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女詩人爆冷拿諾獎,卻只配用「安全」來形容?

2021-02-07 環球人物

|作者:陳娟

|編輯:咖喱

|編審:蘇蘇


在連續多天的猜想、八卦之後,77歲的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爆冷」摘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對很多中國讀者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她的獲獎,擊敗了很多賠率榜上的大熱選手,比如米蘭·昆德拉、阿特伍德,還有萬年陪跑的村上春樹等。


連格麗克本人也沒料到。據BBC報導,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馬特·馬爾姆表示,在北美凌晨收到獲獎消息時,格麗克對此「感到驚訝和高興」。


儘管在意料之外,但另一方面,這樣的選擇也兌現了諾貝爾文學獎自身的承諾:逐漸淡化「以歐洲為中心,以男性為中心」的評獎標準。


格麗克正好符合這一「承諾」,一位來自美國的女作家。唯一讓人意外的是,她是一個小眾詩人。



1989年1月31日,格麗克在紐約做了一場演講,主題是「詩人之教育」。在演講中,她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追溯自己「何以成為詩人」。

 

格麗克的詩人氣質源於她充滿文藝氣息的家族氛圍。

 

從匈牙利移民到美國的祖父母對格麗克的影響很深。在她的記憶中,祖父對故鄉土地始終懷有一種深沉的愛,祖母則經常懷裡揣著一本詩集。

 

到了父母這一輩,文學依然是這個家族的主旋律。她的父親有志於成為一名作家,只是因為難以「忍受各種形式的失敗」,最終放棄理想,投身商界。母親畢業於名媛輩出的衛斯理女子學院,是一個文藝愛好者。

 

「妹妹和我在每一種天賦上都得到了鼓勵。如果我們哼個不停,父母就帶我們上音樂課;如果我們蹦蹦跳跳,就會被帶去學跳舞……母親很早就開始教我們念書。」格麗克回憶說。



·年輕時的格麗克。


在這樣的教育中,格麗克把童年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不到三歲時,她就已經熟悉希臘神話;四五歲時,她就開始讀威廉·布萊克的詩《黑人小男孩》,還有莎士比亞的戲劇《辛白林》的選段等;五六歲時,她已經開始寫詩了。

 

她最早的詩作都與童年記憶有關,比如:


如果貓咪喜歡煎牛骨,

而小狗把牛奶吸乾淨,

如果大象在鎮上散步,

都披著精緻的絲綢,

如果知更鳥滑行,

它們滑下,哇哇大叫,

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

那麼人們會在何處?


父母是她最忠實的讀者,母親還常常扮演「裁判」的角色,給她的詩打分,並做出中肯的評價和建議。

 

「我想完成我自己的句子。我完全沉迷於母親的贊同,想在她評價甚高的某件事情上表現出色。」格麗克說,當同伴都在快樂地玩耍時,她絞盡腦汁寫詩。


有一段時期,她也曾在寫詩和繪畫間徘徊。


10歲那年,她徹底放棄了繪畫,「認識到自己正處於對畫布的想像的盡頭……發現視覺藝術是一種不太親切的語言」,最終立下了志向:成為一個詩人。


每個偉大的詩人必定有過極其痛苦而殘酷的人生。格麗克也不例外,年幼便開始寫詩的她,逐漸變得敏感而憂鬱。

 

青春期時,她一度陷入迷茫,只會用一個「不」字反抗外界。讀到高中時,她開始效仿聖女貞德的苦行,進行長期嚴格的節食,將精神與肉體隔離,用自我意識與父母之命對抗,最終患上了厭食症。

 

格麗克的體重一天天下降,慢慢地,她意識到「不是靈魂優越於肉體,而是靈魂依賴於肉體」。

 

在臨近高中畢業的那年秋天,格麗克不得已開始求助心理醫生,甚至因此輟學。此後近7年的時間裡,她一直在與自己的心理問題作鬥爭,高中讀了幾次才讀完。

 

1963年,格麗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加入詩歌班正式開始學習寫詩。兩年後,她遇到了自己的伯樂——著名詩人斯坦利·庫尼茨(2000年「美國桂冠詩人」稱號獲得者)。

 

在斯坦利·庫尼茨的影響下,格麗克的性格發生了很大轉變,從恃才傲物轉向謙遜克制,也學會了從人生經歷中汲取靈感。

 

她早期的作品大多受自己曾患上心理問題和厭食症的影響,比如《頭生子》《沼澤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等,多以心理分析的角度遠遠地審視個人生活體驗。



·2016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為格麗克頒發2015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


此後的人生中,格麗克從沒缺少過作品素材,死亡和失去一直伴隨著她的生活。

 

1980年,格麗克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場大火,屋子被焚燒殆盡。1985年,她遭受了死亡的打擊——父親去世。這一年,她在一篇隨筆裡說自己是一個「夢中人和觀看者」,是一個「沉迷於喪失」的作者。

 

父親去世7年後,她創作了《野鳶尾》寄託對父親的哀思。正是這部作品幫她拿到了1993年的普利茲詩歌獎,讓她的聲譽開始走向海外。

 

自此,格麗克的創作漸入佳境。

 

2003年8月28日,美國國會圖書館授予格麗克「美國桂冠詩人」稱號,讓她成為第12位獲此殊榮的詩人。



·格麗克


近年來,格麗克一邊在耶魯大學教書,一邊寫詩,佳作不斷,但悲觀依然是她大部分詩作的底色。

 

「我要告訴你些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格麗克的詩句悲觀至極,讓她詩集的中文譯者柳向陽感到震驚。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僅僅兩行字,已經讓人震驚於她的疼痛……這樣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


格麗克獲獎的消息公布後,相比去年而言,文學界、媒體界都較為平靜。至今,人們還記得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彼得·漢德克時,此起彼伏的罵聲和爭議聲。

 

今年,中外媒體報導中出現的最多的字眼之一是——「safe(安全)」。

 

兩年前的醜聞人們還沒有忘記。當時,與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相關成員關係密切的克洛德·阿諾特的性侵醜聞曝光,最終導致學院的18名成員中有6人宣布辭職,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暫停頒獎。


因此,《紐約時報》表示:「鑑於最近發生的爭議,許多觀察家都希望今年的獎項能夠獲得無爭議的選擇。」瑞典一家報紙的文化編輯在接受採訪時也說:「瑞典學院知道他們再也承受不起醜聞。」 

 

為何頒給格麗克是安全的呢?

 

首先,她是一位英語系、非歐洲區的作家。自2017年開始,諾獎已經連續3年頒給了歐洲作家,分別是石黑一雄、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如果再頒給歐洲作家的話,諾貝爾文學獎就打破了自己「促進性別平衡和地域平衡」的承諾。

 

其次,諾獎這兩年對性別平衡異常重視。2018年的醜聞之後,諾獎評委經歷了大洗牌,新增了不少女院士。而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女作家託卡爾丘克,2019年是男作家彼得·漢德克,從性別平衡上考慮,今年最大可能性也是女性。

 

再次,雖然對中國讀者來說,格麗克有些陌生,但在美國,她早已是宗師級別的詩人——她是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等獎項獲得者,其詩歌成就甚至被認為超過鮑勃·迪倫。



·對中國讀者來說,格麗克有些陌生,僅有兩本中文詩集被引進出版。

 

其實,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近幾年來一直讓人摸不著頭腦。

 

「如果非要有一個趨勢的話,那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即得主越來越陌生。」譯林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王理行說,這種陌生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不那麼「主流」,甚至有些小眾。

 

比如2018年的託卡爾丘克,在波蘭廣為人知,但因為波蘭語限制,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不算太廣,在中國只有兩部小說被翻譯引進出版。而今年的格麗克,也被詩人歐陽江河認為是「一個略有點流行的學院派的小眾詩人」。

 

「不管怎樣,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捍衛了文學的榮譽。」有文學評論家指出,如果說有人失望和反對,那麼恰好證明「它在這個時代中捍衛了某種格格不入的東西——真正的文學性」。

 

這種文學性,就詩歌而言更為重要。在所有出版的圖書類別中,詩集的銷量從絕對值上來說是最低的一類。如今,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詩人,對詩人本身和詩歌愛好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這個缺乏詩意的現代社會更是一種鼓勵:幸好,這個世界還有詩歌。


相關焦點

  • 77歲女詩人爆冷拿諾獎 卻只配用「安全」來形容?
    原標題:77歲女詩人爆冷拿諾獎,卻只配用「安全」來形容?|作者:陳娟在連續多天的猜想、八卦之後,77歲的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爆冷」摘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對很多中國讀者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 著名詩人李元勝: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露易絲·格麗克是爆冷,但也是對...
    這個結果我覺得還是比較意外的……」北京時間10月8日晚7點,萬眾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如約揭曉:來自美國的77歲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成了今年那個讓人驚訝的名字。這個「驚訝」不光有驚喜的成分在裡面,還包含著意外+冷門。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著名詩人李元勝在獲知結果後,坦言後面一種感覺就要多一點。
  • 美國女詩人「爆冷」奪諾貝爾獎,看中文版譯者怎麼說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揭曉,來自美國的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柳向陽是國內較早翻譯格麗克詩歌的譯者,多年來一直關注這位美國女詩人。那麼,柳向陽是否也與外界一些聲音一樣,認為此次格麗克獲獎有些「冷門」?他又是如何評價格麗克的作品,並從中讀出了哪些不一樣的東西呢?
  • 2020諾貝爾文學獎點評:終於把獎給了一位正經的美國詩人
    諾獎再次繞開亞非拉,選擇了一位美國人。本文就結合頒獎結果和預測稿談到的一些方向,談談一些個人的體會。 一、把獎給女性,這是今年諾貝爾獎的總趨勢 在此前的預測稿中,筆者曾這樣寫道:「按慣例,去年女作家剛得過獎,今年女作家再拿獎的機率不大。
  • 諾獎花落美國女詩人 「格麗克的詩意之聲讓個體的存在普世化」
    這是自1996年波蘭詩人維斯瓦娃·辛波絲卡以來,首位獲獎的女詩人,也是自2016年鮑勃·迪倫後,首位獲獎的美國人。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寫道,「她樸實無華的詩意之聲,讓個體的存在普世化」。英國《衛報》8日引述瑞典皇家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的評價說,格麗克的成就可以與美國19世紀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相比較。
  • 愛爾蘭諾獎得主謝默斯去世 公認當世最好的英語詩人
    東方網9月2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食指與拇指之間靜靜地/躺著短粗的鋼筆/像握著一把雅致的槍」,這是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的金句。遺憾的是,這位199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8月30日因突發疾病在都柏林一家醫院離世,享年74歲。愛爾蘭總統希金斯當天稱讚希尼「對愛爾蘭文學、良知和博愛貢獻巨大」。
  • 77歲美國女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詩集中文譯者這樣評價她……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出生在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 詩人楊牧在臺北去世 曾被視為有望獲諾獎
    3月13日晚,傳來了詩人楊牧病逝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近年來身體欠佳,幾日前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市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楊牧1940年出生於臺灣省花蓮,本名王靖獻。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
  • 16歲女生研究獲得諾獎得主青睞,3歲就羨煞旁人,網友質惹爭議
    16歲女生的研究諾獎得主青睞,3歲能做的事羨煞旁人,網友質疑惹爭議 16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吃飯睡覺打豆豆嗎?16歲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上學上的晚,普通的孩子16歲上高一吧。
  •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這位美國女詩人,而不是村上春樹、阿特伍德?
    她為什麼能夠獲得諾獎?通過下面這篇文章,我們就仔細了解一下這位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並以此為由頭,看看那些與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的過去與現實。露易絲·格麗克是誰?狄金森、畢肖普後最偉大的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曾這樣說明她的詩歌理念:「我受惑於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辯與從容的沉默。」
  • 夜讀|柳向陽:他用15年將諾獎神秘女詩人的詩歌譯成中文
    2020年10月,柳向陽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企業雜誌主編,一下子變成了各路媒體爭相採訪的「明星」,這都和大洋彼岸一位名叫露易絲·格麗克的女詩人有關。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她。
  • 第77屆金球獎,《1917》爆冷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
    第77屆金球獎,《1917》爆冷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 澎湃訊 2020-01-06 12:14 來源:澎湃新聞
  • 北島:70歲的老詩人如今被網友惡語相向,迅速關掉評論區
    北島:70歲的老詩人如今被網友惡語相向,迅速關掉評論區。今天的北島已經年過七旬,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70歲時會幹些什麼。總之這是個既科學又哲學的思考,如果以北島的生活歷程看,人過七十倒不如有一個十七歲的心態,因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 阿根廷92歲女詩人獲得卡丘·沃倫詩歌獎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詩人邱華棟致賀,他說「湖南詩人有屈原的楚辭詩歌傳統,慄山是詩人周瑟瑟的出生地,詩人的故鄉就是文學出發的地方。詩人田野調查的創作讓文學更加鮮活,周瑟瑟與他的湖南詩人朋友舉辦了五屆慄山詩會,讓基層文學愛好者參與進來,把外地詩人請回去,並且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國詩人與翻譯家頒獎,向國內讀者介紹他們的作品,從而使一個地方的詩歌活動有了更大範圍的影響,推動了文學的國際交流。」
  • 72歲經濟學家獲諾獎由83歲鄰居通知,鄰居今年也獲諾獎了
    72歲經濟學家獲諾獎由83歲鄰居通知,鄰居今年也獲諾獎了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2020-10-13 07:54 來源
  • 77位諾獎得主聯名抨擊NIH 反對終止資助...
    77位美國諾獎得主抨擊NIH,要求取消對中國蝙蝠冠狀病毒研究終止撥款的決定」。北京時間5月22日,《Science》頭條新聞報導,77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要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與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Alex Azar應「緊急採取行動」,審查NIH那項有爭議的決定,即終止對在中國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的經費支持。
  • 「陪跑」諾獎多年的文學家,不止村上春樹一位
    在結果揭曉前賠率高居不下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不得不又一次接受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命運。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然而,百年諾獎也無法避免出現遺珠,世界各地都有不少著名作家,多年無緣諾貝爾獎。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站帳號)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
  • 諾獎得主謝默斯·希尼:我是公民詩人,而非政治詩人
    從中可知,謝默斯·希尼,這樣一位諾獎得主「是那種既不瘋狂也不天才的典範性詩人」,「他頭腦清醒、生活正常、態度嚴肅,在常態的生活中承擔著各種責任和重負,寫出自己的詩。面對著嚴酷的社會問題,他並未逃避世界的壓力,躲入極端的個人主義的狂亂中,而是清醒地面對,堅持自己獨立的批判立場、承受著現實和歷史的重壓,但並不反社會反文化。」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過不久,錢德拉塞卡因為坍縮星的研究獲得諾獎,學界認為這個獎來得太晚了——錢氏做出研究成果約50年後才得到,那時他已經73歲了。如今看來,還是比彭羅斯獲獎的89歲年輕多了。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獎是因光電效應的理論研究,而非相對論。錢德拉塞卡獲獎的坍縮星工作主要屬於天體物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