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風 發布時間: 2018-06-22 07:00
作者:知風 發布時間: 2018-06-22 07:00
芥末堆 知風 6月19日報導
6月11日,阿里文學與天貓圖書聯合推出數字閱讀APP產品「天貓讀書」。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CFO、阿里文學CEO宇乾(黎直前)表示,「天貓讀書」銜接了書旗小說為起點的阿里文學和出版物為起點的天貓圖書。
就在前天,阿里文學剛剛發布了一款讀書APP「妙讀」。妙讀提供了電子書的精簡版本,用戶花15分鐘就能夠讀完一本書的大致內容,或者花20-30分鐘聽完一本書。
一周之內接連上線兩款讀書APP,阿里文學究竟有著怎樣的布局?又會對整個文學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B端C端兩手抓「天貓讀書是以平臺模式做電子書的APP。」天貓圖書總經理灰衣(張煒)在發布會上介紹道。
天貓讀書提供了一個電子書大平臺。天貓上3000多家民營書商、國內外超300多家主流出版社可以在平臺上賣電子書,也可以選擇和經銷商合作。灰衣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整個圖書行業從業者都可以接觸、分發電子書,然後觸及讀者。這件事不是簡單的一個公司在做,而是多角色共治。」
為了提高C端的讀者體驗,天貓讀書在電子書付費方面,「不會強調處處要錢,這是我們和其它讀書APP不一樣的地方,在價格上也有優勢。」灰衣表示。
天貓圖書總經理灰衣此外,天貓讀書還將發展聽書、內容付費、AR看書等場景,社區類、論壇類功能也在規劃之中。宇乾說:「第一版有些功能在,有些功能還在路上,但之後的產品迭代一定慢慢都會上來。」
阿里文學旗下的書旗小說定位和服務人群主要是網絡通俗文學。新發布的天貓讀書,服務的作者和讀者則偏嚴肅文學。宇乾表示:「兩款APP的讀者和作者有相通的一方面,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用一個APP承接所有的作者和讀者可能效果不好。另外這個市場足夠大,體量上能容納很多APP。」
根據第三方數據,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碼洋,線上佔了459億,已經超過了線下。天貓圖書的線上銷售規模,達到了350億碼洋。
天貓讀書最大的優勢在於天貓巨大的入口流量。不過,紙質書與電子書在線上購買及消費場景的割裂,讓用戶無法享受到一體化的服務。
天貓讀書APP讓實體書電子化,用戶在天貓和淘寶購買書籍的時候,可以選擇購買電子書,在天貓讀書 APP上閱讀;在APP上讀書時,也能直接購買電子書,實現一鍵買、一鍵讀、一鍵分享。
有了流量之後,阿里文學又該怎麼做?「前幾年是流量為王,在PC轉移動、轉無線、然後無線無限深化的過程中,流量非常重要,帶來了很多紅利。而這幾年隨著流量上漲格局的完成,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內容為王。」宇乾說。
用文學IP孵化其他IP內容為王的今天,阿里文學的文字內容並不處在優勢地位。文字創作者所獲得的收益,往往比不上視頻、遊戲等行業的內容創作者。而阿里文學的突圍方法,還得從阿里文娛說起。
阿里文娛成立於2016年,集團包括了優酷、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大麥網、阿里影業等。宇乾表示,「我們認為在文化娛樂產業,應該選擇具備戰略縱深的生態型打法,而不是以單一公司、單一業務的方式出擊。」
阿里文學在阿里文娛之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呢?作為阿里大文娛以及整個阿里巴巴的IP的內容源頭之一,阿里文學是以數字閱讀平臺和IP聯動平臺為基礎的綜合性基礎設施體系。阿里文學要做的,是文學產業的水電煤。
「如果阿里文學只做文學,優酷只做影視綜藝,阿里影業只做影業,阿里遊戲只做遊戲,就會喪失IP聯動一起往前的一個核心競爭力。而我們認為,這個核心競爭力是將來文化娛樂產業的一個趨勢。」宇乾表示。
阿里文學用「新協同」來定義IP聯動。當你在優酷上看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時,阿里影院也有一個叫《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電影在播,阿里文學上有一本書叫《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書裡的內容可能比劇集和電影更豐富。當你在優酷上看《烈火如歌》的時候,有一款叫做《烈火如歌》的遊戲正在阿里遊戲上製作。
IP聯動的前提,還是好內容造就的IP。阿里文學認為,電子閱讀+紙書閱讀這種紙電一體的方式,能夠讓好故事迅速成為IP,讓小IP迅速成長為大IP。
阿里文學的紙電一體模式,就是利用數據反哺作者,讓作者更有方向地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內容。讀者在消費一本紙質書的時候,分享內容、讀書筆記、觀看記錄很難被記錄。而用電子閱讀的方式時,讀者關注什麼話題,什麼環節會留下評論,讀到哪個段落會怦然心動,這些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以數據的方式反饋給作者。作者根據用戶的喜好評價,完善自己的作品。目前,阿里文學已經搭建了作者平臺,作者能夠看到評論量、點擊量以及其它各種數據。
宇乾強調,在數據化運營下,大數據的反哺能夠給予內容創作者更精準的指導。紙電一體的傳播方式將加快IP衍生的速度與質量,從而打造從購買、閱讀、分享、推薦再到IP衍生的閉環。
在數字閱讀市場份額上,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坐擁QQ閱讀、起點讀書、瀟湘書院等APP,阿里文學與其相比體量尚小。相較騰訊、網易等公司,阿里在網際網路金融和商務方面的基因強大,但在文學板塊卻較為薄弱。阿里文學採取的IP打法,能讓它從中突圍嗎?
網際網路時代,獲取內容的方式有文字、視頻、漫畫、動漫、遊戲、衍生品等,並且方式還將越來越多。同時,網際網路讓消費內容的眾多渠道間產生了串聯,這是IP衍生的技術基礎。每一種消費方式都不是單一的,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深入,內容產業也將迎來變化。IP衍生確實能放大網絡作品的商業價值,若能真正培育出完善的IP體系,阿里文學的目標也就來日可期。
但是,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是可以預見的。首先,現有的讀書APP琳琅滿目,要想從中脫穎而出,需要更優質的產品及更鮮明的特色。其次,在IP產業鏈的各環節中,阿里文學和合作機構、作者在版權、收益上如何進行良性的合作也值得關注。最後,阿里如何依託網際網路金融和商務方面的優勢,彌補其在文學產業上的短板,還需觀察後續的成效。
快節奏時代,文學行業何去何從在阿里的布局裡,文學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學了,而更像是孵化影視、遊戲等作品的溫床。
6月10日,高曉松在微博裡推薦了「妙讀」這一APP,「一刻鐘讀世界萬千」聽起來似乎很有誘惑力。有網友表示,平時沒那麼多時間讀書,這款APP讓「獲取知識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高曉松微博下的網友評論然而也有網友指出,「這樣的APP是很多人想要的,可以飽覽全書,到處炫耀書中的觀點,證明自己百科全書一般的知識面。但拋開便利性來說,我覺得挺悲傷的。快節奏下,大家已經沉不下心看一本書了。」真正對讀者有益的,不在於知識輸入的結果,可能更在於思考的過程。
「天貓讀書」數據反哺作者的邏輯,在技術上是行得通的。在商業上,它的發展或許也會如「今日頭條」般迅猛:機器的精準反饋推薦,至少在數據上比人更懂人心。
但對於作者和讀者來說,又會帶來什麼呢?一種敘事套路很能打動讀者,作者以此批量產出作品,「定向投餵」給讀者。這種工廠式的生產,或許會讓作品失去很多味道。對讀者來說,如果只看自己喜歡看的、習慣看的,囿於舊有的知識體系,又怎樣去突破自己的認知,發現更新的世界呢?
作為巨頭的阿里在文學板塊撒下了機器織就的大網,這個網或許能網住許多大魚。但或許,它的網眼要留得足夠大,才能讓小魚得以生存,才能讓文學行業可持續地健康發展。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