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美國科學家說過:「美國可以隨時關閉中國發電廠的發電機,讓他們再也打不開!」
美國的這份自信來自於對晶片的壟斷,而任何電子產品尤其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北鬥衛星、戰機和航母,一旦離開了晶片,等於廢鐵一堆,甚至可能被有心人操控調轉槍頭打向我們自己。所以從某個角度講,晶片不僅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還干係著國家安全。
曾經,我國的智能晶片領域一直受制於美國,每年從美國進口晶片的總價值超過石油達到2000多億美元,而西方國家也正是利用在晶片領域的優勢,遏制住了中國的發展。
為了不讓中國的裝備被其它國家「卡脖子」,研發自主晶片的任務迫在眉睫,我國中科院院士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放棄安度晚年的機會,
66歲重新回到崗位上,主持中國龍芯的研發。她就是曾經研發過兩彈一星晶片的黃令儀院士。這個名字值得我們每個人銘記。
目睹過山河破碎
1936年,廣西南寧市的一家普通小院裡,一個女娃呱呱墜地,時值內憂外患,她與父親母親過著顛沛流離四處逃難的日子。
有一次逃難途中,一架敵機從頭頂呼嘯而過,經歷了敵機在頭頂機槍掃射的黃令儀,把恐懼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戰爭的殘酷,在她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一雪前恥。
她說:「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匍匐在地上,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目睹了山河破碎和妻離子散,黃令儀從小就明白了弱小被人欺的道理,戰亂結束後,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她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上華中工學院,當時清華開辦半導體專業,開始廣招賢能,黃令儀前往清華進修,從此與半導體結緣,此時她22歲。
親歷過三年災害
拿到碩士學位的黃令儀回校創辦了半導體實驗室,即便沒有優越的條件,還是憑藉著努力和熱忱研製出了二極體,受到了當時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鼓勵。可就在黃令儀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三年災害來了,糧食供應不足,半導體沒有資金支援,被迫中止,黃令儀被分到中科院計算機研究集成電路。
65年,國家批准微型計算機的研究,隨即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宣布成立計算所二部,這就是代號「156」的中國第一個晶片團隊,專攻微型計算機。黃令儀此時負責研製半導體三極體,由於難度大條件差,黃令儀將組員排成三班倒,自己更是一幹就是13個小時,在夜以繼日的努力下,終於在1966年國慶之前,給祖國報了喜。
四年後,「東方紅一號」發射,156計算機晶片在浩瀚的夜空中飛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成功的國家。
經費緊張,晶片研究再次叫停
1984年,電晶體的研發正如火如荼,科技處卻叫停了項目,黃令儀聽到後先是大吃一驚隨後斬釘截鐵的說:「計算所若不研究晶片,今後做計算機設計的人只知道用晶片,晶片怎麼製作完全不懂,怎麼能設計一臺好的計算機呢?」
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所裡經費太緊張了,拿不出錢來支持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究。」十幾年創立的研究因為經費結束,走出大樓的黃令儀失聲痛哭。
萬般無奈下,黃令儀到微電子中心報到,此時黃令儀50歲。
琳琅滿目非國貨
1989年,黃令儀去美國洽談項目的時候,恰好遇到了一個國際晶片展覽,一周的時間裡,黃令儀仔細觀察每一個展位上的產品,但讓她失望的是,近千個展位裡,沒有一家是中國的,她在日記裡寫道:「琳琅滿目非國貨淚水漣漣」。
受了打擊之後,黃令儀給自己立下軍令狀,一定要研發出屬於中國的晶片。
2001年,黃令儀接到「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院士學生的邀請,參與研究計算所CPU物理設計,黃令儀馬不停蹄的趕過去,可當聽到這個項目的研究經費只有100萬元的時候,黃令儀心涼了,她又怕資金不足半途而廢,此時的她已經65歲,她在退休和堅持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她心中的信念戰勝了放棄的念頭。哪怕是無功而返,也要拼一把試試。2002年,開始主持中國龍芯的項目研究。
中國晶片之母
66歲的黃令儀為了能保持精神頭,每天早起鍛鍊,再乘車趕往計算機所工作,這一幹就是15年,從1B,1C到3A,3B,再到再到GS464E,每一張設計圖,每一項研究數據,她都一一過目,不容許一點點錯誤。終於在2018年,82歲的黃令儀研製出了「龍芯3號」,打破了美國豔芳多年的技術,實現了中國復興號,百分之百的國產。中國人在晶片領域,終於能站起來,挺直腰杆,大聲說話了!
2019年,黃令儀再接再厲,龍芯3A追上了美國AMD的挖掘機CPU水平。
由於貢獻卓越,2020年,中國計算機學會給黃令儀頒發了CCF夏培肅獎項。獲獎理由寫著:
「黃令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晶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84歲的黃令儀仍然奮戰在一線,在與晶片打交道的幾十年裡,有過失望,有過困難,但她都未曾放棄過心中的信念:為中國造成高端晶片,為祖國抹去恥辱。
黃令儀的貢獻將會被歷史和人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