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與楊德昌,《青梅竹馬》的戀戀風塵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原文轉載自《聯合文學》雜誌第385期

已獲授權

文|林文淇

編 | 島。

「《青梅竹馬》既有迎接新時代到來的焦慮,亦有面對舊時代結束的感傷。」

林文淇:

美國石溪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他曾任臺灣電影中心執行長、臺灣電影資料館館長、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主任、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副教授、《電影欣賞學刊》主編、《放映周報》發行人與總編輯。著有《華語電影中的國家認同與國族寓言》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參與編著《戲劇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生命的影像:臺灣紀錄片的七堂課》、《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臺灣電影的聲音:放映周報VS臺灣影人》以及《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中的城市、歷史、美學》。

◆ ◆ ◆ ◆

楊德昌與侯孝賢是80年代臺灣新電影的兩座巨塔。在關於臺灣新電影的諸多論述中,楊德昌與侯孝賢被認為分別建立了新電影兩種截然不同的電影主題與風格。

楊德昌屬於現代的臺北,冷靜客觀,代表作品如《海灘的一天》(1983)與《恐怖份子》(1986)。侯孝賢則是懷舊臺灣,溫情自然,代表作品如《風櫃來的人》《1983》、《童年往事》(1985)。

從王昀燕的《再見楊德昌》書中的訪談可以清楚看見,所謂臺灣新電影,對於當年一起拍電影的臺灣年輕電影人們,其實是一股志同道合的熱血與不分彼此的情感。共由七位導演的七部短片合組而成的《光陰的故事》(1982)與《兒子的大玩偶》(1983),不僅是臺灣新電影的創始,也是這份合作情誼的象徵。

楊德昌與侯孝賢這兩位在臺灣新電影中成就最受矚目的導演,彼此間的切磋扶持更是臺灣電影全新開展的80年代初期,十分讓人津津樂道的軼事。

楊德昌在侯孝賢第一部有新電影風格的《風櫃來的人》下片後,還提出要幫忙重新配樂,完成目前大家熟悉的《四季》配樂版,讓影片具有更強烈的作者風格,成為臺灣新電影的重要代表作。而楊德昌要拍《青梅竹馬》(1986)缺乏資金找侯孝賢幫忙,侯孝賢抵押了房子籌錢,自己擔任該片的製作人,還出任男主角。

《青梅竹馬》很可惜只上映四天便因票房不佳而遭下檔,後續也未推出DVD,導致看過的觀眾並不多,本片相較於楊德昌80年代的幾部影片,也是較少被討論的一部。然而,因為本片是楊德昌與侯孝賢不論幕前幕後都密切合作的影片,也讓這部影片成為臺灣新電影代表作品中,現代臺北與懷舊臺灣兩種主題結合糾纏的一部特殊作品。

《青梅竹馬》毫無疑問是楊德昌「最臺北」的都市電影。本片的英文片名就是「臺北故事」(Taipei Story),片名不論是人物在辦公室被前景的百葉窗橫直切割的畫面,或是人物與都市在樓窗或車窗上失去血肉與靈魂的倒影,都是楊德昌一貫善用的都市呈現手法。

然而,就在今年六月,我在義大利波隆納的再發現影展中,欣賞由比利時皇家電影資料館修復的《青梅竹馬》時,我清楚感受到片中濃重的懷舊氛圍。影片的故事圍繞一對青梅竹馬:由蔡琴飾演的上班族女主角阿貞,與侯孝賢飾演的在迪化街開布莊的年輕老闆阿隆。阿貞厭惡霸道無用的父親,一心想透過美國妹夫的協助和阿隆移民美國。阿隆重情意,不僅拿錢替阿貞父親解決被惡煞討債的困境,也伸出援手幫助以開計程車為業的小學棒球隊友(吳念真飾演)。

影片末了,阿隆終究沒有出國,反而是被單戀阿貞的小夥子在陽明山的路上拿刀刺傷,倒臥在等待清除的破爛家具中,在電視機裡看見兒時棒球隊受到國人熱烈歡迎的情景。阿貞則是跟著女老闆在東區預備開設電腦公司空樓層中,看著窗外,對自己的感情與前途茫然不知所以。

影片裡阿隆沒有積極辦理移民,看似因為阿貞妹夫的拖延,加上他也把要移民的錢借給阿貞父親。其實,電影透過侯孝賢在片中始終帶著一股憂鬱的表演與肢體語言,以及他經常出入的老臺北(迪化街、書巷弄、卡拉OK等),清楚呈現是因為阿隆與他所生活的臺北是無法割離的連結,只要離開臺北,他就不再是阿隆。

第一次擔任男主角就僅以一票之差敗給奪獎的周潤發。侯孝賢在受訪時說楊德昌看上他,應該是因為他的某種氣質。我認為,楊德昌看上的應該就是侯孝賢屬於舊時代的氣質,在對照東西區新臺北的《青梅竹馬》裡,侯孝賢在東區的pub裡和一群說話會夾雜英文的雅痞同桌坐下就開始尷尬,但是和阿貞的父親坐在大稻埕的馬路口臺階上,對著來往的汽車聊天喝酒卻舒服自在。

楊德昌如何透過侯孝賢的舊時代氣質來營造《青梅竹馬》低調卻強烈的懷舊感,值得觀眾細細品味。尤其是影片最後一幕,是固定鏡頭在某大廈一格一格的玻璃帷幕窗上,臺北東區的車水馬龍即被切割成塊又扭曲的倒影,此時響起的卻是老臺北的那卡西演奏。影片仿佛是臺北的老靈魂笑看不斷要去歡迎新的臺北「不成樣」。

楊德昌的電影對於臺北的現代化發展使人性喪失,都有不同方式的深刻批判。這個批判或多或少也都透過暴力與死亡來呈現。相較於《麻將》(1996)的激烈沉痛,《青梅竹馬》雖然也還是楊德昌風格的疏離,卻因為侯孝賢的演出,而有了一點《戀戀風塵》(1986)的懷舊溫情味道。《戀戀風塵》被讚揚為侯孝賢在新電影時期風格最成熟的作品,說的正是60年代的糾紛,一對青梅竹馬一起到臺北來工作的故事。

原標題:《侯孝賢與楊德昌,《青梅竹馬》的戀戀風塵》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戀戀風塵》:查無此人,唯有風塵!
    1986年,侯孝賢拍攝了一部關於追憶青梅竹馬愛情的電影,這部帶著愁怨和感傷的電影是根據吳念真的初戀經歷,由朱天文和吳念真改編而成。吳念真,原名吳文欽,他的戀人叫「阿真「,這是他年少時的愛情故事。離開了故鄉的山,離開了故鄉的河……侯孝賢能清楚地感受到家人思鄉的情緒與他們所經歷的痛。在《戀戀風塵》中,他拍了一段類似的「鄉愁」。有一家大陸的人的船壞了,他們不得不留在阿遠所在的臺灣營地。
  • 如父如子:當是枝裕和談起侯孝賢與楊德昌
    首先感謝是枝裕和導演,讓金馬這次有機會很榮幸可以放映《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這部意義非凡的紀錄片,而且,這次來TW還接受14天的隔離,一出關就馬不停蹄地為在導演工作坊上課,然後接著來到這裡跟影迷們座談。所以,我先請導演跟大家打聲招呼,說幾句話好嗎?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彼時還在當編劇的侯孝賢,有次開工遲到了,被同一個公司的導演和副導,聯手給難堪。侯孝賢不廢話,挑起架頭:「好,到外面來。」這一招屢試不爽,對方再不敢吭聲。還有一次在《就是溜溜的她》——侯孝賢執導第一部片子的片場,製片和攝影助理突然打起來了。
  • 侯孝賢:蔡琴的事我就不說了
    1984年,侯孝賢與蔡琴共同出演楊德昌導演的電影《青梅竹馬》。那之後,蔡琴、楊德昌結婚,侯孝賢和兩人關係漸遠。如果,當年蔡琴選的是侯孝賢,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雙手捂著臉伏下身去,半天才抬起頭,對侯孝賢說:「好性感啊……」 因為被蔡琴吸引,侯楊兩人把《帶我去吧,月光》改編成完全不同的故事《青梅竹馬》,由侯孝賢和蔡琴共同出演。
  • 侯孝賢:知情重義、清醒克制,透過電影和世界對話的人
    在楊德昌的眼中侯孝賢似乎不算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更像是一個極需惡補電影基礎知識的小學生。當侯孝賢這些本土導演聽到「master shot」、「long take」才恍然大悟,結果在聽了一肚子新穎專業的拍攝理論後,侯孝賢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動手了。
  • 吳念真侯孝賢回春!最美"臺北物語"隔30年重映
    據臺灣媒體報導楊德昌導演的經典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一一》在經重新修復後,終於要重新上映!《一一》當年讓楊導榮獲坎城最佳導演,但電影卻一直沒在臺灣院在線映,這次影迷可說是等了17年才等到在大銀幕上看《一一》的機會。除此外,《青梅竹馬》侯孝賢、蔡琴回春樣貌也跟著這次重映一起曝光!
  • 十三周年祭,從楊德昌到臺灣新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6月29日是楊德昌導演忌日,聊起楊德昌,其實就是在聊臺灣電影。聊起臺灣電影,不得不提1982年臺灣新電影的出現和變革。由此,我們用下面這篇陳智廷博士「臺灣新電影——香港鮮浪潮」學術分享會訪談一文,緬懷這位亞洲電影大師,追溯臺灣電影的歷史今生。
  • 《犬犬風塵》:在流浪犬的生命裡,看見另一個世界
    《犬犬風塵》這個紀錄片電影譯名,乍看之下與侯孝賢導演的經典《戀戀風塵》有些神似,但仔細看過電影內容便知,這完全是不同的敘事方式。《戀戀風塵》是以一個臺灣80年代的少年成長經歷——與故鄉的青梅竹馬上臺北找工作,服兵役但兵變了,少年因為感情的變化而成長,在李屏賓的鏡頭底下,留有一種「景物依舊、時光流逝、人事已非」的詩意。
  • 十年再見楊德昌:夢想之愛,希望不死
    繼2008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一重現楊德昌」全面回顧展後,今年又推出致敬單位「十年再見楊德昌」,放映他畢生拍攝的七部長片,包括剛剛修復完成的《青梅竹馬》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八十年代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領軍人物: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再見楊德昌:「做的不是自己熱愛的事,怎麼會快樂呢?」
  • 臺灣電影大師楊德昌作品首次在大陸電視臺播出,蔡琴演唱片尾曲
    電影頻道預告片截圖而看到《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這個片名,也是讓人會心卻無法一笑,由於片名太過敏感,電影頻道的老師真是又文藝又懂楊德昌地改了片名——這是《恐怖分子》片尾曲的名字,由楊德昌當時的妻子,臺灣著名歌手蔡琴演唱1984年,蔡琴因拍攝楊德昌的第二部長片《青梅竹馬》而與楊墜入愛河,他們於1985年結婚
  • 楊德昌十三年祭:7大關鍵詞,解讀他的批判、獨行與先鋒
    殘酷的市場規則1985年,楊德昌信心十足地拿出了《青梅竹馬》,由同年成為其妻子的蔡琴和另一位新電影運動旗手的導演侯孝賢擔任主演。楊德昌在導演這部影片時成功地跳出了傳統模式,脫離了傳統職業製作團隊,卻沒能獲得很好的票房成績,《青梅竹馬》只公映了四天就不得不下檔,觀眾的冷淡反映使得楊德昌痛苦不已。
  • 《只想聽音樂》想把戀戀風塵說與你聽
    陳慧嫻—《戀戀風塵》每一個讓你戀戀不捨的,都是難以忘記的過去和上一秒鐘糾結的事情。可以把這些事都化成一幅畫。讓它隨著淡落的時間一起變得成熟。一曲《戀戀風塵》,為陳慧嫻的歌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法安利製作公司抓住時機,時隔半年為她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故事的感覺》。
  • 侯孝賢獲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第一反應要把獎金捐出去
    8月24日,第57屆金馬獎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本屆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辦。侯孝賢1973年踏入電影界,從場記、編劇、副導一路累積經驗,1980年執導首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他在1980年代以《風櫃來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等片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1989年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是首部在國際三大影展掄元的臺灣電影。
  • 聽黃熙談起偶像侯孝賢,是枝裕和一臉羨慕
    因為當初好像侯導提及說,有把當年楊德昌導演的Taipei Story(《青梅竹馬》)拿來一起討論一起聊,所以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從那邊被啟發的,這個部分我沒有參與也不太清楚。 我覺得作為一個和侯孝賢合作過的電影導演,你自身這種特殊的DNA是非常強的。 你是一個害羞的人,我知道你自己不會自誇,但是我覺得你這部處女作長片和楊德昌的作品很相似。你覺得與侯孝賢的合作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 侯孝賢姜文王家衛最愛的攝影大師:從中國畫裡學攝影
    從《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到《海上花》、《南國,再見南國》、再到《最好的時光》、《刺客聶隱娘》;從《稻草人》、《魯冰花》到《女人四十》、《心動》再到《花樣年華》、《太陽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