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的315晚會曝光了9大黑料:
1. 山東即墨:養殖海參整箱投放敵敵畏;2. 漢堡王:用過期麵包做漢堡,隨意篡改保質期;3. 河北高陽:舊襪子舊內褲造毛巾;4. 寶駿汽車:變速箱頻繁故障投訴無門;5. 廣州萬科尚城、杭州春秋華庭:精裝房變水簾洞,被強制收房;6. 可諾丹婷美容院:偷聽客戶講話,配合美容師演戲推銷辦卡;7. 趣頭條:虛假、違法違規廣告;8. 嗨學網:交錢容易退錢難;9. 國美易卡、遙控器、最強手電、全能遙控器、91極速購、天天回收、閃到、蘿蔔商城、紫金普惠等50多款手機APP:收集上傳用戶隱私,甚至竊取簡訊驗證碼。Via @鳳凰網 #315晚會#總結
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做「增長官」的朋友:
如果是在315晚會之前,上述這九類企業邀請你去公司做「增長」,年薪100W,你有多想去?315晚會之後呢,又有多想去?
如果315晚會之前,接受邀請的意願大於50%,那麼,315晚會之後,接受邀請的意願小於50%,我想大家應該不會感到意外。
這前後的差異在哪裡。
差異在於,315晚會放大了該企業存在的問題,導致品牌口碑崩壞、市場認可度降低、監管力量加強等連鎖反應,「增長」就沒那麼好做了。
國內有許多公司,都像「薛丁格的公司」,315晚會就像是容納公司的那個盒子。盒子沒有打開之前,公司們都光鮮亮麗、載歌載舞,做「增長」不就是招個「官」的事嘛;盒子一打開,一些公司就變得千瘡百孔、左支右絀,別說做「增長」了,先想想怎麼挺過這一波才是正事。
捫心自問,有多少公司經得起315晚會這個「超級盒子」的檢視。
之前,很多人談「增長」,是站在盒子外,不管不顧盒子裡面裝的是什麼、盒子又是什麼狀況,這樣談「增長」是沒有支撐的。
談「增長」,我們可以不管盒子是開還是關,但一定要提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什麼,做選擇才能事半功倍。
盒子裡裝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公司的「價值」。
二
價值、增長、變現,我個人認為,這三者是經營公司較為常規、通用的三板斧。
只談增長不談變現,用戶、訂單很多但賺不了錢,在近兩年的創投圈也沒那麼容易打動投資方了。
只談增長不談價值,沉迷於各種方式手段的摸索,看似繁榮熱鬧,實則只是無根之木的空中樓閣。
「價值影響增長」,這個結論並不新鮮。在許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觀點,比如:
《「增長黑客」之父解密:抖音們如何實現病毒式增長?》
你必須了解客戶,必須明白他們是如何獲得價值的。如果你不明白,你將很難在業務上推動增長。
《快速增長,邊界在哪?重審微信、Airbnb和瑞幸》
有4個影響規模化增長的因素,一個叫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PMF),即產品是否真正找到了與之對應的市場契合點。
《用戶增長的兩條最基本邏輯》
要定義增長,除了關注拉新和促活,還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真正的用戶價值。
……
「雷軍:能把稻草賣成黃金價格的人,我不敢要」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
增長和銷售在本質上很接近,都是「觸達用戶,打動用戶來使用/購買」。把稻草賣成黃金價,是只為公司的利益服務,漠視用戶的真實利益。
如果是在增長界,一個能把稻草價值的產品做到黃金增長曲線的人,被公司們追捧的概率很大——這樣的公司,也許能增長一陣,撈到一筆錢,風光一時,但是,永遠都走不到舞臺的中央。
三
那麼,究竟什麼是「公司的價值」?
公司有內外之別。內部是員工、股東,外部是用戶、市場。
增長通常是針對外部用戶而言的,所以,這裡談「公司的價值」,我們只談外部。
我個人覺得,「公司的價值」,來自於三個層面。
1、用戶價值
產品到底解決了用戶什麼樣的需求和問題,用戶的規模有多大,需求剛性的程度高還是低,付費轉化率如何…產品和用戶方面相關的問題,都可以歸納在這一層價值之下。這是目前我們在談論增長時,談論最多的一種價值。
用戶規模越大,需求剛性程度越高,付費轉化率越高,「用戶價值」越大。拉新、促活、留存率、使用時長等都只是這一層價值之下,進行「增長」的常規動作以及數據結果。
2、市場價值
在「用戶價值」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維度,競爭。
和競品的差異化在哪裡,怎樣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競爭力越強,市場價值越大。
3、時間價值
在前面兩者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維度,時間。
存活得越久,於時代而言越有引領作用,時間價值越大。
當年的偷菜遊戲是一個典型案例。在用戶價值(休閒、娛樂、交友)和市場價值(獨佔鰲頭)方面可能接近於滿分,但卻輸給了時間,風靡兩三年後就煙消雲散。
輸給了時間,其實是輸給了當時以微博為代表的新玩法新應用帶來的外部競爭。
於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有點難堪的事實:時間會讓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凸顯、長存,而增長,只是「價值」身邊一個比較重要的配角而已。
看「公司的價值」,其實是在看,一個公司能否跨過「服務用戶、市場競爭、時間甄選」三座永恆的大山,在人類社會、商業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四
在「價值、增長、變現」中,三者的關係複雜而有趣。
價值或許會帶來增長,但所需的時間未知,可能幾個月,可能幾年,可能幾十年;增長或許會帶來變現,並且大多時候,所需時間是可知的——反過來看,能夠變現賺到錢卻未必意味著有價值。
關注增長和變現的人顯然更多,因為它們的效果更容易肉眼看到、量化出來;「價值」則不然,關注的人、重視的人遠不及另兩者,因為它太玄學、且不容易量化。
創投圈有一句名言,「投項目,投的就是團隊(創始人)。」
這句話我個人也很認同。但我對它有另一個層面的理解。
我覺得,在某些情況下,投項目和投團隊(投人)其實是一回事。項目 = 人。
為什麼這麼說?
一個新生的項目,它有很多的未知,但有一點非常清晰,那就是它的產品底層邏輯。而清晰的底層邏輯意味著,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夠提前窺探到,在面對「服務用戶、市場競爭、時間甄選」三座大山時它是否品性堅毅,有潛力跨過山和大海。
「清晰的底層邏輯」就是項目價值的基石,它是誰發現的、是誰撫育的、和誰最像呢?
是創始團隊,是創始人。
在這種情況下,項目的價值就等於創始人的價值(觀)。兩者並不分裂。
高度重視「價值」的人,有野望想要站上舞臺,是不屑於撈一把就滿足的;心心念念賺快錢塞滿腰包,享受即追求的人,是無心苦兮兮蹲守「價值」的。
他們的名字或許都是創業者,但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投資方其實也一樣,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才會選擇投什麼樣的項目和團隊。當然,這些只是理論上的東西。
事實上,大多數都處在中間地帶,且符合客觀規律:先賺了錢,再慢慢變得有理想。
五
在前面的第一節裡,我們向「增長官」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是在315晚會之前,這九類企業邀請你去公司做「增長」,年薪100W,你有多想去?315晚會之後呢,又有多想去?
現實永遠比理論更真實。
即使315晚會曝光了某些公司的問題,但是如果用100W年薪做籌碼,還是會有「增長官」願意去履職。
原因大致有三類:
1、只做「增長」的信徒,無視「價值」的影響。
2、有信心通過各種手段扭轉公司「價值」的取向,便於自己做增長。
3、其他原因。如,晚會曝光的只是公司的其中一個業務,無礙公司整體發展;人情局;熬過風口浪尖,整改後又是一條好漢;換個殼,公司還能接著做增長賺錢;今年各種艱難,100W年薪不少了,為了生活,還有什麼是不能咬牙堅持的呢…
價值、增長、變現,是理想化的經營公司三板斧。
而生活教給我們的是,可以不瞻前(價值)、只顧後(增長/變現)。或許這樣做,永遠也站不到舞臺的中央,但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已是如此不易,何以奢談站上舞臺呢。
希望,生活的不易,不會熄滅你心中所堅守價值的火苗;希望,大部分人的選擇,不會影響你的選擇。
沒有「價值」的人不傷心。
六
前面提到,「價值、增長、變現」,關注增長和變現的人更多,這從我們平時加入的微信群就能略窺一二,群裡大多都是聊怎麼增長怎麼變現,你有什麼資源我有什麼資源一起琢磨琢磨怎麼才能賺更多錢。賺錢嘛,誰不愛呢。
或許是我交際少、孤陋寡聞,專注於「價值」的群,我還沒有見到過。
自然界歡迎多樣化。既然缺少,那就補上。
作者:五陸 隊隊邦創始人