱蘇力和劉星分別回答。

  第一個問題是法律與文學的關係。朱蘇力認為二者關係怎樣,命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或研究能不能讓他動心。劉星認為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文學還以間接的方式來贏得觀念或變化觀念,推動法律發展。

  第二個問題文學對法律的作用。朱蘇力認為,廣義的法律需要通過法律之外富含細節的書籍、電影、電視劇等來理解,立法也必須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來考量。劉星舉例認為馬錫五審判方式只有在藉助了戲劇劇本和民間說唱兩個文本後,才發現了司法材料裡沒有的豐富細節。陳虎認為理論有時是通過細節開放甚至被顛覆的,文學對制度建設有反哺功能。

  第三個問題經典文學的類別。朱蘇力與劉星一致認為,關於法律的文學可能不一定是經典,但是影響法律的文學可能會構成經典。

  第四個問題文學作品和社科研究如何兼容?文學有虛構性,可否用以分析社會科學中的因果律?劉星認為故事性的文學也有一定的紀實性,也不能忽略文學虛構的可能性,文學有虛構,同時也有建構。朱蘇力認為真與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道理和展現的問題。

  第五個問題涉及法律的經典文學是否只能選現實主義作品而不能選浪漫主義作品?朱蘇力認為文學作品有更高的凝鍊性,如果能沉澱出問題,浪漫主義的作品也是可以研究的。劉星也認為浪漫主義的作品也可以選擇,但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陳虎補充道,符合現實邏輯比符合現實更重要。

  第六個問題當前法律文學研究冷清的原因是不是經典文本共同閱讀的經驗、深度都不足?朱蘇力認為蹭熱度的研究只是回應特定時期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的法理學上的意義;個人也不必在意成名,對自己有貢獻、對法律制度有建設和對日常社會生活有影響才是更大的貢獻。劉星認為年輕人對法律文學興趣低是正常的,年輕人會在意贏,要體諒年輕人,年輕人也是可以在這個領域作出更大成績。陳虎則認為這個年齡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要追求,也要放下。

  在問答環節,三位熱心讀者提出三個問題。(1)聖經故事中,夏娃是從亞當的肋骨中製造出來的,其中有什麼法律隱喻嗎?如果有,對西方的婚姻家庭制度有無影響?朱蘇力認為好的文學會讓人用直覺感知到,至少在他的閱讀經驗中對此並無法用直覺感知這個故事的隱喻。(2)法律文學作品中的文學性和法律性衝突時,怎麼避免文學性的消極影響?朱蘇力認為,強調法律要明確、直接、乾脆,但是文學可以有多面的解讀,這是溝通二者的一個重要橋梁。陳虎認為文學與法律存在市場競爭,但在學習法律時仍然可以有文學因素。朱蘇力認為,法學者的寫作要有修辭的力量,這樣法律更具有效性。陳虎引用卡多佐的話強調必須重視修辭,認為修辭是論證的一部分。(3)為什麼今天的論壇沒有文學者到場?中文系學生如何開展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法律問題研究?朱蘇力認為中文系學生沒有學過法律、法學的技能,無法幫助他們推進文學研究,這個方式是單向的。文學研究者要在研習法學和法律工作中才會發現作品中的法律問題。到目前為止,文學界基本上沒有人真正從文學作品中去研究法律問題,作家是憑著直覺把問題展現出來,讓後來的法學人作更細的研究。陳虎認為社會科學給人文學科提供了法律需求,但這個方法論很難反哺。劉星則以敘事經濟學為例,說明人文學科未必不能夠對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產生影響。

  陳虎最後分別向朱蘇力和劉星提問:朱蘇力最後一本書,會不會對自己的方法論作總結?劉星怎麼看待主題、材料和理論的一貫性?人生想做一流學問應該作何選擇?

  朱蘇力認為很難有一個單獨的、系統的方法論,他不會去寫一本所謂的方法論的書,凡是販賣方法論的很可能是片面的。劉星認為自己做研究有一個內在統一的想法,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可不可以把我們所認識的框架放在不同領域裡面,那個領域裡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

  薛軍在總結中回答了陳虎關於法律文學是作為一門學科的法律文學還是作為一種方法的法律文學的問題。他認同朱蘇力關於研究首先應是有趣有意義的研究的看法,也認為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方法。他認為,法學家因為文學作品極強的可讀性從中提煉出法學的命題,因此法律文學對法學研究者是非常好的切入點。但今天被認定的經典文學,是因為其中提煉的法律問題更多地反映了一般性的法觀念所以更值得重視,還是作者的觀念本身值得去研究,並不清晰。他更多關注民間的、通俗文學中的法律觀念,它們可能對塑造民族精神,促進個人理解法律更有影響力。他認為,最近一個反向的問題——法律文獻的文學化從法學角度來看是比較危險的,並不值得鼓勵,因為法理上很可能說不通。他表示,北大出版社的圖書宣講會的學術性日益鮮明,北大法學院和北大出版社在未來還可以進一步開展非常好的合作。

相關焦點

  • 許建平: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以明代後期的市井小說...
    貨幣是人們用於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當這種等價物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愈來愈不可少的對象物時,就會形成相應的貨幣觀念,並愈來愈成為影響人生存、發展的觀念和情感的重要因素。既然貨幣和貨幣觀念成為影響人的情感的重要因素,那麼這種影響也會波及作為情感(包括溶化於情感中的觀念意識)的語言藝術表現的文學領域,即貨幣觀念的變化也當引起文學表現形態的變化。然而,貨幣觀念與文學表現形態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卻是至今尚未明了的問題,又是研究文學不可視而不見的重要問題,至少是探討文學史現象的一種視角和方法。
  • 堅持系統觀念 聚力高質量發展
    實踐已經證明,越是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越要運用系統觀念突破攻堅,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實現「一子落而滿盤活」。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把德州置於全國全省戰略大局中謀劃推進、借力發展、塑造優勢,奮力開啟新時代現代化新德州建設新徵程。堅持系統觀念,要深刻洞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郝敬博士的這部書,可以說正是一部從小說觀念的演變入手、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努力推動中國小說史研究回歸中國語境的力作。所謂回歸中國語境,就古代小說研究而言,就是要從小說創作發展的實際而不是從現代西方的小說概念出發,重新檢討現存全部小說文獻,從而更準確地描述和探索小說發展演進的脈絡及其主客觀原因,歸納和總結小說觀念的形成及其內涵、外延的變化,以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小說史研究體系。回歸中國語境,此書為我們梳理了一條清晰的古代小說觀念的發展路線。
  • 《無名之輩》《大人物》,荒誕喜劇電影的底色和觀念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存在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是西方社會危機的產物」。而這種危機就是愈演愈烈的現代性危機。簡要地說,西方社會在踏入現代化進程之後,隨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不斷擴張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其主流意識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人的主體意識不斷上升:人從對神的膜拜和附庸之下抬起頭來,站直身體,越來越大地發揮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自覺,越來越多地傾心於「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進化邏輯。
  • 堅持系統觀念的科學邏輯
    目前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各個節點之間的交互作用將會不斷增強,同一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涉及的地理空間越來越廣。 系統觀念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複雜性思維;複雜性思維的特質,即在於深入把握事物之間的非線性關係。堅持系統觀念,就是要從事物在時空領域內的普遍聯繫和運動變化出發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 推動社會增強法治觀念 健全社會制度規範
    二、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會的基礎工程。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會法治信仰,增強法治宣傳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原則。 (四)維護憲法權威。
  • 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觀念決定現實。電影觀念是電影生產的源動力和發動機。電影發展史也是一種電影觀念變革的歷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電影觀念在美學、藝術、文化及產業等多個維度不斷演進,影響著電影行業整體的創作思維、批評視野、產業維度、工業系統。 大體而言,中國電影發展的70年,歷經國家電影暨宣傳、事業、工具、藝術與文化、娛樂、產業、工業、工業美學等觀念歷程。
  • 國外性文化對國內情趣服飾發展產生了影響?主要是中外性觀念差異
    隨著全球化進程和現代社會各種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人們接受的信息面越來越廣,接受信息的媒介也是多種多樣。國外的一些性文化也對國內的性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性觀念的影響,多元文化傳播的影響以及作為性文化產物的情趣服飾行業的影響,不可否認,國外的性文化對國內情趣服飾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 論堅持系統觀念
    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一直十分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觀念來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  ●我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進行認真思考,條分縷析,綜合研判,貫通歷史和現實,聯繫國際和國內,結合理論和實際,得出科學的預見和結論。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把握主動,精準施策、正確應對。
  • 彭清華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動「十四五...
    以什麼樣的姿態邁步新徵程、用什麼樣的方式實現新目標,是需要解決好的認識論方法論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闡明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第五條「堅持系統觀念」是首次提出,這是我們黨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理論概括,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大亮點。
  • 徐國峰開辦"攝影的形式與觀念表達"主題講座
    展覽間隙,徐國峰又受邀來到青島大學開辦「攝影的形式與觀念表達」主題講座並與在座的少年兒童和大學生進行了交流。此次講座也是青島地區童畫繪藝術家巡講的第一講。  講座中,徐國峰結合大量作品就商業攝影、藝術攝影、觀念攝影的特點進行了闡述,尤其是對觀念攝影的主要流派和表現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析。
  • 堅持系統觀念,握牢發展主動權(人民觀點)
    堅持系統觀念,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辯證地而不是形上學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和把握問題,是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也是共產黨人戰勝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經濟社會體系是一個普遍聯繫、多維多元的複雜系統,堅持系統觀念,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和方法,也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的重要經驗。
  • 中核集團:以系統觀念謀劃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核工業強國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十四五」和中長期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核工業強國,必須堅持和貫徹系統觀念,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全面推進核工業改革、創新、發展各項工作。
  • ...群眾觀念創新工作機制 依法高效解決群眾利益訴求_安徽省人民政府
    11月24日下午,省長李國英到省信訪局接訪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信訪制度,創新工作機制,提高效率效能,下大力氣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副省長李建中參加調研座談會。
  • 掌握「系統觀念」蘊涵的世界觀方法論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中,明確提出「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將「堅持系統觀念」列入需要說明的幾個重點問題中。
  • (思想縱橫)堅持系統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向全會作的說明中特別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這就揭示了系統觀念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 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
    法治,已然成為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特徵和必備工具。法治是由國家整體法治與地方法治構成的內在聯繫的嚴密整體。所謂地方法治,一般認為是地方在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執行國家法律並在憲法、法律規定的權限內創製和實施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法治建設活動和達到的法治狀態。
  • 【地評線】京彩好評:堅持系統觀念 凝聚發展合力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堅持系統觀念」成為「十四五
  • 堅持系統觀念的理論邏輯
    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理論上搞清楚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邏輯,有助於謀劃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錯綜複雜的矛盾,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遵循系統的動力學特性  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始終處於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 堅持系統觀念 應對百年變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過程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